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五毒”學說之怨毒與脾胃病的相關性研究

王氏“五毒”學說之怨毒與脾胃病的相關性研究

王氏“五毒”學說之怨毒與脾胃病的相關性研究

研究生:柏琳娜導師:劉力紅教授

摘錄自:柏琳娜王氏“五毒”學說之怨毒與脾胃病的相關性研究[學位論文]碩士2010

中文摘要

目的:‘五毒致病學說’是性理療病法的核心內容。釐清五毒與人體臟腑的對應關係是該法立法的機要所在。五毒中,王氏最為重視怨毒對人體健康的負面影響,並認為怨毒傷脾。本論文欲透過尋找中醫經典理論、中國傳統文化等與本課題相關的理論支撐,論證怨毒與脾胃病證的相關性,為廣大同仁提供新的治療脾胃病證的思路,以提高臨床療效。

方法:(1)研究王鳳儀先生生平及其講課文稿等,從源頭上探討性理療病法中怨毒與脾胃病的相關性;(2)從中國傳統文化、中醫經典、現代心理學的研究中尋求與本論文相關的論據;(3)結合在東三省採集的案例論證怨毒與脾胃病的相關性。

結果:透過對相關文獻的研究及臨床病案的觀察,從理論上運用傳統的‘象思維觀’探討怨與土及脾胃病之間的關係,進而將怨與脾胃相對應。而臨床蒐集的脾胃病病案,也證明了怨毒與脾胃相關理論的正確性及運用該法治療脾胃病的可行性。

結論:怨毒作為基本的不良情志,不僅與脾胃病證相關,也是導致其他臟腑疾病的重要原因。本文從對怨的定義、怨與土的關係、怨導致脾胃病的機理等方面的論述,說明了怨與脾胃病存在著內在聯絡。廣大醫療工作者應重視怨毒在脾胃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地位,拓寬思路,以提高臨床療效。

關鍵詞:王鳳儀;性理療病;怨;脾胃病

引言

王鳳儀先生所創立的性理療病法,其理論和治療方式與現代心身醫學及中醫心理學有交叉,但是又有其獨特的理論與側重點,其結合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強調做人之道,立足自身,改過遷善,最終治癒疾病及和諧家庭關係。‘五毒致病學說’是其核心內容。‘五毒’怒恨怨惱煩與人體臟腑之間有著直接的對應關係,即是怒傷肝膽、恨傷心小腸、怨傷脾胃、惱傷肺大腸、煩傷腎膀胱。這種對應關係也是性理療病法的立法之基。本課題的研究內容是以探討五毒之中怨毒與脾胃疾病之間的對應關係為主。本論文主要從‘象思維觀’來分析怨與土、土與脾胃、怨與脾胃之間的關係,並透過對臨床案例的分析來論證之。

正文

5怨與脾胃病相關的案例分析(先講病案)

性理療病法從創立距今已百年,其間愈病無數,鮮活的案例是對該法理論的最好印證。筆者將在本節對案例進行討論,以期佐證怨毒與脾胃病的相關性。

案例一:患者仇某男60歲黑龍江克山縣人

主病:慢性胃炎、十二指腸潰瘍

病史:患者胃脹、胃痛三十餘年,經西醫確診為慢性胃炎、十二指腸潰瘍,曾服中藥、西藥治療,而病情反覆。患者自幼喪母,其父與繼母后育五子,因幼時缺乏母愛,又與繼母隔閡,故對其父心存諸多不滿,對弟妹時常打罵,脾性暴躁,患慢性胃炎、十二指腸潰瘍,常頭暈、四肢無力,終致不能下地幹農活。雖四處求醫,而病情反覆。

因與性理療病法重要傳承人劉有生先生是同鄉,故時常去聽劉老師講病,聽課後逐漸明白其胃病源於對父親及繼母的埋怨。在明白病源後,患者悔悟自己只顧從自己出發,而從未體諒二老的難處,發心懺悔,最後透過排汗的方式,全身大汗,衣褲全部浸溼,愈其胃疾,後未再犯。

分析:患者外形以木性人為主,面色偏黃,屬於木克土的情況,即是典型的怨夾雜怒導致脾胃病的病案。怨的物件又為父母,與前述脾胃病的病因及家庭五行中怨老人相符。其又屬於怨夾雜怒的情況,而以怨為主。因其埋怨父親、繼母,而稟性中又有不服、性格暴躁的特點,將對父母的不滿發洩在弟妹身上,常打罵弟妹;患十二指腸潰瘍,亦與其有陰木性人的特點有關,也與前述心身醫學的研究結果十二指腸潰瘍患者多為A型性格特徵,表現為爭強好勝、懷有戒心或敵意和缺乏耐心的特點相符。怨毒傷脾胃,毒氣藏於肌肉裡,故患者時常感覺四肢無力,甚至不能下地幹農活,此症狀與中醫之脾主四肢肌肉及與《靈樞〃本神》所述相同:‘脾愁憂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悗亂,四肢不舉……。’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憂思、怨毒傷脾,脾傷則脾意神傷,傷則四肢肌肉不得氣血濡養,致四肢無力。性理療病法中排病的方式以金元四大家之一張子和所提之‘汗吐下’三種方式為主。此患者透過大汗出愈其病,原因就在其明暸病源在自己有陰木、陰土的性格特徵,遇事好發怒、好怨人或事。因其患脾胃病的內在原因未消除,故雖藥石有效,卻病情反覆。所以患者下定決心改正自己性格中陰性的一面,並真誠悔悟自己過去總埋怨父親和繼母,是為不孝;對待弟妹粗暴,將對父母的埋怨發洩在弟妹身上,是為不悌,未盡到當兄長的責任。如果僅僅透過外在藥物的治療而不改變自己內在的心性,就不能從根源上愈其胃疾,拔除病根。又因脾主四肢肌肉,怨人傷脾,怨毒藏於肌肉,故患者透過大汗的方式,使怨毒從四肢肌肉中隨汗液排出,故能痊癒其疾。病癒後,患者對性理療病法信心大增,並從此立志改變自己的稟性,是以其疾至今未再復發。

案例二:張某女59歲黑龍江省綏化市慶安縣

主病:胃下垂、肺癌

病史:患者患慢性胃炎已三十餘載,以胃脹、胃痛為主,50歲時西醫診斷胃下垂。治療以中藥治療為主,但病情反覆。08年因出現咳嗽胸悶等不適至醫院檢查出患肺癌,未予治療。

患者自幼性格內向,素不多言。8歲時,因小事被父親批評而埋怨父親,又因糧荒食不果腹,開始出現胃脹、胃痛等症狀。到17歲,遇‘上山下鄉’運動被下放農村,因自幼體弱,不耐農活繁重,雖付出很大努力卻得不到應有的獎勵而心生不平,怨天尤人,常暗自哭泣,自此胃脘不適症狀明顯加重,甚至四肢無力,不能下地幹活。23歲時在父親的幫助下回到城市,因怨氣未除,胃脘脹痛等證亦不見好轉,轉求中醫治療,症狀有所減輕,但亦常反覆。27歲成家後,與丈夫性格不合,丈夫嗜酒,常與其打鬧,因自己性格內向,不敢與丈夫吵鬧,而暗地生氣、哭泣。50歲左右至醫院查出患胃下垂。2003年經人介紹到劉有生老師家尋求治療。經過劉老師幾次為其講解其病的根源之後,終於明白胃病與自己好怨天尤人有關。因為自己不能甘心情願做事,付出總期望得到相應的回報,否則心中委屈、心生不平。後來透過嘔吐排病,自述先後曾吐出約幾升水飲,時而夾雜食物,五味雜成,但以吐出淡味、甜味、辣味水飲為主。嘔吐之後,胃脘不適大減,加之又逐漸改正自己好怨人的脾性,現在性格由悲觀轉樂觀,對事物也不再像從前斤斤計較,而是對生活充滿希望,胃病也基本痊癒。08年,患者查出患肺癌(未再確診)。因家庭拮据,又加之患者已經接觸性理療病法,所以放棄手術治療,也未接受其他藥物的治療。僅調節內心,保持心情愉快,心中常存感恩之心,樂觀面對生活。現已兩年有餘,患者生活一切如常,飲食、睡眠、二便均正常。

分析:患者面色白,眉青目秀,說話條理詳明、思路清晰,做事果斷,有責任心,具有金性人的特徵。因性格中含有陰土性人的特性,雖有陰金性人好分辨、爭理,但並非外在的表露出來,性格內向,遇事雖能委曲求全,而內心好怨天尤人,常生悶氣。所以患者屬於土金性人。五行中,土生金,但如果土非能生萬物之土,則其子金不得養。病人患脾胃病、肺癌,這是屬於中醫理論所講的‘母子同病’。因患者稟性中含陰面的土性、金性,故出現脾胃、肺系的疾病。脾胃土,味為淡、甘,肺金味為辛辣。故其吐出物五味雜陳而以此三味為主。先後吐出十餘升水飲,可以理解為脾意神受傷,脾胃運化水液的功能減弱,水飲存於體內,故患者常年食慾不佳,是因脾土不能運化所致。將其陳年之水飲吐出,亦是將昔日因怨氣、惱人之氣等存於體內的病理物質排出。故排後病減。患者幾年間先後共嘔吐十餘升水飲,這是與患者逐漸深入認識其自身性格中的陰面相關的。現在患者雖患肺癌,但並未影響其正常生活,這也是與患者改變了好怨人、惱人的性格,積極樂觀的心態有關。

