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克客觀主義史學與後現代主義史學的比較分析

蘭克客觀主義史學與後現代主義史學的比較分析

王新

(湖南科技大學 人文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摘 要:

在各種史學流派中,有兩種史學的特點大相徑庭,一種是以蘭克為代表的客觀主義史學;另一種是以離經叛道、抨擊傳統為特點的後現代主義史學。這兩種史學對歷史編纂和歷史思想產生很大的影響。蘭克史學主張著史應該遵循客觀性和真實性原則,作者在編撰時應該拋棄所有個人因素。後現代主義史學顯得激進甚至偏激。後現代史學抨擊傳統史學的客觀性原則,甚至認為文史應該不分家,是對傳統史學的一個反叛。它們既不盡相同,又相互影響。

關鍵詞:

蘭克客觀主義史學 後現代主義史學 異同比較

一、蘭克客觀主義史學內容概要

史學史作為歷史學重要的分支,一直是一大熱門。從古到今,有很多史學派別,如浪漫主義史學、實證主義史學、蘭克的客觀主義史學、年鑑學派,等等。其中,蘭克史學代表客觀主義史學,長期處於史學研究的正統地位,對後世史學研究影響深遠。

在看待史學的功用這一方面,蘭克學派一反以往浪漫主義史學流派將情感流露於史學編撰及推崇直覺感悟的習慣。在浪漫主義史學盛行時期,某些浪漫主義史學家習慣於運用深奧的修辭和抒情的手法,對歷史過程做細緻的詳盡的描寫,甚至是對中世紀的田園風光做一系列情景再現,以調動讀者的閱讀積極性,激發讀者走近歷史的興趣。蘭克學派作為反思浪漫主義史學弊端而產生的產物,其主張史學家著史的職責就是如實還原歷史真相。

在蘭克 《1494—1514拉丁民族和日耳曼民族的歷史》一書中,他強調:“有人認為歷史的任務是判斷過去並且為了未來世代而啟迪現在,本書不敢期望這樣崇高的任務。它僅僅要求表現出事情曾經真正是怎樣的……”蘭克以一種純粹的客觀主義態度對待歷史學及其功用,認為歷史事實的陳述應該絕對的嚴謹,雖然歷史編纂必然是枯燥無味的。

在編撰歷史著作方面,蘭克主張絕對的如實、客觀。他認為其實歷史撰寫中主觀性很大程度來自作者自身。因此,他主張“歷史學家要擺脫一切先入之見,避免個人的、民族的、宗教的、政治的各種偏見,僅僅依靠確鑿的史料依據,如實地敘述過去真正發生的事件”。撰寫者在撰寫歷史著作時,應該不偏倚於任何黨派、宗教、實力集團,絕不偏袒任何一方,把自己的思想、觀點、個性從書中清除。而且歷史學家既不能撰寫史料以外的內容資訊,又不能超越歷史事實作任何的價值判斷。

編撰方法方面,如實、客觀的撰史原則就決定了在研究歷史、編撰歷史時蘭克的一系列方法。一方面,蘭克重視第一手史料的收集。史料按照它的來源,有第一手和第二手之分。蘭克認為,對於後世的歷史研究者而言,第一手資料是最珍貴的,因為對於事件,它的當事人和見證者應該是最有發言權的。他們所記載的、所敘述的一些史實,應該是最可信的。然而第二手資料,有些是從別人的專著中轉述過來的相關文獻,有些是口口相傳,所以反映歷史事件的真實程度相對要低一些。因此,蘭克尤其重視原始檔案的收集和運用,例如法律條文、日記信件、會議記錄等。“他的《教皇史》出名一方面是由於他的客觀敘述,由於它的史料精準、豐富”,另一方面,為了確保史料的客觀性和真實性,蘭克總結出了一系列全面的系統的史料批判方法,包括 “外證”和“內證”。“外證”即外部批判,是指透過對比其他地區其他人的史料辨別真偽,注重對史料形式的批判。“內證”主要是依據著作內部各要素的相關情況,並結合作者的身世、國家背景、性格、心理等,對史料進行評述,對其中的真偽一一鑑別,側重點為史料內容。

研究內容方面,蘭克繼承了自修昔底德以來以政治軍事史為主要內容的傳統,並將它繼續發揚光大。在他眼裡,歷史舞臺上的主角應該是那些在歷史舞臺上熠熠閃光的風雲人物、民族和國家。“從蘭克史學的史學實踐來看,蘭克所撰寫的《拉丁與條頓民族史》、《教皇史》、《宗教改革時期德國史》、《英國史》等著作無不是以政治軍事為研究物件、圍繞精英人物展開敘述的”。可以說,以政治軍事為主要內容的傳統,從修昔底德開啟,在蘭克時期達到頂峰。

是的,這說明我們不再年輕了。樂於此道的幾位朋友,都和我年齡相仿。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似乎感受到一種疲憊。人到了 40歲,就像人生突然“斷片”了,稀奇古怪的想法特別多。辭職創業的,離家出走的,愛上釣魚的,到艱苦的地方去徒步的……在生理上,大家似乎突然意識到衰老的來臨。孔子說,“四十不惑”,但這確實是一個希望和困惑並存的年齡,而困惑看上去還要更佔優勢一些。

二、後現代主義史學的主要觀點

後現代史學很重要的一個特點是對歷史客觀性的質疑。他們認為,目前我們所知道的歷史,僅僅是作者願意讓我們知道的那部分。他願意告訴我們,願意撰寫歷史著作,願意留下史料,我們才能夠知曉這一歷史真相,無法真正瞭解整個歷史真相。的確,再客觀的歷史學家都不可能把自己的民族和國家拋之腦後、不管不顧,也很難當本國與其他國家產生衝突時,對雙方保持中立。因此,“在後現代歷史哲學家看來,對於歷史學來說,至關重要的是話語,而不是傳統歷史學家所追求的客觀性”。他們轉而發掘作者的思想動態和精神追求,注重敘述的語言生動性和表達的藝術性。

