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知識】震古鑠今的絕詣,從清代的摩崖刻經拓片中可以看出什麼?

每天瞭解古玩知識

【漲知識】震古鑠今的絕詣,從清代的摩崖刻經拓片中可以看出什麼?

自從清代黃易發現了沉寂於荒山野壑1500多年的山東鄒城四山摩崖刻經後,它的磅礴氣勢就被奉為震古鑠今的絕詣。於是從清代就有部分摩崖拓片出現,但留存數量極少。目前大部分拓片一般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初拓制的。雖然摩崖刻經出現了風化脫落,但是我們還是可以透過拓片的使用材料和拓工的技術,進一步從摩崖刻經與自然融合的視角,去鑑賞感受摩崖刻經拓片的藝術自然氣息。

【漲知識】震古鑠今的絕詣,從清代的摩崖刻經拓片中可以看出什麼?

▌山東鄒城四山摩崖之崗山 摩崖刻經拓片

▌山東北朝摩崖的分佈和刊刻

山東北朝刻經久已聞名,向有“四山”與“八山” 之說。“八山”是指山東的北朝摩崖刻經見之於8座 山嶺,即泰山、水牛山、徂徠山、尖山、鐵山、葛山、崗山、嶧山。這8座山峰除泰山、徂徠山和汶上水 牛山外,都在山東孟子故里鄒城市境內。其中特別集中、相距不出30華里的尖、鐵、葛、崗4座山峰,為“四山”之稱,史稱“古邾四山摩崖”。鐵山、崗山摩崖石刻在1988年被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摩崖刻經內容主要包括經文、偈語、佛名、經名、題名、題記、銘贊、頌文等。

【漲知識】震古鑠今的絕詣,從清代的摩崖刻經拓片中可以看出什麼?

▌北朝摩崖刻經之清代拓本

【漲知識】震古鑠今的絕詣,從清代的摩崖刻經拓片中可以看出什麼?

▌山東鄒城四山摩崖之崗山 摩崖刻經

摩崖刻經是北朝時期佛教的一種新的傳播形式。主持刻經的是僧人僧安道一,他刻經歷時近30年(約550~580年)。將佛經鐫刻在摩崖上最早可以追溯到印度阿育王時代(公元前 265年至公元前235年)。

佛經摩崖刻石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種特殊文化現象,時間集中在北齊武成帝河清三年(564年)直到北齊滅亡(577年),書寫和雕刻水準之高,奠定了鄒城摩崖刻經在北朝摩崖刻經的地位。同時,由於北朝時期中國漢字書寫處在隸楷變體階段,鄒城摩崖刻經書體為書法研究提供了大量寶貴的資料。因此,自從清代被黃 易訪得後,鄒城摩崖刻經的磅礴氣勢就讓書法愛好者流連忘返。

▌摩崖拓片肌理對摩崖刻經表現力的影響

摩崖刻經在傳拓過程中形成的拓片肌理表現力融合了豐富的人文和自然元素。大千世界,各種物體由於自身材料和組織形式的物理特質各異,因而組織紋理不同。這些紋理有的是自然生成,稱為自然肌理;還有一種帶有某種抽象的、人工製作的痕跡,如揉皺的紙、絲棉的長纖維等,具有一種意想不到的偶然效果,被稱之為人工肌理。而我們在這裡談到的摩崖拓片形成的肌理,是指在岩石自然的物理特質基礎之上伴隨傳拓技術而形成的藝術表現。

▌摩崖石刻拓片審美要素及對人們審美情緒的影響

一件書畫作品透過點、線、面、色彩、肌理等基本元素組合而成的某種形式及形式 系激起人們的審美情感。摩崖拓片則透過綜合的藝術表現方式,融合眾多自然因素,透過傳拓技藝創造藝術審美, 給人們在視覺以及心理上帶來“天人合一”的價值實現感。摩崖拓片的傳拓技法決定了肌理的藝術表現力,高水平的傳拓最終體現的就是“筆墨寫千山”的高超藝術境界才能實現的筆墨效果。

由於摩崖刻經所在地區的山體岩石特質,這些存在於1400多年前的刻經,歷經歲月變遷,主要受到的是來自自然界的影響。比如區域性的脫落、細部的自然風化等。而這一切又給傳拓作品帶來了天地時空共振的藝術表現力。

藝術表現力強的摩崖刻經拓片,一定是將時空凝結的藝術作品,能讓人們感受到 作品的藝術價值感,以及再現刻經者“金石不滅,託以高山”的情懷,實現的是天人合一的“天地共鑄,大美漢字”的畫卷。

(圖文

自網路

 版權

屬原作者)

(宣告:尊重作者原創。如有涉及版權問題,敬請作者或同行告知,我們將及時糾正刪除。同時,歡迎廣大藏友投稿分享您的原創好文章。同類微信公眾號轉載本刊釋出文章,請另取標題,以免讀者誤會。如使用本刊標題,必須註明“轉自公眾號:四海博緣收藏平臺”。謝謝合作!

【漲知識】震古鑠今的絕詣,從清代的摩崖刻經拓片中可以看出什麼?

TAG: 摩崖刻經拓片肌理鄒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