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這首詠月詩絲毫不輸李白,全詩無一“月”字,卻處處有月意

詩歌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因為它沒有任何國家的界限之說,它的好與不好代表著一個人對於文字的駕馭能力,千百年來,不管是經歷戰火還是遭受天災,詩人們都堅持用詩歌的形式表達內心的一份情感,對未來生活寄上一份希冀。

中國擁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五千年間有榮耀時刻也有灰暗時光,不管時光如何變遷,中華兒女一直難以捨棄的就是對於寫詩的熱情。正是由於這種執著,在詩歌創造方面才取得了十分輝煌的成果。

我國詩人在寫詩的時候有一個獨特現象,他們喜歡借眼前之景抒發內心的感情,尤好以月亮為題目,遙寄思鄉之情。例如,唐代詩人李白在《靜夜思》中,就借用月亮表現了對於故鄉的思念之情。

宋代著名詩人朱熹也曾寫過一首和月亮有關的詩,這首詩十分神奇,全詩看似沒有“月”字,卻句句都在說月亮,如此說來不覺讓人好奇,這首詩到底是如何寫月的呢?

朱熹這首詠月詩絲毫不輸李白,全詩無一“月”字,卻處處有月意

圖片:月亮劇照

一、朱熹《秋月》一詩縱覽

朱熹是宋代程朱理學的代表,他既是文學家也是思想家,這種雙重身份令他的作品不僅具備抒情能力,細品起來往往充滿哲理。雖然很多人認為唐詩和宋詞具有明顯的風格差異,即唐詩注重抒情,宋詞注重講述道理,不過,朱熹的這首詩讓我們明白這句話並不一定準確。

《秋月》是他創作的一首感嘆月亮的詩,其體裁為七言絕句。這首詩是朱熹在一個秋天的月夜寫下的,詩人藉助月光下的溪、風、夜空、雲等景象,表達出自己超脫塵俗的情趣,同時也流露出自身追求皓月之高潔的志向。

除此之外,這首詩還體現出了朱熹高深的詩歌造詣,這首詩雖然全詩沒有一個月字,但卻句句含月。詩人表面是在描寫青山綠水等景物,卻能讓人彷彿感受到此時月亮正在散發明亮柔和的光芒(從科學角度來講月亮是不會發光的),這種描寫手法十分高超。

朱熹這首詠月詩絲毫不輸李白,全詩無一“月”字,卻處處有月意

圖片來源於網路:朱熹《秋月》全篇

二、《秋月》這首詩的具體分析

這首詩開頭兩句讓許多人在初讀時可能十分疑惑,平時水都是往低處流的,為什麼詩中溪流竟能越過山頭呢?其實,前兩句主要是在描寫皓潔月光下的水中倒影,這兩句詩實際上和謝靈運在《登江中孤嶼》中表達的意境有想通之處。

清澈的溪水繞著青山緩緩流動,碧藍的天空倒映在水中,顯得十分澄明與純潔,它們在水中互相融合。如果沒有天地間灑下的純白月光,詩人就不能在夜色中欣賞山水之色了。

該詩最後兩句表達的是詩人在靜觀秋月之時,不自覺生出一絲超塵脫俗的心境。白雲和紅葉既是帶有幻像又是詩人在秋月下所見的真實景象。從象徵意義上說,這白雲的隨風飄蕩和紅葉的逸動自得,正是詩人悠閒曠達心境的真實寫照。

朱熹這首詠月詩絲毫不輸李白,全詩無一“月”字,卻處處有月意

圖片來源於網路:紅葉

這首詩雖然名為“秋月”,但全篇的所有筆墨全都集中於描寫月光籠罩下的各色景物。以往許多詩人也都描寫過月亮,但很少有人能想到用這種方式來體現月色之美,這就是朱熹構思的獨到之處。

翠綠的山頭,澄靜的夜空,悠然飄蕩的雲朵,飄逸的楓葉,這些都是依託能夠反射景物的小溪而成,但一系列景物卻無不浸染著明亮柔和的月光。

全篇沒有一個字寫“月”,卻又處處能夠讓人感受到月的存在,因此朱熹這首詩備受人們讚歎,以至於流傳到今天仍然可以稱得上是描寫月亮的名篇。

朱熹這首詠月詩絲毫不輸李白,全詩無一“月”字,卻處處有月意

圖片:朱熹人物畫像資料截圖

三、透過《秋月》看詩歌文化

《秋月》這首詩體現了中國文人在抒發感情方面的一個共同渠道,那就是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是指當主體被某種景象或某種客觀事物觸動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透過特定事物表達出來。

運用這種手法,首先必須要仔細觀察一下接下來要寫的東西,爭取把它們描寫的彷彿就在人們眼前一樣,為接下來的抒情做好準備。

在朱熹的這首詩當中,月光下的景色被描繪的很真實,讓人有一種彷彿真的親身看到一樣,繼而帶動人們把自己感受到的東西融入景物之中,使景物具有一定的思想和感情,這樣才能達到景和情統一的效果。

其次,借景抒情主要還是表達感情,既然是借景抒情,那麼描寫景物就不如抒情主要,因此我們必須為抒情而寫景,這就要求詩中具有各種各樣的意象。而這些意象就是抒情的條件和手段,例如“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句詩就巧妙的運用了風和月,表達了詩人常年漂泊在外思念故鄉的心情。

朱熹這首詠月詩絲毫不輸李白,全詩無一“月”字,卻處處有月意

圖片:常年漂泊在外劇照

相比於直抒胸臆的表現手法,中國文人更喜歡借景抒情這種比較含蓄委婉的表達方式,朱熹在詩中透過借景抒情,間接表達了悠閒豁達的心境。

其實,借景抒情還可以表現出主人公各種各樣的複雜情緒,主要有以下三類。第一類就是借景物抒發身世情懷感慨。古代許多文人的命運十分坎坷,即使是非常有能力的李白也曾有過不順意的時候。這些文人在很多時候不方便直接抒發自己的情緒,因此透過這種委婉的方式表達內心的真實感受。

第二種是詩人藉助景物表達自己對人世的感慨。許多詩人看到特定景物時會產生一定的啟發,這時他們就會藉助眼前景物抒發自己對人生的看法。

比如蘇軾就曾藉助人們看一座山峰時站在不同的角度,就可以看到山不一樣的一面,表達出自己對人生的感嘆,即大家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站的角度不一樣,對事物的認識就會有所不同。

朱熹這首詠月詩絲毫不輸李白,全詩無一“月”字,卻處處有月意

圖片來源於網路:蘇軾的《題西林壁》

第三種就是藉助景物表達詩人對國家存亡的關懷。古代文人普遍接受過愛國教育,許多文人心中對天下和社稷有一種強烈的使命感,愛國也自然成為了詩歌的一大題材。

文人一向委婉含蓄,因此他們往往選擇透過景物抒發自己的家國情懷。例如,杜甫在詩中透過描寫國破、草木深、花濺淚、鳥驚心等景象,表現了他看到殘破國土的痛苦心情。

我們透過《秋月》借景抒情這一切入點,不難發現中國詩歌中蘊含的深厚文化內涵,由此可見中華文明的精髓所在,我們應當為此感到驕傲和自豪,大家覺得是否是這樣呢?

TAG: 景物朱熹秋月這首借景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