案例三:王某女49歲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克山縣古城鎮

主病:胃痛、痞滿

病史:患者胃脹、胃痛已三十五年,未經西醫確診,間斷服用中藥治療,而病情反覆。

患者自幼性格內向,因覺得父母偏心哥哥、弟弟而心懷不滿,但又不善言表,常生悶氣。至14歲就出現胃痛、胃脹等症狀。婚後嫌棄公婆給彩禮少。又看不起丈夫,嫌棄丈夫掙錢少,後胃脘不適加重,嚴重時不能入食,四肢無力,不能幹活。經人介紹至劉有生老師家聽劉老師講病,明白自己的病均源於自己不通情達理,埋怨父母、公婆、丈夫所致。遂開始打嗝數十個,後開始嘔吐飯菜、水飲,五味雜陳,自述味以甜味、淡味為主。嘔吐之後,胃痛明顯減輕。其明白一切源自‘怨’,故立志改變自己的性情,至今已十餘年。現已變得開朗、豁達,凡事‘反求於己’,現全家和睦,胃脘疼痛再未發作。

分析:患者從外形、面色上看即具有土性人的特徵,如面容豐厚,多方,面色偏黃,背隆腰厚,行動穩重。其性格特點既具有陽土性人忠厚、淳樸、舉止穩重,克盡職責的特點,又具有陰土性人好怨人、能容不能化,不傷他人,傷己身的特點。怨的物件為祖位的父母、公婆,也是因礙於傳統思想中要順從父母,孝敬公婆而常暗自生悶氣。對父母的埋怨主要是覺得對待自己不公平。對公婆的埋怨除了結婚時嫌棄彩禮少之外,在對孩子的教育方面也成為抱怨的主要原因。因公婆護孫心切,不免妨礙自己教育小孩,所以常心中不滿公婆。其排出怨氣的方式,始以打嗝為主,說明患者素來氣機不暢通,在其明白病的來源之後,氣機暢達,才能出現打嗝幾十餘次。脾胃之土味為甘、淡,故吐出之物,開始有夾雜食物,不久則全為水飲,且以微甜或淡味為主。患者因從根源上明白了自己稟性中的陰面,透過‘找人好處,認己不是’慢慢改變自己的性格,遇事不再埋怨、抱怨,故能愈其脾胃疾患。

上述三則病案,一為木土性人,一為土金性人,一為典型的土性人。三位患者雖在稟性上有差異,但均好怨,有陰土性的稟性。怨的特點也與前述怨之‘能容不能化,含而不露,忍而不發,不傷他人,傷自身。’的特點相吻合。三位均患脾胃疾病,均在明白自身稟性是導致疾病的重要原因之後,透過‘找人好處,認己不是’而出現或汗或吐的形式,排出因怨等不良情志所產生的病理產物。並透過改變了自己的性格,改善了家庭關係。

1王鳳儀先生及其性理療病法簡介

1。2。2性理療病法之“三性”

性理療病法中,將性分為天性、稟性、習性。正如明朝大學者王陽明先生所述‘至善者性也,性元無一毫之惡,故曰至善。’天性即是此義,是圓滿的,純陽純善的、大公無我的。對於稟性,王老先生認為因人的性都有所偏,不能處於圓滿、純善的狀態,為‘氣稟所拘,物慾所逼’而形成。習性則是指因各人喜好不同而形成的習慣,習性有好有壞。有稟性、習性就會遮蔽、染汙天性。而王陽明先生在《王陽明全集〃知行錄》中也講:‘性一而已,仁義禮智,性之性也;……私慾客氣,性之蔽也。……而蔽有淺深也。私慾客氣,一病兩痛。’由此可見,病痛的產生可因私慾矇蔽天性導致。稟性與不良習性的存在就會產生私慾,故要消除稟性和不良習性,才能去除疾病。是以先生提出‘去習性,化稟性,才能圓滿天性’。

1。2。3性理療病法之“五行性人”

在性理療病法中,五行的運用十分廣泛。除了延續傳統文化已有的如五色、五位、五方、五音、五蟲、五元、天干五陽及五陰;中醫五臟、五體、五藏、五竅;儒家五常;佛家五戒等內容外,還提出了五行性人及其陽面陰面、五毒(怒恨怨惱煩)、五能(木能立萬物、火能化萬物、土能養萬物、金能分萬物、水能生萬物)、五大(木之功大、火之權大、土之德大、金之義大、水之人緣大)、家庭五行(兄為木、父為火、祖為土、弟妹為金、母為水)、國家五行(工為木、官為火、農為土、士為金、商為水)等新的五行歸類。並透過五行生剋制化的運用,或以治病,或以修身,或以齊家,或以處世,無不獲驗。其要旨在教人立住本位,各行其道,以使五行順利運轉,成一迴圈無端之圓運動。究其立足點則仍在修己化性(去習性、化稟性、圓滿天性)。五行性人是按木火土金水的陰陽五行稟賦盈虧劃分的,每一行人根據性格和氣質又分為陽面與陰面,即是運用五行學說將人分為陽木性人、陰木性人、陽火性人、陰火性人、陽土性人、陰土性人、陽金性人、陰金性人、陽水性人、陰水性人。五行性人的陽面是人類純潔善良光明澄澈的德性,而陰面則是來自先天部分中的不良稟性和後天的習染以及其它原因。五行性人中,對各行人屬性的歸類除了與傳統文化及中醫部分相通外,還著重於對各行人的外貌、形色聲音、陰面陽面、陰性人的病狀、治病之法等的詳細論述,下面是各行性人特點的簡述:

木性人:

1。形色聲音:面長瘦而露骨,上寬下窄,色偏青,肩背聳直,腳步高壓有聲,語音直而短,氣度軒昂。木性分陰木陽木,形同而氣質清濁隨心性變化。

2。陰木性人的性格特點:陰木性情粗暴,出言撞人,好陰沉,因小失大,以私害公,以情悖理,情多偏見,執拗頑梗,高傲自大,不易接近。不服人好毀謗,掘人隱私,好抗上,氣量窄小,不耐激觸,難成事功。平生遇事多難,常不如意,因之怒氣填胸,愈形乖戾。

3。陰木好怒,怒的表現:一、受壓制,到在忍無可忍的時候,竟氣得渾身發抖;一旦暴發,便燃起怒火,一試決鬥,後悔莫及。二、人之所為,違背已意,大發脾氣。三、見事不合理,出於氣憤,打抱不平。四、不滿情感,發洩於外,便火冒三丈,暴跳如雷,不考慮後果。五、怒的特點:以愚蠢開始,以後悔告終,往往幹出無法挽回的蠢事。

4。陰木性人的病狀:陰木記憶體,好怒傷肝,肝氣不舒,胸脅疼痛,肚腹膨脹,頭迷眼花,兩臂沉重,四肢麻木以及中風等,便是受陰木之害。要想愈病,必須化陰木為陽木,生出仁德、愛人愛物之心。

5。陽木性人的特點:陽木是木之本性,主仁德,正直有主意,敢作敢當,好生惡殺,公而無私,心口如一。遇事不盲從,有定見,處事不諂諛,行為端正。常存悲天憫人之心,化俗救世之願,捨己為人。古往今來,凡成大業者,皆俱陽木之性。

火性人:

1。形色聲音:面上尖下寬,多豐盈、色偏紅,坐立搖擺不安,行動疾而搖,腳步急快語音尖多破,氣度端然。陰火多拘謹。火性分陰火陽火,形同而氣質清濁隨心性變化。

2。陰火性人的性格特點:陰火性,急躁多貪,好誇張,喜虛榮,行多狂妄,奔高貪好,爭名逐利。外明內暗,見人不見己,知進不知退,得理不讓人,常以屑瑣細故,致使全家不歡。欺侮老實人,吹毛求疵,好爭理。捧勝不捧敗,喜奉承。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富貴。老年多昏憒,行多過失,屢改屢犯,老死且至,悔恨無及。

3。陰火好恨,恨的表現:一、個人利益被傷害,氣憤得不到發洩時的心情。二、內心潛藏著不滿,伺機報復;滿足不了私慾,便耿耿於懷。三、自尊心遭到傷害,一有觸動,便引起憤恨的火焰。四、愈得不到發洩,埋藏在心底的禍源愈強烈,一旦暴發,便可釀成大禍。五、恨的特點:隱而後發,一發便易引起狂濤巨浪,往往有預謀。

4。陰火性人的病狀:陰火記憶體,恨多傷心,甚則心跳心慌,心熱吐血,頭暈目眩驚怖不眠,神經錯亂,顛狂譫語,危及身命。這是受陰火之害。要想愈病,必須化陰火為陽火,以辭讓為心,多責己,達天時。

5。陽火性人的特點:陽火是火的本性,光明磊落,通情達理,文采節制,表度有章。聰明謙讓,舉止大方。事無鉅細,考慮周詳。能高瞻遠矚。明禮達時,有無入而不自得之象。古今創制大經大法的偉人哲士,皆是陽火的功能。

土性人:

1。形色聲音:面容豐厚,多方,色偏黃,背隆腰厚,行動穩重,語音寬宏,氣度沉穩。土性分陰土陽土,形同而氣質清濁隨心性變化。

2。陰土性人的性格特點:陰土性呆板,樸拙,不尚外表,思想簡單,近於愚直,易上當受騙。不開通,行拙欺人,言信行果,未必中理,寡言少語,是非不分,固步自封,好生怨氣,鬱結生陰,多起疑忌,無中生有,以假當真。

