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仁?怎麼做才叫仁

全部《論語》的中心談“仁”,“仁”是什麼?過去有幾種解釋。最有名的是“博愛之謂仁”,許多人談到仁的意義,都會這樣答覆,而且以肯定的語氣說,這是孔子的意思。其實錯了,這句話不是孔子說的,也不是孟子說的。是唐朝的韓愈講的。唐代大家也討論什麼是“仁”的問題,而韓愈下的定義:博愛叫做仁。韓愈為什麼會下這個定義?韓愈的思想,並不都是孔、孟思想。他是研究墨子的專家,墨子的思想就有“兼愛”,他把墨子的思想,融會到儒家思想中去,把“兼愛”換一個字改為“博愛”,等於把長袍脫掉穿上西裝而已。後世不明真相,就以為博愛之謂仁是儒家思想的解釋。宇宙萬有的那個最原始的東西,哲學家說它是本體,西方的宗教家叫他作上帝,印度人叫“佛”,叫“如來”,中國人叫“道”。名稱不同而所指的是同一東西。等於饅頭與麵包,名稱不同,一樣是用面做成,可以吃飽的東西,各個表現的方式不同而已。

什麼是仁?怎麼做才叫仁

孔子傳心法與曾子,作了《大學》這篇書,曾子傳心法與子思,子思寫了《中庸》。子思傳心法與孟子,孟子以後失傳了。

漢唐之學講仁,到底講什麼?他們講用。宋儒講的仁,則從哲學裡面講體。宋代及漢唐的儒家,各有所長,漢唐的儒家,瞭解孔子心法“仁”的用,宋儒借用佛道兩家之學,瞭解孔子心法“仁”的體。他們都有劃時代的創見,但每家都是不同的孔子。

萬物只有三個理則——體、相、用。如這茶杯,玻璃為“體”,“相”就是它的形狀,“用”就是它的功用,即是可以盛液體的東西。抽象的思想,也是一樣。譬如我們現在講的,以孔子的《論語》思想為“體”,“相”就是二十篇《論語》,我們來研究、解釋。“用”是瞭解孔子以後,該怎樣去弘揚中國文化,其“用”就在此。

什麼是仁?怎麼做才叫仁

漢唐儒者對於仁都講用,而孔子當時講仁,也多半是針對那個時代講用。宋儒從哲學裡講仁的體,從現象來探究體,各執一端。

“仁”是什麼?中國古代“仁”字就是這樣寫:人兩足走路旁加個二,為什麼不就旁加個“一”?“二人”是兩個人,就是人與人之間,有我就有你,有你我就有他。有你、我、他,就有社會。一個人沒有問題,有兩個人就發生了怎樣相處、怎樣相愛、怎樣互助的問題,就是仁。仁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事,這是文字上的解釋。

自心是“體,處於人之間就是“相”和“用”了。“相”就是人的行為,“用”則是發揮的作用。所謂自處就是自立,所謂處人就是立人。自處處人,就是仁的體用。仁既講內心修養,也講救世救人、立己立人。

TAG: 孔子心法就是博愛韓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