正是由於後現代史學家對敘述的過多重視,引發了第二個反叛:歷史和文學在某種程度上,本質上是一致的。後現代主義史學代表人物Hayden。white的主要觀點是:“歷史寫作採用的是敘述的形式,這就與文學相差不遠,因此為了使敘述順理成章,史家就不得不或不自覺地編排史實,設定情節。”後現代史學家認為史學家習慣於裁剪史料,習慣於製造一些生動的情節,給情節增添吸引力,從而引起讀者濃厚的興趣。

但是有人對這一文史不分家的觀點發出了質疑的聲音。對於文學家進行文學創作,我們是允許他們對一些情節進行虛構的。但是如果文學家和史學家的工作性質相同,那麼是不是就意味著史學家在進行史學創作的時候也能對過往的一些歷史場景或者事件細節進行虛構呢?如果允許虛構,那麼第一、二次世界大戰中一些駭人聽聞的戰爭,難道也是虛構而來的?這個論題一經丟擲,便在學術界引起了反思和爭論。Roger charter編著的《在懸崖旁邊(On the Edge of the cliff)》,提出受到後現代主義衝擊的歷史矗立在懸崖上,情況危急,對後現代主義感到恐慌。

除了以上一些批判的觀點外,史學家們還注意到,後現代史學的重心逐漸向下、放大。由過往對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和影響世界局勢的少數幾個國政治軍事的研究逐漸擴大,研究觸角開始遍及婦女史、底層生活史、少數民族史,等等。例如後現代史學一個研究領域就是對文學史的研究。將關注點放置為文化生活中的細小瑣碎。如果這些觀點能批判性地合理運用在具體實踐中,那麼從認識論角度對西方中心論進行批判將變成可能。

三、客觀主義史學與後現代主義史學的異同

綜合考量客觀史學和後現代主義史學,兩者在某些地方具有相似性,如都是注重史料的收集。但是兩者的相同點比較少。更引起人們關注的,是它們在史學觀點和編著思想上的不同甚至是分歧。

首先,在關於歷史功用的觀點上,蘭克史學主張歷史學家編纂歷史的職責是如實還原歷史真相。主張歷史研究要強調客觀性和真實性;後現代主義史學甚至認為史學根本不能實現真正的客觀性。

其次,在編撰方法上,蘭克史學一方面推崇第一手資料,另一方面要求歷史學家不能帶任何個人因素進入編撰和研究中。這一切是圍繞歷史學的客觀性和真實性這一主題的。然而後現代主義史學,因為它對歷史客觀性的重視度要遠遠低於蘭克等人,因此,他們轉而注重敘述的語言生動性和表達的藝術性,甚至提出了“文史不分家”的觀點。

再次,在研究內容上,蘭克史學的側重點在政治思想方面,主要研究物件為有重大貢獻的西歐政治家軍事家,甚至有一些“西歐中心論的”的色彩;而後現代史學的研究方面更多地延展到了經濟文化的方面。目光由西歐投向亞非拉地區,由風雲人物轉向婦女兒童、底層群眾。這是後現代史學值得肯定的地方。

四、結語

在世界史學史領域,以蘭克史學為代表的客觀主義史學,一直處於史學研究的正統地位,對後世史學研究影響深遠。隨著時代的變遷,興起了一系列離經叛道之風,例如後現代主義史學。後現代主義史學對傳統的史學觀點和思想進行了猛烈抨擊,宣傳它所提倡的一系列新思想,對史學界產生了強烈的衝擊。

蘭克史學主張著史應該遵循客觀性和真實性原則,史學家在編撰時應該拋棄所有個人因素,遵循客觀性原則。然而後現代主義史學就顯得有些激進甚至偏激。後現代史學抨擊傳統史學的客觀性原則,甚至認為文史應該不分家,是對傳統史學的反叛。我認為,各種史學可以互相比較,並且積極吸取有利的批判。經過質疑,在批判和揚棄中,才能進步,才能與時俱進。

註釋:

陳紀昌。社會學的歷史化還是歷史學的社會化——論歷史社會學的學科定位[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5。

朱本源。歷史學理論與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52-453。

古奇,著。耿淡如,譯。十九世紀曆史學和歷史學家[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190。

易蘭。蘭克史學、西方史學傳統及其現代意義[J]。史學史研究,2014(1):12。

張樹華,楊雁斌。當代國外學術論叢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

陳啟能,王學典。消除歷史的秩序[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6:108。

Roger charter。On the Edge of the cliff[M]。Marylandco: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7。

參考文獻:

[1]Roger charter。On the Edge of the cliff[M]。Marylandco: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7。

[2]耿淡如譯,古奇。十九世紀曆史學和歷史學家[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

[3]宋瑞芝,安慶徵,孟慶順。西方史學史綱[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89。

[4]朱本源。歷史學理論與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陳啟能,王學典。消除歷史的秩序[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6:108。

[6]張樹華,楊雁斌。當代國外學術論叢(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32。

[7]易蘭。西方史學通史。第五卷。近代時期(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37。

[8]陳紀昌。社會學的歷史化還是歷史學的社會化——論歷史社會學的學科定位[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5。

[9]易蘭。蘭克史學,西方史學傳統及其現代意義[J]。史學史研究,2014(1):12。

[10]王瓊林。後結構主義與後現代主義對“歷史敘事”的批判[J]。黑龍江大學學報,2014(1):5。

TAG: 史學蘭克後現代主義歷史客觀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