3。陰土好怨,怨的表現:一、受欺侮或受壓抑,敢怒而不敢言的心理狀態。二、事情沒作好、受斥責。內心委屈。三、吃虧了,口不言,心憋屈,疑忌他人。四、事不遂心,埋怨別人。五、怨的特點:含而不露,忍而不發,自身受傷。

4.陰土性人的病狀:陰土記憶體,怨氣傷脾,脾胃軟弱,膨悶脹飽,胃寒腹病,上吐下瀉。消化不良。食慾減退,重則噎隔轉食,有傷元氣,中虧氣短或氣淤氣窒。要想愈病,必化陰土為陽土。明因果,生信心,法自然。

5。陽土性人的特點:陽土是土之本性,忠厚信實,篤誠淳樸,寬宏大量,容而能化。舉止穩重,克盡職責,為人謀而忠,與人交而信。出言任事,內外如一。對奇才異能,可兼收幷蓄,厚德載物,為成功之母。

金性人:

1。形色聲音:面圓微長方,色偏白,顴骨高,唇薄齒利,身段不高,語音響亮,氣態活潑。金性分陰金陽金,形同而氣質清濁隨心性變化。

2。陰金性人的性格特點:陰金多虛假,好分爭,喜變更,虛妄不實,嘴甜心苦,習於諂媚。更或心逆而險,言偽而辯,巧言令色,妒功害能,掩人善行,喜聞人過,好言人短。行事傷人,兇狠成性,刻薄寡恩,狡猾無主。得權在位,便能亂世,兇奸之徒,多由此出。在家庭,則父子責善,夫妻寡義,倫常乖舛,分崩離析。

3。陰金多惱,惱的表現:一、對環境不滿意,但又難以擺脫時的心理狀態。二、看不上的人,還離不開;孤高自賞,患人之不已知。三、瑣事纏身,譊譊不休;或事不遂心,說不出,道不明,處於自我折磨的心境。四、處事虛偽,但又漏了破綻時的心情。五、惱的特點:多出於嫉妒,好表現小動作。

4。陰金性人的病狀:陰金記憶體,好惱傷肺,甚則咳嗽痰喘,元氣不足,一交秋冬,病益加劇。重則肺癆肺癰,這便是受陰金之害。要想愈病,必須化陰金為陽金。生出義氣,遇事多想人之好處。

5。陽金性人的特點:陽金是金之本性,主義氣,性豪爽,善言談。知過必改。好善惡惡,剛毅果決,有謀善斷,危難不避,勞怨弗辭,見善勇為,見得思義。終成大功的奇才義士,光彩人物,多屬陽金之功力。

水性人:

1。形色聲音:面多肥、漫團、下稍寬。色偏黑,眉粗目大,行動遲緩,語言慢而低,說話滯澀,氣度和藹,水性分陰水陽水,形同而氣質清濁隨心性變化。

2。陰水性人的性格特點:陰水多愚魯、好煩悶,喜緩慢,性退縮,習慣邋遢,行多迂腐,自卑自棄。好包屈,多生回頭氣。行拙湮人,優柔寡斷,是非不明,多思多慮,缺獨立性,進退失據,處事失機後時,抑鬱終身無所短長。

3。陰水多煩,煩的表現:一、窩囊苦悶,自卑退縮的心境。二、隨不上大流,別人嫌他慢,他反嫌別人急。三、不合群,人家看他無能,他自己煩悶,最不愛看不對他心的人。四、性緩慢,失機後時,好後悔,猶豫不定。五、煩的特點:自我封閉,人我思想交流的通道常被堵塞。

4。陰水性人的病狀:陰水記憶體,多煩傷腎,腰腿疼,偏身疼、腹痛、腎虛虛癆,有虧精氣神,好生悶氣,氣落轉寒,是受陰水之害。欲好病,必化陰水為陽水,要有自知之明,多認不是,生出柔和智慧。

5。陽水性人的特點:陽水活潑自然,隨遇而安,沉穩雅靜,智慧巧思,和萬緣而不變。恬淡虛靜,涵養力強,功成不居,古人淡泊明志,必寧靜致遠。中外科學家,皆陽水之功能。

將人的外貌特徵、面色、性格特點按五行劃分的並非性理療病法所獨創。早在《靈樞〃陰陽二十五人篇》中就有根據人的五行特徵,將人分為五五二十五種的論述。如對土形之人的論述:‘土形之人,比於上宮,似於上古黃帝。其為人,黃色,圓面,大頭,美肩背,大腹,美股脛,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稱,行安地,舉足浮。安心,好利人,不喜權勢善附人也。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太陰敦敦然。太宮之人,比於左足陽明,陽明之上婉婉然。加宮之人,比於左足陽明,陽明之下坎坎然。少宮之人,比於右足陽明,陽明之上樞樞然。左宮之人,比於右足陽明,陽明之下兀兀然。’《內經》對‘二十五人’的論述主要是以外形、五色、五音、性格特徵以及各自的經絡調理為主。《靈樞〃通天論篇》也將人分為五種型別——少陽、太陽、少陰、太陰、陰陽平和之人,並對每種型別進行性格上的分析。如‘黃帝曰:其不等者可得聞乎?少師曰:太陰之人,貪而不仁,下齊湛湛,好內而惡出,心和而不發,不務於時,動而後之。此太陰之人也。少陰之人,小貪而賊心,見人有亡,常若有得,好傷好害;見人有榮,乃反慍怒,心疾而無恩。此少陰之人也。太陽之人,居處於於,好言大事,無能而虛說,志發於四野,舉措不顧是非。為事如常、自用,事雖敗而無常悔。此太陽之人也。少陽之人,諟諦,好自貴,有小小官則高自宜,好為外交而不內附。此少陽之人也。陰陽和平之人,居處安靜,無為懼懼,無為欣欣,婉然從物,或與不爭,與時變化,尊則謙謙,譚而不治,是謂至治。’《靈樞〃通天論篇》主要是從陰陽老少的角度將人分為五種性格,其中的描述有些與性理療病法是相通的。比如,對少陰之人的描述中‘小貪而賊心’可對應陰金性人‘多詭詐,好紛爭’;‘見人有榮,乃反慍怒’,可以對應陰金性的‘性善嫉’;‘心疾而無恩’可對應其‘忘恩寡德’的性格特徵。再如太陽之人‘好言大事,無能而虛說,志發於四野,舉措不顧是非’可對應陰火性人‘極虛榮,好誇張,言詞疏闊行多妄’;‘事雖敗而無常悔’可對應其‘多事敗,不知己短,不見人長’。可見,五行性人與中醫經典有很多相通之處,是對經典理論的發展、發揮,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兩者亦可互參以便學習研究。

2性理療病法之“五毒致病學說”

‘五毒致病學說’是性理療病法的理論核心,也是區別於其他學說的特色所在。五毒,即怒、恨、怨、惱、煩五種不良情志。先生將五行性人的陰面與五毒、臟腑病證配屬,即是:陰木性人好怒,怒傷肝膽系統;陰火性人好恨,恨傷心小腸系統;陰土性人好怨,怨傷脾胃系統;陰金性人好惱,惱傷肺大腸系統;陰水性人好煩,煩傷腎膀胱系統。在鳳儀學說中,五毒與疾病直接相關,是導致各五行系統疾病的關鍵因素。按照中醫學對病因的分類方法,包括內因、外因、不內外因三大類,稱之為“三因說”。外因主要指六淫、疫癘之氣;內因包括情志過極、飲食勞逸失當、病理產物等因素;而蟲獸所傷、金刃所傷、跌打損傷、醫藥之過、先天因素等,則歸納為不內外因,或稱“其他病因”。‘五毒致病學說’是鳳儀學說對於病因學中情志致病的深化性認識,屬‘三因說’中內因致病的範疇。這同中醫內因中‘五志化火’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五志化火’是指喜、怒、憂、思、恐等各種情志活動失調所變生的火證。其以探討情志活動失調與疾病之間的關係而立論,是內因情志致病的典型。而鳳儀學說提出怒恨怨惱煩這五種基本的不良情志,認為五毒是導致疾病的重要因素,將五臟六腑之病歸結到五種不良情志上,亦是從內因情志致病的角度對疾病的研究。

