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開國際中文教學另一扇窗(文化賦能國際中文教育(二)

推開國際中文教學另一扇窗(文化賦能國際中文教育(二)

2017年,第69屆法蘭克福國際書展上,“以食為天,以天為食”中國美食主題文化展亮相。圖為現場的“醫食同源”藝術裝置展。 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供圖

推開國際中文教學另一扇窗(文化賦能國際中文教育(二)

圖為“以食為天,以天為食”中國美食主題文化展現場的“廚藝秀”。 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供圖

推開國際中文教學另一扇窗(文化賦能國際中文教育(二)

楊華麗回到家鄉學做“重慶小面”。圖為她和父親正在挑選辣椒。 圖片來源:“民以食為天”中國飲食文化線上展

上海汝南街這條極不起眼的街道上,有一家頗受關注的“名廚本幫館”。不少食客衝著其正宗的上海味道而來。“這裡的菜我都喜歡,都是上海菜……以前我的奶奶就醃這個黃瓜,靈光的上海味道。”鏡頭中,講著一口上海話的食客將自己的感受娓娓道來。

老闆兼大廚陳建新說:“很多人一直認為本幫菜是很甜的,實際上是入口甜、收口鹹……”

“名廚本幫館”及其老闆的故事,出現在了“民以食為天”中國飲食文化線上展中。不僅是中國觀眾,而且外國觀眾也藉助展覽,知道了“本幫菜”,並感受著那些跨越歲月的故事。

“美食”“中醫”“功夫”是外國人最容易瞭解中國文化的切入點。由線下展擴充套件而來的“民以食為天”線上展去年12月上線,面向全球推出。正如展覽前言的陳述:“中國每一個地方的食材、飲食習慣和烹飪方法,都跟當地的地域特點和氣候狀態密切相關,由此產生了巨大的獨創性和差異性……與其籠統地談論中餐,我們更願意深入下去,展示中國飲食文化的多元和多彩。”

每一道菜裡都是情感

如何展現“中國飲食文化的多元和多彩”,是展覽主辦方——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從推出線下展開始便思考的核心問題。最終,決定從中國飲食與中國人的情感、飲食與中國人的歷史文化和藝術、飲食與中國人的養生意識等維度展開,包括三大主題:“飯就是家”“飲食即藝術”“醫食同源”。

對中國人來說,“家鄉菜”是對家鄉最感性的連線和最深情的記憶,因為“每一道菜裡都是情感”。由此,便有了“飯就是家”這個主題。

楊華麗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學做重慶小面,是“民以食為天”線上展“飯就是家”主題下的一個故事,影片時長不到4分鐘。

“從我記事的時候開始,每天早上,這個城市最繁忙的就是街邊巷角的小麵攤。一根板凳、一碗作料、二兩面,這就是重慶人早餐的全部。小面在我的成長中有特別的記憶。”影片以楊華麗的角度鋪陳開重慶小面這道美食的獨特和被賦予的情感,“小的時候,家裡條件不好,爸爸就一根扁擔,挑著兩個籮筐,一邊放著爐子,一邊挑著我。每天天還沒亮,就上梯下坎地吆喝著小面。爸爸在家裡排行老八,‘楊八面’就這樣在街坊裡傳開了。這一碗麵,爸爸賣了25年。”

“楊華麗的經歷是中國很多家庭父母和子女之間情感的對映,她的故事,我看哭了。”在英國留學的曉林不僅自己看,還推薦給英國男朋友。“我男朋友其實不太理解中國父母那種為孩子的奉獻精神,看了這個短片,他不僅愛上了重慶小面,還為其中傳達的父女親情感動。”

楊華麗大學畢業工作過一段時間,但最終選擇回到家鄉,跟著父親“一起學做重慶小面”,因為“重慶小面不單單是一道美食,更濃縮了我對父親所有的情感記憶”。

曉林認為,楊華麗的故事雖然樸實,但鮮明而集中地展現了中國美食的獨特魅力,更將美食製作的技藝傳承、父女情感等包容於其中。從跨文化傳播來說,是非常好的案例。“在我周圍,確實有不少外國朋友因中國美食而愛上中文,愛上中國。”

