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越學越“上頭”?聽聽他們怎麼說

中國僑網12月24日電 題:漢語越學越“上頭”?聽聽他們怎麼說!

上和下是反義詞,那為什麼“坐地上”、“坐地下”是一個意思?

“他”、“她”和“它”讀音相同,為什麼代表著不同性別和物種?

“用毒蛇的毒毒毒蛇,毒蛇會被毒毒死嗎?”這句話要怎麼斷句才準確?

恐怕很多外國友人在學習漢語時,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深切體會到被漢語支配的“恐懼”!每個想要學好中文的人都需要經過漢字、注音、聲調三重“大山”的考驗,但也正是透過這一橫一豎一撇一捺,近距離感知中國文字,領悟中國文化。

“中國和我想象得不一樣”

“不同於快且平的西班牙語,中文抑揚頓挫的語調似乎能傳遞出更豐富的感情,而且有些地方的方言聽上去就像在唱歌一樣。”今年已經61歲的皮拉爾說。

皮拉爾來自西班牙,談及學習中文的初衷,她表示,因為兒媳是中國人,兒子現在也在中國學習,自己想要抓緊時間多學點中文和中國文化,在精神上拉近和他們距離。

“學習的過程讓我逐漸瞭解中國、愛上中國。”皮拉爾稱,在認識兒媳之前,她總覺得中文發音冷冰冰的,認為說這種語言的人大概也一樣嚴肅古板、不愛社交。“但現在看來,這些都是外國人對中國的刻板印象。透過系列影片和講座,我對中國文化及社會的各方面認知有所改觀,而且在和老師同學們的交流互動中,我能感受到中國不斷努力向世界傳遞開放包容的姿態!”

“學習中文的過程非常令人享受,感覺中國文化就像個巨大的寶庫,總是能帶給我源源不斷的驚喜,推動我向著更深處探索。”皮拉爾希望將來自己能用中文給孫子孫女讀簡單的故事書或者用中文給他們講西班牙童話,帶領他們一起探索中西兩國文化的魅力所在,做一個酷酷的奶奶。

“好奇心和熱愛把我帶到中國”

“大概是因為從孩童時代到學生時代的好奇心與熱愛,儘管中途有些曲折,我最終還是來到了中國。”來自美國馬爾登(Malden)的布里安(Brian)在大學時主修英文,也選了兩學期的中文課,心想著,“萬一哪天去了呢?”

如今,他在北京亦莊一邊教英語,一邊學中文、讀古詩,還聽起了中國傳統樂器音樂會,把中國文化融進日常裡。

課堂上,常有學生告訴他一些中文詞彙,還教他念古詩,他也會一字一句跟著讀,“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在北京,每一天都是新鮮的。”布里安說,自己特別喜歡小推車上攤起熱氣騰騰的煎餅、“滋滋”冒油的羊肉串……路邊煙火氣十足的小吃徹底把他變成中國胃,“我會特意在週末早起,走路去吃油條,喝豆漿。”

在中國這些年,他走過很多地方。看了西安的秦始皇兵馬俑、四川的熊貓基地,吃了火鍋,給太原的亭子古建築拍了不少照片。這是他體驗中國文化的方式,今年34歲的他,依舊有很多想要嘗試的東西。想看京劇,看看演員臉上的油彩;想像很多大爺一樣,在公園裡打太極……

漢語越學越“上頭”?聽聽他們怎麼說

圖為阿曼駐華大使納賽爾(右一)與表演書法的小朋友交流。 中新社記者 韓海丹 攝

皮拉爾和布里安正用自己的方式講述自己對漢語和中國的熱愛。如今,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以字為媒,走近中國,親眼見證中國的大好河山和發展進步。據悉,“漢語橋”專案從實施以來已累計覆蓋160多個國家,邀請17萬多名青少年參加夏令營團組來華體驗中國語言文化,吸引150多萬名青少年參加被譽為“中文奧林匹克”的世界大中學生中文比賽。

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曾說:“凡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漢語正成為世界各國朋友近距離觀察和感知中華文化的一扇重要視窗。漢語學習之旅雖不易,但小僑希望越來越多的外國朋友能夠樂在其中,體驗中華文化的巨大魅力。

(稿件來源:中國僑網微信公眾號;ID:qiaowangzhongguo;資料來源:中國日報網、新京報、中國僑網、中新網等;作者:金旭)

TAG: 中文中國漢語拉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