2。1怒恨怨惱煩各自的特點

因不良情緒的產生多是在人或事物出現了與自己的認知不符的情況下,使內心產生了不滿,進而透過各人性格偏性的不同,而出現相異的外在表現,形成了或怒或恨或怨或惱或煩以及其他的不良情緒。五毒中,怨意為對人或事物的不滿,是基礎的不良情志,是五毒之首,其餘四毒均是在產生了不滿的情緒之下發展產生的。所以在認識區分五毒各自特點時,首先將其定義在對人或事物不滿的情緒之上。五毒實際就是根據不滿程度的不同而劃分的五種情況。五毒中,怒的特點是‘一、受壓制,到在忍無可忍的時候,竟氣得渾身發抖;一旦暴發,便燃起怒火,一試決鬥,後悔莫及。二、人之所為,違背已意,大發脾氣。三、見事不合理,出於氣憤,打抱不平。四、不滿情感,發洩於外,便火冒三丈,暴跳如雷,不考慮後果。五、怒的特點:以愚蠢開始,以後悔告終,往往幹出無法挽回的蠢事。’可見,怒的特點是以將不滿明顯發洩於外作為最突出的表現。恨的特點是:‘一、個人利益被傷害,氣憤得不到發洩時的心情。二、內心潛藏著不滿,伺機報復;滿足不了私慾,便耿耿於懷。三、自尊心遭到傷害,一有觸動,便引起憤恨的火焰。四、愈得不到發洩,埋藏在心底的禍源愈強烈,一旦暴發,便可釀成大禍。五、恨的特點:隱而後發,一發便易引起狂濤巨浪,往往有預謀。’《說文》中恨的本意為‘怨之極’,以對人或事物極度不滿,懷恨在心,伺機報復為特點。怨的特點是:‘一、受欺侮或受壓抑,敢怒而不敢言的心理狀態。二、事情沒作好、受斥責。內心委屈。三、吃虧了,口不言,心憋屈,疑忌他人。四、事不遂心,埋怨別人。五、怨的特點:含而不露,忍而不發,自身受傷。’可見,怨的特點以內在的不滿為主。惱的特點是:‘一、對環境不滿意,但又難以擺脫時的心理狀態。二、看不上的人,還離不開;孤高自賞,患人之不已知。三、瑣事纏身,譊譊不休;或事不遂心,說不出,道不明,處於自我折磨的心境。四、處事虛偽,但又漏了破綻時的心情。五、惱的特點:多出於嫉妒,好表現小動作。’所謂‘惱羞成怒’,惱是介於‘怨’與‘怒’之間的不良情緒,既不似怨以內心活動為主,又無怒的明顯發洩於外,在性理療病法中又特指因嫉妒引起的不滿。煩的特點是:‘一、窩囊苦悶,自卑退縮的心境。二、隨不上大流,別人嫌他慢,他反嫌別人急。三、不合群,人家看他無能,他自己煩悶,最不愛看不對他心的人。四、性緩慢,失機後時,好後悔,猶豫不定。五、煩的特點:自我封閉,人我思想交流的通道常被堵塞。’

2。3性理療病法在脾胃病診治中的運用

在性理療病法中,脾胃病的診治是以‘五毒致病學說’為理論基礎的,診治的關鍵點即在五毒中與脾胃病相對應的怨毒。對脾胃病的診治主要涉及兩個方面的內容:疾病五行和家庭五行。所謂性理療病法中的疾病五行,就是以五毒為核心,結合五行性人形色聲音及性格偏性,利用五行的生剋制化來探討身體各部位疾病的發生、發展及疾病的治療和預後。在實際中,疾病五行主要是運用在疾病的病因及治療上。疾病五行運用的基礎仍是建立在五行之間的生克關係上的。在性理療病法中,脾胃病的產生除了與怨毒密切相關外,也可因怒恨惱煩所致。從五行相生關係失常的角度來看,主要是以‘母病及子’、‘子病及母’的傳變規律為主。如土位的疾病可以透過‘母病及子’的傳變規律,即可由恨所致,恨人傷心,如先病心繫疾病,而後出現脾胃疾病,為‘母病及子’;也可透過‘子病及母’的規律,由惱所致。惱人傷肺,若先出現肺系疾病,再出現脾胃疾病,則為‘子病及母’。而從五行相剋的角度來看,即是五行的乘侮關係,即木乘土,水反侮土。木乘土,由怒所致,即怒人傷肝,先病肝系疾病,後出現脾胃疾病。而水反侮土,則是由煩所致,即煩人傷腎,先出現腎系疾病而後再出現脾胃疾病。這是從探討脾胃疾病的病因的角度來看。從治療方面看,脾胃病的治療首先要從怨毒入手,若病人怒恨惱煩等不良情緒較怨更明顯,則可考慮怒恨惱煩致病的情況,透過將陰面轉到陽面,或透過五行的陽面的生克以療病。即如‘五毒與七情的比較’一節中對木克土情況的分析,餘仿此,故不再贅述。性理療病法中的家庭五行則是根據五行方位來明確家庭各成員的責任和應起的作用。具體為:祖父母居中央屬土位,父居南方火位,母居北方水位,長子居東方木位,其他子女、媳婿等居西方金位。人們可以運用家庭五行之間的生剋制化來改善失常的家庭關係,以治療相應部位的疾病,使家庭成員各立其位,最終達到家庭關係和諧,家庭五行圓轉。鳳儀先生被譽為‘儒家惠能’,乃因先生不僅教授做人之道,還教人圓滿家道。這與儒家經典《大學》所提之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同一旨歸。鳳儀先生重視家庭倫理的重要作用,並認為許多疾病都與失常的家庭關係有關。先生曾說:‘不怨人,倫常不受傷,絕沒有病。’可見在先生看來病之來源有二:一為不怨人,二為倫常不受傷。‘不怨人’在講‘修身’,‘倫常不受傷’即是‘齊家’。由此我們亦可了知先生的學問仍在教人‘儘性立命’,是性命之學。教人‘儘性’就是教人迴歸本來澄澈光明的天性,一言概之,‘不怨人’是也;而命者名也,‘立命’是教人立住五倫的名,有幾個名就有幾個命,這也就是‘倫常不受傷’。倫常是人在社會關係中形成的各種關係,如長幼尊卑,是不可改變的常道。主要分為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種關係,稱為五倫。儒家思想十分重視五倫,《孟子〃滕文公上》中就專門提到五倫之常應為:‘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在鳳儀學說中,同樣傳承了五倫的思想,提倡倫常道必須圓滿,並且以家庭倫常為主。性理療病法將家庭成員與五行、臟腑、疾病相對應,人們可以透過改善‘失常’的家道來治療相應部位的疾病。鳳儀先生曾講過家道五行的劃分:‘講家道五行,是從開天闢地講起,今天要從五行定位上講起。西方金位(弟妹子侄)是提滿家的,要有補助力。南方屬火(家長)是明禮的,是要領滿家的。中央屬土(老人),土主元氣,是要兜滿家的。北方屬水(主婦),是要託滿家的。東方屬木(兄長),是要助滿家的。西方圓情,得知道是非好歹,才能立功。’所以,家庭成員與五行的對應關係是:兄(長子)為東方木,父(家長)為南方火,祖(老人)為中央土,弟(妹、小孩、媳婦)為西方金,母(家長內人)為北方水。在性理療病法講病過程中,若遇脾胃病患者,一則問其是否時常抱怨、埋怨、心存不滿,二則問其是否與家中老人有嫌隙。將怨老人與脾胃病相聯絡,這與老人在家庭五行中屬土密切相關。‘百善孝為先’,孝是人道第一步。誠如《論語》第一篇《學而》雲:‘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莊子有云:‘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於心。’佛家經典《四十二章經》雲:‘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親,孝親最神也。’《心地觀經》雲:‘父有慈恩,母有悲恩,若我住世於一劫中說不能盡。經於一劫,每日三時割自身肉以養父母,而未能報一日之恩。’足見諸家對孝的重視。孝其實不僅是中華傳統最為重視的倫理道德,就連世界首富比爾〃蓋茨接受義大利《機會》雜誌記者採訪,在被問到‘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什麼’的時候也回答說:‘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莫過於孝敬父母!’甚至連動物界也有許多關於孝的感人事例。父母對子女的生育養育之恩莫如厚德之土了。不論事物富貴貧賤,善惡美醜,土均能寬廣包容,致養萬物,無所偏私,是為萬物之母。土之厚德載物,是中華美德的最高境界。正因父母恩情之偉大,所以子女作為對父母回報的孝道才如此受重視。《孝經 開宗明義章第一》中有云:‘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將孝奉為德之本,而土厚德載物,為萬物母。可見,將五行土與老人的這種聯絡的確是有其‘象’可依附的。孝,在鳳儀先生看來有三個層次,孝身、孝心、孝性,並且認為只有孝性才是真正的盡孝。鳳儀先生多次解釋何為孝性:‘人怎樣算盡孝呢?必得知道老人的難處或不圓滿處,能給彌補上,才算是盡孝。’;‘孝性人子事奉老人,必得能得著老人的道,斷老人的傢俬之累,化老人的稟性,才算作真盡孝。’;‘為人子的,老人有錯能給補上,才算是真盡孝。’如果子女不孝父母,就會傷土之元氣,也即‘祖位的象’——脾胃之土。孝的思想對於中華兒女來說可謂已經根深蒂固,所以對於老人,子女一般是能順應就多順應,而在此過程中確實會出現很多抱怨、不滿之事,可礙於孝的思想,子女多不會直接發洩,尤其是媳婦和公婆之間,更是成為千古難題。所以與老人之間發生的不良情緒是以怨為主的。而從鳳儀先生多年實踐經驗所得,怨老人也確實是導致脾胃疾病的特殊誘因,亦由此入手,獲驗無數。如何解決怨老人的問題,就要談到鳳儀先生‘立命之說’了。先生認為家道的圓滿,人人必須立住家庭五行的本位。‘找一家人的好處,並尋思自己在家五行中,佔那一個地位,便要按著本位去行,才算合道,才算真正歸本。’如有媳婦之名,就屬水位,先生認為:‘媳婦性如水,意為根,心存眾人的好處,身有補助力,就是媳婦道。你看‘水利萬物而不爭’,它的居處是最下的地方,它能合五色合五味,原質總是不變的,所以說‘上善若水’,為媳婦的要能如水,不就算盡道了嗎?’所以當媳婦的需要付出更多,立住媳婦的水位。而老人有老人之位,居中屬土,就要有厚土之象。承載一切兒女媳婿的對錯,諸事能容,諸事莫管,知足常樂。在《王鳳儀言行錄》一書中對老太太進行了闡述:‘老太太要性如灰,志為根,以兜滿家為己任。你在家是頂大(最大),能把全家人的道都知道了,才算兜滿家。若能找著全家人的好處,叫做兜滿家。’這樣,土不克水,家道自然圓轉起來。綜上,‘五毒致病學說’中怨毒是導致脾胃病的原因,性理療病法治療脾胃病的核心就在怨毒上。而怨為何能致脾胃病證?這與怨這一不良情緒自身的特性分不開的。

