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讓之臨《乙瑛碑》賞析

《乙瑛碑》,東漢永興元年立,在曲阜孔廟。此拓為故宮藏明拓。此碑結體方整,骨肉停勻,法度嚴謹,用筆方圓兼備,平正中有秀逸之氣, 是漢隸成熟期的典型作品,屬方整平正一路。清方朔雲:“字字方正沉厚,亦足以稱宗廟之美。”何紹基稱此碑:“橫翔捷出,開後來雋利一門,然肅穆之氣自在。” 清楊守敬評:“是碑隸法實佳,翁覃溪雲‘骨肉勻適,情文流暢’,誠非溢美,但其波磔已開唐人庸俗一路。”吳熙載是清代書法大家,是鄧石如的徒孫,所臨乙瑛(區域性)為精臨,但其中夾雜了不少個人習慣,可以為我們臨習此碑提供有益參考。

吳讓之臨《乙瑛碑》賞析

吳讓之臨《乙瑛碑》賞析

吳熙載臨此碑時,基本為精臨,或許是年輕時所為,但在個別點畫上有意誇張,比如“以”之“口”左下介面處,“為”之撇向上出鋒收筆處,都表現得十分粗重,這對於初學者為了記憶此碑點畫特徵是很好的參考。此外,如“愚”之“禺”下半部左豎,原碑變為重點,而臨作則仍寫為豎,個人習慣吧。

吳讓之臨《乙瑛碑》賞析

吳讓之臨《乙瑛碑》賞析

臨作橫畫粗重,使整個字的空間顯得更為緊湊,這是鄧石如的筆法,吳熙載在臨習此帖時更明顯地表現出來。“言”之“口”的寫法,後人也有先寫左豎下橫,連在一起,然後再寫右邊橫折封口的,但從原碑及吳熙載臨作明顯看出,並非如此,應為口字正常筆順,只是豎畫左拓而已。

吳讓之臨《乙瑛碑》賞析

吳讓之臨《乙瑛碑》賞析

“大”字的撇,起筆處要注意,似S型,吳熙載已經寫得十分明白了。

吳讓之臨《乙瑛碑》賞析

吳讓之臨《乙瑛碑》賞析

此臨作主要表現乙瑛碑的肅穆厚重廟堂之氣,而非其巧麗秀逸,這一點也值得我們學習,就是在臨習時要有目標,不要泛泛而臨。左上為“坤”字。

吳讓之臨《乙瑛碑》賞析

吳讓之臨《乙瑛碑》賞析

吳讓之臨《乙瑛碑》賞析

吳讓之臨《乙瑛碑》賞析

關於乙瑛的橫畫,就是“蠶頭雁尾”,吳熙載也寫得很明白,即“逆入平出”。蠶頭要含蓄、平實,如果頭部太顯露就俗了。雁尾的寫法要特別注意,在出鋒收筆是時要平出,即筆鋒邊向前行,邊提筆出鋒,常犯的錯誤是,到雁尾處頓筆下沉,然後挑筆出鋒,就形成了一個累贅的圓肚。

吳讓之臨《乙瑛碑》賞析

吳讓之臨《乙瑛碑》賞析

“廟”字的撇,如果像原碑一樣在半腰出鋒收筆,會更協調。

吳讓之臨《乙瑛碑》賞析

吳讓之臨《乙瑛碑》賞析

吳讓之臨《乙瑛碑》賞析

吳讓之臨《乙瑛碑》賞析

吳讓之臨《乙瑛碑》賞析

吳讓之臨《乙瑛碑》賞析

吳讓之臨《乙瑛碑》賞析

吳讓之臨《乙瑛碑》賞析

吳讓之臨《乙瑛碑》賞析

吳讓之臨《乙瑛碑》賞析

吳讓之臨《乙瑛碑》賞析

吳讓之臨《乙瑛碑》賞析

吳讓之臨《乙瑛碑》賞析

吳讓之臨《乙瑛碑》賞析

吳讓之臨《乙瑛碑》賞析

吳讓之臨《乙瑛碑》賞析

吳讓之臨《乙瑛碑》賞析

吳讓之臨《乙瑛碑》賞析

吳讓之臨《乙瑛碑》賞析

吳讓之臨《乙瑛碑》賞析

吳讓之臨《乙瑛碑》賞析

吳讓之臨《乙瑛碑》賞析

吳讓之臨《乙瑛碑》賞析

吳讓之臨《乙瑛碑》賞析

吳讓之臨《乙瑛碑》賞析

吳讓之臨《乙瑛碑》賞析

吳讓之臨《乙瑛碑》賞析

吳讓之臨《乙瑛碑》賞析

吳讓之臨《乙瑛碑》賞析

吳讓之臨《乙瑛碑》賞析

吳讓之臨《乙瑛碑》賞析

吳讓之臨《乙瑛碑》賞析

吳讓之臨《乙瑛碑》賞析

吳讓之臨《乙瑛碑》賞析

吳讓之臨《乙瑛碑》賞析

吳讓之臨《乙瑛碑》賞析

吳讓之臨《乙瑛碑》賞析

吳讓之臨《乙瑛碑》賞析

吳讓之臨《乙瑛碑》賞析

吳讓之臨《乙瑛碑》賞析

【終】

書法字帖·書法字典

TAG: 出鋒乙瑛臨作收筆此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