每一次集郵人數的暴漲都是行情上漲的表現

1840年世界上首套郵票黑便士發行,集郵者就誕生了,隨著郵票越來越普及,世界各國都發行郵票,集郵者也越來越多。新中國成立後,最早一批集郵者是舊社會的遺老,主要收藏大清和民國郵票。老紀特郵票品種多,題材更新穎,郵票使用範圍很廣,也逐漸形成了新一批集郵者,但人數不多。那個時代大家收入比較低,大學畢業生月工資僅30多元,普通人更低一些,這樣的低工資一直持續到改革開放初期。由於收入較低,大多數集郵者主要收藏信銷票,更省錢。一些賣不出去的郵票也會做成蓋銷票,雖然不能寄信,但品相好,價格便宜,很多經濟拮据集郵者的首選。那個時代集郵者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學生、軍人、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佔主體。由於集郵者不多,郵票沒有預訂,發行量也不大。

文革十年集郵事業遭到重創,就連《集郵》雜誌都停刊,直到1980年才復刊。這十幾年中,集郵新生力量幾乎沒有,僅僅只有文革前集郵的還在偷偷摸摸的堅持,那個時代怕被批鬥,很多老集郵者甚至把集了大半輩子的郵票銷燬,這裡面不乏珍郵。隨著1978年改革開放,集郵事業逐漸恢復,郵票題材也開始逐漸向老紀特時代靠攏,特種郵票選題多種多樣,既有民俗文化,也有才子佳人、帝王將相。

1979年各地的集郵活動開始在官方的號召下恢復,1982年全國集郵聯合會成立,1984年新郵預定在全國鋪開,郵票發行量開始逐漸放大,1981年以前特種郵票的銷售主要賺取外匯,逐漸轉到普通國人。郵票發行量從100萬漲到了1984年的500萬,小型張更是從10萬漲到了200萬。1985年前後集郵者數量開始第一次暴漲,原因就是集郵公司開始對新中國老郵票進行官方定價,並且發行郵票目錄,這相當於市場上的各種高價郵票的出售有了官方依據。老紀特、文革票、編號票、早期JT等這些郵票終於有了伸展拳腳的機會,很多郵票一夜間變成了珍郵,就連發行沒幾年的1980年猴票到了1985年也漲到了20元一枚,這讓不少人看到了商機,於是大量的資本進入郵票領域,集郵者一年比一年多,到了1989年全國預訂的套票已經超過800萬套,紀特郵票發行量超過1500萬套。

1991年隨著《賑災》郵票的發行,集郵者更是歡呼雀躍起來。面值0。8元,發行不久就被炒到40元,而此票的發行量其實並不小,官方提前公佈為2000萬。但同年大部分單枚套票都是4000-5000萬的發行量,2000萬對於這樣一套出圈題材當年並不算多。集郵者的增加就是因為郵票有利可圖,大量資本進入,但個人郵票的交易在當年還算是投機倒把行為,並不能得到政府的認可,為了抑制郵市過於火爆,原郵電部決定賑災郵票增發2000萬,最終發行量4000萬。這個訊息一出就像是一道驚雷,打醒了不少人的發財夢,賑災郵票的價格急轉直下,大量投資者損失慘重,1991年的行情也嘎然而止。

每一次集郵人數的暴漲都是行情上漲的表現

九十年代初,一般人的收入每月還不到300元,能拿出幾千元做投資都是鳳毛麟角了。雖然1991年賑災郵票增發使得一輪行情被澆滅了,但很快第二波行情開始醞釀。1992-1995郵票發行量猛漲,從1991年1500萬漲到1993年7000萬,儘管1995年發行量降至2500萬,但市場依舊沒有起色,1992-1995年的郵票開始打折。1997年香港迴歸,發行紀念郵票勢在必行,集郵者開始增加。4月郵電部公佈了1996年發行量,最少的敦煌壁畫小型張僅1625萬,其他小型張均在2000萬以下,套票降至1800萬。幾個熱門題材和量少小型張成為炒作的重點,如敦煌壁畫小型張和上海浦東小型張都被炒到接近百元的高價,而1995年的世乒賽小全張漲到200多元,無齒桂花小全張則超過千元。

隨著香港迴歸金箔張發行,新一輪行情被徹底引爆,集郵者大量增加,官方曾經透露1997年集郵者高達1700萬,這也是中國歷史上集郵者最多的一年。都是被這突如其來的行情吸引過來的,當然這行情其實是從1996年年底開始,當時1997年的預訂證都被炒到200元一個,那還真是個激情燃燒的歲月,1997年的集郵者數量至少是現在的20倍。集郵者的增加並不是因為郵票被大量消耗,從而廣大人民群眾對郵票有感情才集郵的,實際上那個時候寄信的郵票大多數是民居和長城普票,紀特郵票進入寄信領域的量很少,反而是2002-2006年那段時期的消耗量比較多。集郵者的暴增就是因為郵票漲了,大家都抱著發財的夢想來集郵,很多人被一夜暴富吸引來了,這個吸引力可不是現在的郵政費盡心思、想方設法讓你預訂新郵、購買產品冊能比擬的。

俗話說盛極必衰,面值高達50元的香港迴歸金箔張再一次坑了集郵者,原計劃500萬的發行量最終發行2000萬,很快價格由三四百元降至一百多,幾十元,直到現在還打折,其他板塊也跟著降。集郵者省吃儉用買來的郵票最終賠了個精光,那個時代收入可無法與現在相比,很多人一年的收入都不足5000啊。由於1997年新郵預訂數量激增,1998年發行量再次上漲,漲到3500萬,行情卻急轉直下,1997年炒到2000元的猴票到了1999年市價僅800。所有板塊價格都在下跌,可以用崩盤來形容。這時候集郵者開始大量離場,很多人堅持了二三十年的愛好徹底拋棄了。大量新郵打折,折扣幅度越來越高,其實從1999年開始發行量逐漸下降,但已經為時已晚,到了2005年全國新郵預訂的套數已經不足500萬套,集郵者的數量官方也不再公佈,預測2005年不到200萬人。1997到2005僅八年,集郵者減少了接近九成。

郵票的使用和消耗確實能帶動一些人集郵,但這些帶動是很有限的,即使現在還是寫信的年代,如果沒有大的行情,集郵者的數量不會很多。畢竟一個愛好其實能有多少人喜歡,佔多大的比例基本上是固定的。只有行情好轉,集郵能給大多數人帶來財富的時候,集郵者才有可能暴漲,就像1991和1997年那樣。歷史總是相似的,但集郵者的數量恢復到鼎盛時期已經是痴人說夢,郵政審時度勢已經把發行量降至600多萬,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現在的集郵者相當稀少了,很多中小城市的郵市逐漸消失就是證明,集郵畢竟是個夕陽產業,隨著社會的發展最終會被取代。

TAG: 集郵者郵票集郵發行量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