3“怨毒”概述

五毒中,鳳儀先生向來最為重視‘怨毒’,認為‘怨’是疾病發生髮展的關鍵因素,是一切不良情志的主導,是五毒之首。從大的範圍上看,怨,就是人體產生疾病的重要誘因,正如王鳳儀先生所說的:‘不怨人,倫常不受傷,絕不會生病。’而若僅從五毒與臟腑疾病的對應關係上來看,怨毒直接損傷脾胃的正常功能,為五毒之一,與脾胃病相關。而作為產生疾病之源的怨毒,也是基於它本身的特點以及其對應的脾胃這一‘後天之本’的重要地位決定的。

3。1怨毒的定義及其五行理論依託

性理療病法產生於近代東北農村,年代尚不久遠,且多為鄉間俗語。故對怨,可參考現代的定義,為不滿意、責備、抱怨,是指因人或事與自己的認知不符而產生的不滿。《王鳳儀年譜與語錄》一書中將怨的特點歸納為:‘一、受欺侮或受壓抑,敢怒而不敢言的心理狀態。二、事情沒作好、受斥責,內心委屈。三、吃虧了,口不言,心憋屈,疑忌他人。四、事不遂心,埋怨別人。五、怨的特點:含而不露,忍而不發,自身受傷。’由上述特點可知,怨的總特點為:能容不能化,含而不露,忍而不發,不傷他人,傷自身。從傳統‘象’思維觀的方式來看,怨毒的上述特點是與土之象密不可分的。五行理論來源於中國傳統的‘象’思維觀,‘取象比類’法是我們透過認識、理解及觀察,把宇宙間各種不同的事物彼此間具有相同的特性統歸為一類的方法。從‘取類比象’法來看,怨之象正是屬於五行中土類的。土類的事物,粗略可分為兩大類:陽土和陰土。陽土是活潑鬆軟之土,化生萬物;而陰土則是陽土的反面,硬結死板,萬物不生。而怨之象正屬於陰土,故其對應同具土象的脾胃,怨使人脾胃受損的原因即在此。可見,性理療病法將怨與脾胃病相對應的理論依託是傳統‘象’思維觀中的五行理論。而怨與脾胃病的關聯點就在兩者均屬陰土類。

3。2怨毒的特點

要研究怨屬陰土的特點,就要先對陽土進行討論。

3。2。1陽土的特點

性理療病法透過‘取象比類’的方式,將屬五行中土類的人分為陽土性人和陰土性人。其中,對陽土性人的描述是:‘信實忠厚,篤誠淳樸,寬宏大量,能容能化,勤儉樸素,克盡職責,舉止穩重,言行一致,為人謀而忠,與人交而久。……可兼收幷蓄,厚德載物,為成功之母。’我們可以從上述鳳儀先生對陽土性人的描述窺見陽土的特點。由‘寬宏大量’、‘能容能化’、‘兼收幷蓄’、‘為成功之母’等描述可看出這與陽土之象所隱含的社會意義相符,陽土之象即為承載萬物、化生萬物。相較於木火金水,陽土最大的特點即在能容能化。《說文》中對土的釋義為:‘土,地之吐生物者也。……物出形也。’《尚書〃洪範》中稱‘土爰稼穡’,是指土有種植和收穫農作物的作用。因而引申為凡具有生化、承載、受納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土。故有‘土為萬物之母’之說。土能化生萬物的特性是與土的來源密切相關的。土的來源與木火金水不同。在《易傳〃繫辭上》中講道:‘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兩儀’即是陰陽。四象即是為少陽、老陽、少陰、老陰。四象在不同的界定範圍下可以代表不同的事物,如一年按其分為春、夏、秋、冬;在五行中即分別配屬木、火、金、水。四象中並無提及土,而土的來源卻俱於四象中。正如命理學專著《子平真詮》中所述:‘有是四象,而五行具於其中矣。水者,太陰也;火者,太陽也;木者,少陽也;金者,少陰也;土者,陰陽老少、木火金水衝氣所結也。’由此可見,土乃木火金水衝氣所結。所謂‘衝氣’,《老子》:‘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衝氣以為和’即是陰陽兩氣互相沖擊而產生的中和之氣。此中和之氣與前‘土乃木火金水衝氣所結’相呼應。《禮記〃中庸》有云:‘致中和,則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土為木火金水衝氣所結,衝氣以產生中和之氣,正好與土居中位,為生化萬物之器相合。土與木火金水的關係,在《子平真詮評註》中所述最為得當:‘萬物成於土而歸於土,載此金木水火之質者,土也。人秉天地之氣而生,暖氣,火也;流質,水也;鐵質,金也;血氣之流行,木也。而人身骨肉之質,運用此金木水火者,土也。’其中,‘萬物成於土而歸於土’的特性,命理學說稱為‘墓庫’——土既是萬物的墳墓,而萬物又可經其運化孕育,等待時機,破土而出。有人曾將人體比作各種食物的墳墓,而脾胃則為人體的‘墓庫’,承載食物後又經過其運化,將食物化生成氣血津液孕養全身臟腑器官。而‘人身骨肉之質’即講在人身中,土是運用木火金水者。土居中,似輪軸,土的轉動帶動四象的執行,形成一迴圈無端的圓運動。綜上可知,土的生成及與木火金水的關係與其生化萬物,為萬物母的功能密切相關。從‘取象比類’的角度看,這是指陽土的特點。反之,屬於陰土的怨就具有與其相反的——‘能容不能化’的特點。

3。2。2怨的特點之“能容不能化”

性理療病法中,陽土性人最大的特點是‘寬宏大量,容而能化。……可兼收幷蓄,厚德載物,為成功之母。’很明顯,這些特點都在論述其具有能容能化的土性。而陰土性人正是因為缺少陽土能容能化的特性,被定義為‘固執呆板,樸拙,思想單純,蠢笨蠻橫,心小量窄,近於愚直,易上當受騙。不開通,言信行果,未必中理。寡言少語,好生怨氣,疑心特大,無中生有,以假當真。一生多累。’土薄,則不容萬物,表現為固執呆板、樸拙、思想單純、蠢笨蠻橫等特點;土死板硬結,則不能化萬物,表現為好生怨氣、疑心特大、心量窄小等特點。而在性理療病法中,怨的特點被定義為‘能容不能化,含而不露,忍而不發,自身受傷。’怨之‘能容’是因為陰土性人多思想簡單、愚直,常被欺受氣,但又因性格內向、言語笨拙而不外在表現其不滿,常暗生悶氣,故能容,但卻遠不如陽土容量之大;因其內心不平,容物卻不能化物,致屬土之脾胃疾病叢生。而不容不化是屬於陰水性的特徵。五毒中煩屬於陰水性人的不良情志,陰水性人的特點是不容不化。土厚德載萬物,不分美醜善惡好壞均能承載,所以前文中分析怨的特性為‘能容不能化’,這是土性與有別於水性之處。陰水性人多有‘愚魯、好煩悶,喜緩慢,性退縮,習慣邋遢,行多迂腐,自卑自棄。好包屈,多生回頭氣。行拙湮人,優柔寡斷,是非不明,多思多慮,缺獨立性,進退失據,處事失機後時,抑鬱終身無所短長’的特點。因常‘愚魯’、‘性退縮’、‘好包屈’、‘缺乏獨立性’,故對己不喜歡的人或事物多排斥,無土能容之能,或較土之容量小。這也是煩的特點為‘自我封閉,人我思想交流的通道常被堵塞’的原因,外在的表現為煩悶、厭煩、不耐煩等。從上述陽土之化生萬物及脾胃為人體‘墓庫’的特性不難解釋怨作為病理狀態的陰土為何不僅損傷脾胃,還是產生疾病的重要原因了。因怨歸屬陰土,失去陽土化生萬物之性,致萬物不生。在人體上,就影響到作為‘後天之本’脾胃的功能。脾胃乃氣血生化之源,五臟六腑均有賴其所生之氣血的濡養,故脾胃損傷,百病叢生。是以鳳儀先生將怨作為基礎不良的情緒,認為其不僅與脾胃病相關,又可成為產生疾病的始作俑者了。

3。2。3怨的特點之“含而不露,忍而不發”