被“民以食為天”線上展打動的不只曉林和她的男朋友,資料顯示,到目前為止,展覽瀏覽量已超過10萬。

從法蘭克福國際書展到巡迴展

2017年10月,在第69屆法蘭克福國際書展上首次亮相的“以食為天,以天為食”中國美食主題文化展,是“民以食為天”中國飲食文化線上展的前身,旨在介紹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傳播中國獨特的“家文化”和“天人合一”思想。

圖文展示、多媒體、書島、醫食同源藝術裝置展、食品現場製作……這場融合了多種形式的中國美食展,不僅讓人“耳目一新”,更是留住了不少觀眾的腳步。展覽期間,展臺每天觀眾逾3000人次,堪稱“人氣爆棚”。

在美食專家愛德華·君度看來,展覽很好地實現了飲食與文化的完美融合。

在展覽現場的藝術互動裝置區,“醫食同源”藝術裝置利用數字編碼一一對應地懸掛“雪片”資訊卡和食材、藥材抽屜的組合,展現了64味中國飲食中常見的食材和藥材。

“民以食為天”中國飲食文化展專案負責人表示,中國飲食講究五味(酸、苦、甘、辛、鹹)與四性(溫、熱、寒、涼),這不是去定義一道菜的溫度或食材,而是描述食材與人體的關聯。“跟不在中國文化圈中長大的人解釋這樣的飲食態度,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抽屜和雪片’裝置展可以把人帶入這個話題,予以形象展示。”

現場不僅有裝置展,還有“廚藝秀”。中國廚師與德國美食家表演“東西廚藝大比拼:從刀開始”,精湛的刀工和精彩的拉麵表演,配合風趣幽默的對話解說,不僅贏得了現場觀眾的讚歎,更讓主辦方特邀該活動次日返場表演。

法蘭克福書展美食迴廊當時的負責人斯特曼在書展最後一天專程前來祝賀說:“你們第一次來到美食迴廊就這麼成功,明年一定要再來!”

資料顯示,“民以食為天”中國飲食文化展配合各地中國飲食文化主題電影放映、攝影展、繪畫展、課堂中文教學等活動,至今已在德國、奧地利、美國等7國30多家語言教學及文化交流機構巡迴展出。

飲食文化故事也是教學素材

相關專家表示,無論是有助於加深對一個國家的歷史、地理和文化的理解,還是幫助提升一個國家的形象,美食無疑都是有效的開始。

據“民以食為天”中國飲食文化展專案負責人介紹,策劃該專案的初衷是進行跨文化傳播的嘗試。“外國人特別是西方人談到中餐,常常將真正的中餐與日常接觸到的‘中式快餐’混淆,但這是對中國飲食文化的誤讀。為糾正這種誤讀,深入淺出地闡釋中國飲食文化中蘊含的豐富哲學、美學和文化內涵,‘民以食為天’中國飲食文化展應運而生。”

幾位一線國際中文教師志願者告訴記者,飲食文化展不僅是一次跨文化傳播,還是很好的教學素材。尤其是線上展覽,比如“飲食即藝術”主題中的展示飲食和烹飪場景的繪畫作品,就很受學員歡迎。“自古至今,中國藝術作品中就有豐富的飲食主題。透過這些展覽中的和飲食相關的藝術品的展示,可以激發學員瞭解中國文化的興趣。但如何將中國飲食文化納入日常中文教學中,對教師來說,也是一大挑戰。”

對中國文化產生好奇心,有了解欲是不少外國學習者和中文結緣的推動力。在幾位國際中文教師志願者看來,中國飲食文化教學是很有效的途徑,透過對比中外不同食物、不同烹飪方法、承載的不同文化資訊等,可以助力學員進入中文世界。“相對而言,在異文化的背景下,食物更容易讓人產生情感上的迴應,進而有了解食物背後的文化的興趣。”(本報記者 趙曉霞)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1年03月26日 第 11 版)

中國孩子的書香飄向世界(文化賦能國際中文教育(一))

TAG: 飲食文化美食中國民以食為天小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