土,就其陰陽屬性來看,是屬陰的。所以怨從陰陽的分類上看,亦有象為陰的特點,表現為‘含而不露,忍而不發’,以內心活動為主。如前文所述,四象中少陰對少陽,太陰對太陽,已經處於陰陽平衡的狀態了,可是四象的運用卻遠不及五行廣泛,可見土的重要性。因土為衝氣所結,位居中央,土形成的沖和之氣似轉軸一樣使其餘四行運轉。若脫離了土,天、地、人可持續的圓運動就不能形成。五行中,土屬陰。唐代女道醫胡愔認為:‘坤之氣,土之精。’《周易〃說卦傳》:‘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曰:致役乎坤。’地與土從造字上看,地右邊為‘也’,‘也’在《說文》中釋義:‘女陰也。’是象形文字,指女性的生殖器官,將坤比作地,是有其社會意義的。《說卦》:‘坤,地也,故稱乎母。’因大地生育萬物,如同母親生育兒女,故取象母。地從土類,將三爻為陰的坤卦配與五行之土,可見土應屬陰。另外,五運六氣中也將四之氣稱太陰溼土,將土與太陰相配。而在中醫理論中將土歸為陰則屢見不鮮,如《素問〃六節髒象論》:‘(脾)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至陰有兩個含義,《說文》中:‘至,鳥飛從高下至地也。從一,一猶地也。象形。不,上去;而至,下來也。’‘鳥飛從高下至地也’,高處為陽,地為陰,為從陽至陰、到之意。在四季中,土位於長夏季,是夏與秋相交之處,正好在陽至陰處,故為至陰。其二,至為最,就《說文解字》所述‘從一,一猶地也。象形。不,上去;而至,下來也。’一為地,為最低、最陰之處。劉力紅教授亦在《思考中醫》中論述:‘太陰屬脾土,土是主養藏的。藏什麼呢?就是藏陽氣。土能生養萬物,它靠什麼來生養,靠的就是所藏的這個陽氣。’而正如《老子》‘萬物負陰而抱陽’,能制約陽之向外、向上耗散的就是陰,否則陽直上,陰直下,就成未濟卦,陰陽離決了,所以能藏陽氣者,必屬陰。若以一年中陽氣的執行為觀察物件來看,春為陽生之季,夏為陽氣最盛之時,要把盛壯的陽氣減弱,使陽與陰順接,必須要以陰來收住陽氣,而這樣的陰,其實是比冬季時的陰的力量更強大的,這亦可解釋土為何為太陰。如果用物理學的加速度來比喻,以陽氣的釋放速度作為參照物,則春至夏為陽氣的加速度a越來越大,加速度勻速加大,則陽氣釋放逐漸增多,到至高點即夏至時,在太陰土的作用下必會陽極生陰,而這個陰就使氣候進入到長夏的狀態。這時以加速度來比喻即是像我們剎車一樣,需要緊踩剎車才能減速,這時雖然加速度減小,但總速度仍比初速度大,所以夏至後,我們並不會明顯感受到秋高氣爽,而轉為悶熱潮溼的長夏季。因為屬陰之水加於盛夏的陽上,故長夏溼盛。而隨著加速度的減小,到加速度減至零,我們才會明顯感覺到秋高氣爽的舒適。這樣的巨大變化就來源於屬於太陰、至陰的土的作用。秋分後,加速度減為負數,到冬至節氣時,為陰之‘加速度’最大之時。而此時是由坎卦中爻一陽與少陽木合力使陽氣得生。在五行中,陽氣的生髮之力屬少陽木最強。少陽木能將勢向下的水升騰,可見其動勢之強,故臨床常見中風等證多出於至高之頭面,且相對應的七情和五毒之怒相同。當然,此皆是木生髮之病理情況。但足可見少陽木生髮力之強。木克土,木的生髮之力可衝破土重濁粘滯之性,可嘆也。五行中多了土這一行,在五行上陰陽就不平衡了,而是兩陽三陰。生剋制化亦發生了改變,形成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五行相生格局及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金克木、水克火的五行相剋格局。其中,水能克火,金能克木,而非火克水、木克金,即是說正常狀態下相剋為少陽木受少陰金所克,太陽火受太陰水所克。由此可以得到啟示:以五行的相剋理論作為參照物,則人的生命在於陽氣的運轉順利,因在正常情況下陽氣本身就受克,若陽氣不足,則更受陰所克,致使人體處於病態。而又因三陰兩陽的生理格局,故無論我們如何調養自己的身心,生命的最終結果仍是會沿著生長壯老已的順序進行,所以人的生命一定是陽生、陽長、陽減、陽消的過程。所以在五行中,陰陽要想達到平衡,土的作用非常重要。由此亦可知為何脾胃健運之人長壽少病了,因其將中軸土執行起來,就可使其餘四行周行運轉。上述內容著重闡述土為何為陰,且為太陰、至陰。相對於陽來說,陰的特點是相對靜止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所以從土具有屬陰之象,可以推論出為何怨有‘含而不露,忍而不發’的特點。正因土屬陰,決定了怨的特點是以內心活動為主,是藏而不露,忍而不發的。在很多情況下,雖對別人已經產生了怨的情緒,但因藏而不露,忍而不發,故對方並不知道當事人已經產生怨的情緒,甚至連當事人本人都不易察覺自己時常有怨這一不良情緒。也正因好怨之人以內心活動為主,所以多傷己不傷人。

3。3怨為五毒之首及其原因

鳳儀先生曾多次提及不怨人的重要性。如:在其治癒瘡癆之後悟到:‘我的原性是木性,起初走到水上去,是逆了,所以得瘡癆。後來翻過來,走到火上,真不怨人瘡癆好了,所以不怨人三字,是求本性圓滿的要訣。’又如在先生五十九歲參加營口會議時講到:‘人若想把性命定住,準得不怨人,人人佩服了就叫得天命。’先生講得道的訣竅時說道:‘我有個真的訣竅:怨人就是假的,不怨人就是真的。大家千萬記住吧!’講五行的運用時說道:‘木得有主意,火得明禮,土得不怨人,金得知人好處,水得認己不是。但是用的時候可得活用啊。主要的就是不怨人。’先生多次將‘不怨人’三個字視為人生立命的根本、要道:‘人想要立本,就不許怨人。’‘人生的要道就在乎不怨人,能不怨人,更能把對方托起來,才算有道。’‘不怨人三字,妙到極點了!’‘人的根就是靈魂,想要立住人根,就得不怨人,找好處。’‘能達到真不怨人,就是純陽無陰了。’由王鳳儀先生對不怨人的重視可以推知先生對怨毒的重視。先生認為怨是導致疾病的重要誘因,是其他不良情志的基礎,是五毒之首。故在性理療病學說中,解決怨這一不良情志在顯得尤為重要了。若將人按五行配屬,土就是人的本質屬性。所以鳳儀先生對怨的重視與中醫理論對脾胃的重視,均與人屬土這一本質屬性有關。從大宇宙的五行來講,人是土屬性的動物。《黃帝內經》將世界上的有情生命根據五行木火土金水分為五大類,即是毛蟲、羽蟲、倮蟲、介蟲、鱗蟲。又將五種動物配屬五蟲之長,鳳為羽蟲之長、麟為毛蟲之長、龜為鱗蟲之長、龍為介蟲之長、人為倮蟲之長。‘人為倮蟲之長’在劉力紅教授所著之《思考中醫》一書中有詳細的論述:‘人為什麼可以作為萬物之靈呢?或者說人為什麼能夠成為萬物之靈?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因為它是土蟲之長。人的這個總的歸屬與地球的歸屬相應、相同,這便自然成就了他作為地球上的一個主宰。所以,我們應該很清楚,人就是一個土屬類的動物。你要在人身上去求木,求火,求金,求水,你怎麼求呢?你只能從土中去求。從土中去求木,從土中去求火,從土中去求金,從土中去求水。’所以從大宇宙的角度可以說土就是人體的本質歸屬。也正如長安無名氏先生《內證觀察筆記》中所述:‘在中醫,脾臟被稱為人體的中央土。土生萬物。放大了看,與脾相類比的土,又指地球,就是人類生活的故鄉。地球是人類脾土重要真氣的來源,是脾臟的母體。’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而地球在太陽系九大行星中直接與人體密切相關,所以在大宇宙的層面就決定了土對人體的重要性。由此可知,為何屬土類的怨為五毒之首、脾胃為後天之本了。解決好土類的問題,就是抓住了人屬土的本質屬性。將土厚實了,萬物才能化生,人體才能健康。從人體小宇宙來講,中焦脾胃在人體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黃帝內經》向來重視中焦脾胃之地的作用。《素問〃五臟別論篇》中論述道:‘帝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藏主?岐伯曰:胃者,水穀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藏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而著名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東垣先生更提出了‘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著名論點,並著《脾胃論》一書,使脾胃成為五臟六腑中唯一有專著論述的臟腑。可見,從象思維觀的角度看,正因怨歸屬土類,故其能作為五毒之首。

3。4怨與思、意的關係

七情中,思與脾胃相關;而五臟藏神中,意神與脾胃相關。《說文》中對思的釋義為:‘思,容也。’《尚書〃洪範》認為:‘思曰容,言心之所慮,無不包也。’由思的釋義可知,思與土有關。而思的過程亦有如土之‘墓庫’的特點,思維的過程是將各種客觀事物經過人的思維活動而產生新的結果,是新生思想的創造過程,這與萬物歸於土,而經土的孕育又產生新事物的過程相類似。上文中提到,七情有生理病理的狀態。故思亦有生理與病理的不同情況。若脾胃健旺,即土的容量大,脾之藏神‘意’足,則思慮是不會損傷脾胃的;反之,正常範圍的思也不會損傷脾胃,只有當憂思勞神或者思慮過度損傷脾神‘意’時才會對脾胃造成損傷。著名內經大家王洪圖教授曾對人體的神志活動進行了深入地研究,且十分重視思在情志活動中的地位,認為思是其他情志活動的基礎,其他情志均是‘思’而後發。思亦是情志活動的中心、七情的出發點和歸宿。而從思的定義‘心之所慮,無不包’也可證明思的本意就包含了一切情志活動。思為一切情志的基礎,而怨為一切不良情志的基礎,兩者又均屬土,兩者關係可見一斑。而若從中醫的病機學角度來看即是《素問〃舉痛論》中所說:‘思則氣結,……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而從鳳儀五毒學說看即是思想無窮,所願不得,則產生不滿、埋怨的不良情緒,也就是怨。這也是王鳳儀先生所提的陰土狀態,即使土性很厚,但都是死板的陰土。可見喜怨之人應與過度或不良的思慮有關。《靈樞〃九針論篇》中談到五藏:神魄魂意志,並將五藏歸屬五臟: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五藏闡發了五臟與神志的關係。與脾相關的藏神為意。對此,王洪圖教授在對五藏研究中,認為意的意思有三層:‘一指注意,表現為對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進行思維活動的開端。如張介賓《類經〃藏象類》所云:‘一念之生,心有所動,而未定者,曰意。’二指記憶與意念的產生,如《靈樞〃本神》雲;‘心有所憶謂之意。’三指測度,如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雲:‘意之訓為測度’。’另外還特別談到:‘注意(意)雖然不是獨立的心理活動過程,但卻是一切心理活動的開端,且伴隨人的各種精神心理活動始終,因為有了注意才能清晰地反映周圍世界中的某一特定事物,同時擺脫在當時不具重要性的其餘事物的干擾,所以任何心理活動過程總是由於注意指向它所反映的事物才能產生,正如土養萬物一般。’從‘(意為)一切心理活動的開端,且伴隨人的各種精神心理活動始終。’可以知道王洪圖教授亦將脾臟藏神——意作為所有心理活動的開始,而且貫穿整個心理活動全過程,這與我們前面總結思、怨的特徵均互相對應。綜上,怨、思、意三者均屬情志範疇,怨為病理的狀態,是五毒之首,一切不良情緒的基礎;思有生理病理兩種狀態,是七情活動的基礎,而意則屬於脾的生理狀態,是五臟藏神的基礎。

3。5與現代心身醫學相關的比較認識

現代心身醫學十分重視不同的人格特徵對疾病的傾向性,並已做了大量的相關研究。有研究證實,消化系統疾病(中醫的脾胃病)患者,多具有學習和理解能力較差,思維遲鈍、憂慮抑鬱、獨立性差、情緒不穩定、內向等人格特點;在認識社會與環境、自我調整與超脫矛盾、有效適應環境方面具負面效應。此研究結果亦與前述‘怨’的特徵相近。但是對於不少消化性潰瘍的患者,特別是十二指腸潰瘍患者多為西方心理學所提之A型性格特徵,表現為對時間匆忙感、緊迫感、做事快、爭強好勝、懷有戒心或敵意和缺乏耐心的特點。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較胃潰瘍多見,以青壯年多發,男多於女,胃潰瘍患者的平均年齡高於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患者約10年。因潰瘍病多以反覆發作的節律性上腹痛為臨床特點,常伴有噯氣、返酸、灼熱、嘈雜等感覺,甚至還有噁心、嘔吐、嘔血、便血,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多因肝木太旺而橫逆克脾土,故除胃脘部不適外,還兼噯氣、反酸等症狀。由此可推,在五毒學說中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應為怨毒與它毒相兼的情況,如男性屬陽,以氣為主,性多彪悍,多為怨兼怒為表現。故男性多於女性,且十二指腸潰瘍多見於青壯年,而胃潰瘍多見於中老年,也應與此有關。可見脾胃病的產生可為自身受怨所克,或者由木克土所致。

4怨毒與脾胃病的相關性

4。1脾胃的特性

脾胃之所以屬土,也在於其具有土象。‘土爰稼穡’,土的功能就是化物而出。而脾胃在臟腑中最好地具備了這樣的特點。如上文中提到來自外界的各種食物經由脾胃運化後化生成人體可以吸收的水谷精微,這個過程也就是土之墓庫的功能。除此之外,劉力紅教授在《思考中醫〃太陰病綱要》中對脾從造字的角度進行了分析,指明聲旁‘卑’是脾同其餘四髒不同的個性化部分。並引用《繫辭》開篇的話:‘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認為脾不居東南西北四正位,而居四隅卑、賤位,長養萬物而不居功。《素問〃太陰陽明論》又言:‘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於時也。’雖不主時,但季與季之間都由土來轉接,脾所寄治各季月中的十八日,這十八日正是過渡到下一個季節的關鍵時期。脾胃居中焦要地,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卻能不居功,這與《靈樞〃陰陽二十五人》中所述近似:‘若土形之人,……安心,好利人,不喜權勢善附人也。’可見從造字的角度來看,脾字也有土的象,有凡事不爭,處卑位的特徵。而胃,《說文解字》:‘胃,谷府也。’谷除了是莊稼和糧食的總稱外,還是象形文字。《說文》:‘泉出通川為谷。’谷寓意為最低點,可以引申為卑位。魏晉玄學家王弼在《老子注》中解釋‘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這一句話時,其註解道:‘穀神,谷中央無谷也。無形無影,無逆無違,處卑不動,守靜不衰,谷以之成而不見其形,此至物也。處卑而不可得名,故謂天地之根。’可見,胃從造字的角度上來看,是藏納水谷之府,而從其引申義上看,亦有處卑位之意。而怨的產生就是由於不甘受欺,不願處卑位,所以最易損傷原位為卑位的‘脾胃’了,以致出現諸多脾胃病證。而從脾臟功能的角度來看,脾主運化,能運化水溼。若脾虛不能運化水溼,則水溼易聚而生痰濁。痰在情志致病中有著極其突出的病理作用。如痰蒙心竅、風痰閉阻、痰火內盛、上擾神明等等,痰飲的停聚可產生許多情志異常病證,如癲、癇、狂、神昏、痴呆、驚恐、健忘、嗜睡或不寐等,這些皆與痰邪為病、神舍不清有關。而中醫理論向來認為‘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故從脾主運化水溼的角度看,脾臟的功能異常亦是導致情志疾病的重要因素。而對於胃腑,其主要的生理功能是主受納,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為和。胃腑失其通降則為病。胃腑的病,在六經辨證中為陽明經證。劉力紅教授在《思考中醫》一書中歸納道:‘在《傷寒論》中,凡是牽涉到精神異常的證幾乎全都集中在陽明篇裡,幾乎都是用陽明的方法來治療。’而《傷寒論》中大承氣湯證亦成為治療狂證‘登高而歌,棄衣而走’的名方。可見,從脾、胃的造字,生理、病理等方面來看,均可證明情志疾病與脾胃相關。

4。2怨毒及憂思產生脾胃病的致病機理

怨毒傷脾胃與憂思傷脾胃同屬情志內傷的範疇,故我們可以從憂思傷及脾胃的致病機理的角度探察怨毒是如何對脾胃產生影響的。《內經》素來重視形神合一,從《素問〃上古天真論》:‘……,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慾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中可知,古代聖賢將身體與心靈的健康同視為‘能盡終天年’的條件。而養神的目標是要達到‘恬淡虛無’、‘精神內守’、‘志閒而少欲’的境界,才能‘真氣從之’、‘病安從來’。上述是上古聖人養生之法,而觀當今之世,人們對物質的貪慾空前增加,所願增多而所求不得,故情志病證日漸增多。正因人們不能做到‘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而致慾望不得滿足,故氣不得順。而情志疾病的致病機理,即從‘氣’開始,透過影響人體氣機的正常執行而成。誠如《素問〃舉痛論篇》中所述:‘帝曰:善。餘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洩,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何病之生?岐伯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洩,故氣上矣。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悲則心繫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炅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洩,故氣洩。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由上述可知,怒、喜、悲、恐、寒、炅、驚、勞、思均透過影響人體正常氣機的升降出入而致病的。過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可見,憂思是透過影響人體氣機整體的升降出入致病的,‘正氣留而不行’是致病的機理所在。正常人體,氣機的執行是升降出入迴圈不息的,《素問〃六微旨大論篇》:‘帝曰:其升降何如?岐伯曰: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帝曰:願聞其用何如?岐伯曰:升已而降,降者謂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氣機的升降出入的重要性:‘帝曰:不生化乎?岐伯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可見,氣機的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出入迴圈是十分重要的,而升降出入的必經通道就是中焦脾胃,中焦土如輪軸一樣總司氣機的出入執行。如果憂思過度,思多則氣結,正氣留而不行,氣機失其升降出入,則致當升不升,當降不降,出入廢,則百病叢生了。所以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之原因亦在此。無怪乎王洪圖教授在《內經臨證發揮》一書中兩度詳細論述中焦氣機與神志的關係了。另外,長安無名氏在《內證觀察筆記》中將中醫五藏神、三魂七魄等歸為‘元神系統’,並認為‘元神系統’是管理五臟六腑中真氣的執行和精氣神之間相互轉化的。若元神系統受損,就會導致臟腑真氣執行及精氣神轉化的異常。而脾神為意,所以憂思傷脾胃就是因為傷了脾的藏神——意,致使元神系統中屬該部位真氣執行、精氣神轉化異常所致。《靈樞〃本神篇》有云:‘是故怵惕思慮者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月囷)脫肉,毛悴色夭,死於冬。脾愁憂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悗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夭,死於春。……’《靈樞〃本神篇》中所述的正是脾意神的受損之後的表現。同理,怨毒導致脾胃疾病的致病機理也與其影響人體正常氣機升降出入及損傷脾藏神意相關。中醫理論認為五臟之中肝主氣機的疏洩和條達,能調節情志的抑鬱和亢奮,並能助脾胃的升清降濁。加之肝木克脾土,故情緒的變動最易影響肝臟的氣機變動,而脾胃則為首要被波及的臟腑。故有‘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的著名論斷了。而怨作為基礎的不良情志,易使人產生情緒的波動,導致人體氣機不暢,肝鬱及脾。《靈樞〃口問》中:‘黃帝曰:‘人之太息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憂思則心繫急,心繫急則氣道約,約則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素來‘善太息’被認為是肝氣不舒的典型表現,但上述引文中認為‘善太息’是因憂思引起氣機執行不暢而致。另外,清代名醫葉天士在其《臨床指南醫案》中亦提到‘肝為起病之源,胃為傳病之所。’可見,從臟腑五行的生克法則來看,正因怨毒,即不滿意的情緒產生,影響人體正常氣機的升降出入,致使脾胃功能受損。從怨的象來看,怨屬陰土之象,陰土的特點就是死板硬結,與《舉痛論》所述的幾種病理氣機變化比較:氣上、氣緩、氣消,氣下、氣收、氣洩、氣亂、氣耗、氣結來看,則與氣結最為相宜。而從怨的定義來看,怨為不滿意,以內心活動為主。怨就是好思慮,計較過度,而又所願不得,致氣結也,所以也應為氣結致病。且怨的狀態就是病理狀態的思。怨令人氣結,怨毒導致脾胃病的致病機理即在於此。另外,從五藏神的角度看,怨傷脾神意的機理與憂思傷脾的機理相同,故不再贅述。

4。3怨毒導致脾胃病的原因及解決方法——信實

怨毒與脾胃病的關係如上所述,而本節將對如何解決怨毒這一基礎不良情緒展開論述。如何解決怨,怨又是如何產生的?鳳儀學說認為,怒恨怨惱煩是屬於性界的漏,如何補上性界漏?就是用儒家所提的五常——‘仁義禮智信’來補五漏。而與怨相對應的就是‘信’。信,中國古代先哲們也將其五行屬性歸為土。其一,因為土地是最具備穩定性、可靠性、不變性的。而信,就是言之鑿鑿,毋庸臵疑之意。信的含義具備土穩定之象。且土容納一切,致養萬物,無所偏私,這是對萬事萬物最大的‘信’。其二,誠如《易〃雜卦傳》說:‘中孚,信也。’,‘孚’就是誠信的意思,一個人只要有這種‘孚’,就‘勿問,元吉’,不用問都大為吉利。《易經》‘中孚’這一卦主要是講君子有信於天下,且若能腳踏實地,而勿為好高騖遠之事以致失信於民,則萬事主吉。《易經》對信的解釋已說明了信的一個重要內容:真正的信是行中庸之道的信,包含土居中位之象,故信屬土。信者,人言也。言出必行,即為信。《論語〃為政》:‘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孟子說:‘誠者,天之道;思誠者,人之道’。信,作為五常之一,歷來受到諸家重視。信為天地之德,人當法天地,順應天地之德。故人既要有信於人,又要能不疑,相信別人,否則則無法在世間立足。王鳳儀先生重視怨毒對人體的影響,而想要解決怨這一問題,就必須要信實。信有真誠、真實、誠實、不懷疑、崇奉等含義。實則如同誠實、篤實、真實中的實之意,是不虛、充滿的意思。而性理療病法中的信實主要是指真正的不懷疑、真誠,沒有虛假的成分。鳳儀先生曾多次談到信實是解決怨毒的關鍵所在。如曾講:‘土性人好怨人,你要翻過來能夠真信實,道自然就足了。’談到陽土性人時,也首提信實:‘陽土性人,信實、忠厚、寬大、能容能化、勤儉樸素、篤行道德。’在談治療脾胃疾病時講道:‘要想病好,問信實,撥陰取陽,認因果,戒妄語。信能養氣,行持日久,元氣復初。’;‘信能養氣,不怨人,陰土性就化了。’;‘土性人自問,有信實沒有?有沒有疑心病?度量大不大?量小就好怨人,怨人就傷脾。’而‘不怨人’三個字是王鳳儀最為重視的愈病法門,信實就是開啟這扇門的鑰匙。誠如鳳儀先生歸納的‘五元’中,木主元性、火主元神、土主元氣、金主元情、水主元精。土因能生化萬物,故主元氣。先生認為若元氣受傷,脾胃受損,欲培陽土,則要補信實。信,是天地之德。宇宙天地自無始以來,自有其規則。天地有信,天體各行其道,執行正常,才有四季更替及萬物的生長壯老已。‘順天者昌,逆天者亡’,人若能順應天地之道,順應自然,就能與天地相應,度百歲乃去。春夏秋冬四季各有三月,而每季的最後十八天屬土,所以土是交接四季的關鍵時期。而陽土的信實,就像四季順序,不能有差錯。故人應當法天地,順應天地之德,誠實守信,才能不傷陽土之德,脾胃健運。先生曾講:‘信能養氣,行持日久,元氣復初。’‘信能養氣’,只因信為土德。而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故只要信實,恢復土德,調脾真意,就可以使‘元氣復初’,達到治療脾胃疾病的目的。鳳儀先生講的信實,除了指人應真誠待人處事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內涵:天地之信。此意與懷疑相對,是相信的意思。相信什麼?相信天地之道。而針對怨毒治療脾胃病證的信實即是此意。是指對天地之道的信實。天地之道也就是《周易〃繫辭傳》所說的:‘天地之大德曰生。’《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之道就天地之道,天地之道就是上天的好生之德,所以人才要法地法天以求長久,生生不息。天地之信,實際就是天地的好生之德。只要遵循天地之道,相信天地有信,就能益壽延年。《素問〃上古天真論篇》對真人、至人、聖人、賢人做了描述:‘黃帝曰:餘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慾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從《內經》對真、至、聖、賢的描述中我們不難得出,他們都是順應天地之道的。其中,對聖人的描述‘……適嗜慾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這些描述都很好地體現出了聖人是做到了‘恬淡虛無’、‘形與神俱’的。也正同聖人老子在《道德經》中談到的:‘聖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這是老子對聖人的定義。這裡的信也是最為接近王鳳儀先生所提的信。因為鳳儀先生的學問不僅治人心身,還倡導道德教育,圓滿家庭倫理,最終是教人成聖成賢,所以《老子》中所提的聖人的內心狀態與王鳳儀先生所講的相同。正是對天地之道的絕對信任,才會秉承天地好生之德,為好生之事。能為聖人者,不管其遇到善者、不善者、信者、不信者均能一視同仁,其心胸不可謂不大,容人之量、之度非常人所能及。這也是《老子》:‘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的表現。而人之所以產生不滿、怨的情緒,主要是由於對天地之德的不信實所致。所以陰土性人有好疑的特點。而陰土性人多愚笨,好公平,卻總委屈受氣,以致心中憤憤不平,總覺得出力多還遭到批評、不公平待遇,認為有回報才是公平,對土之均、信之公平產生懷疑,才導致不滿、抱怨、埋怨等情緒的產生,而缺少大度包容之心。其不知其實一切是公平的,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所以他失去信實,不滿、怨的情緒使之氣結留而不行,氣機不得正常升降出入,礙於脾胃則患脾胃疾病了。而解決方法也就呼之欲出,即是將天地之德信實,堅信自己只要立住自己的名,立住自己的位,就是符合天地之道,而不生不平、委屈之心,不致怨聲載道、阻礙氣機正常的執行,而罹患脾胃疾病了。

結語

本文透過尋找中國傳統文化、中醫經典等相關論據闡釋了性理療病法中‘五毒致病學說’之怨毒與脾胃病證的相關性。在五毒中,鳳儀先生最為重視怨毒的這一致病因素,認為怨是諸多不良情緒的基礎,其它不良情緒、心境均在怨的基礎上產生或者與怨相伴產生。在治療上,要解決怨這一問題,即要使自己的‘好怨人’的陰土性,轉為‘能容能化’的陽土性。這是一個不斷擴大自己的心量的過程,目的使人不論遇到任何事,哪怕是委屈、不公,都不生怨人之心。最終達到對一切挫折磨難均能欣然接受。從疾病的層面上看,透過由‘陰土’的性情向‘陽土’的逐漸轉化,可以使已患疾病減輕或痊癒;從遠期來看,因為擴大了容人容事之量,而有了更好的心態,能接受不平、委屈的閾值增加,使身體氣機流通順暢,這樣就能起到中醫‘治未病’的作用。使心態平和,達到‘陰陽和平之人,居處安靜,無為懼懼,無為欣欣,婉然從物,或與不爭,與時變化,尊則謙謙,譚而不治,是謂至治。’的狀態。因遇事能‘恬淡虛無’,氣血流通順暢,由此降低了機體患病機率。而脾胃作為後天之本,位於中焦要地,脾胃氣機的升降正常,氣血化生有源,正氣充足,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幹’,也就是提高的人體的免疫力、抗病能力。怨毒對疾病的產生、發展、轉歸均有著深遠的影響,值得廣大臨床醫師重視、學習。

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迴向給文章原作者及眾讀者。

⊙版權宣告: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絡我們刪除。

廣告是系統隨機配發,我們無法詳細控制、選擇。請您切勿購買任何動物製品、肉食。不要買漁獵、捕鳥的器具,拒絕殺生。不要玩殺人遊戲,殺人遊戲與實際殺人果報基本相同;不要看色情文章,萬惡淫為首,邪淫是輪迴和災禍的根本。因果報應,如影隨形。切記!

厚德載物!草木金石僅除身病,正己培德方祛心魔!

祈願: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人無病厄,富貴康寧;長壽好德,善始善終.

TAG: 脾胃五行怨毒五毒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