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石新探|《鐵山石頌》《北海王元祥造像記》《劉根造像記》等

刻石新探|《鐵山石頌》《北海王元祥造像記》《劉根造像記》等

《鐵山石頌》

刻石新探|《鐵山石頌》《北海王元祥造像記》《劉根造像記》等

《鐵山石頌》刊刻於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又稱《小鐵山刻石》《匡喆刻經頌》,摩崖刻石,位於鄒城北郊鐵山公園內西側的巨大花崗岩石坪上。屬於隸楷之間,隸書為主,由僧人安道一的弟子書寫。

崔巍山河 自足千古

——鐵山摩崖《石頌》窺管

王道義

鐵山摩崖刻石,又簡稱“鐵山匡喆刻經頌”“石頌”,主要指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寫經僧等書刻在鄒城市(故鄒縣)城西北鐵山之陽,今鐵山公園西側水平仰傾30°-45°巨大花崗岩石坪斜坡上仿古碑形制的佛教《大集經》片段、《石頌》和兩段題名文字,是當時佛教復興的產物,為鄒城四山摩崖中規模最大、字數最多、儲存最好者。鄒城位於山東省南部,北鄰曲阜,東接沂蒙山區,系中華儒學發祥地,自古為詩書弦誦之區。據《鄒縣續志》(光緒十八年)載,鄒縣星野在奎十六度內,主文昌。境內富於大汶口、商周、秦漢、北朝文化遺存,是齊魯著名的人文聖地。其地質構造處於泰沂山脈與魯西平原交接地帶,中部鐵山、岡山、嶧山等屬於泰山遺脈,均為花崗石石質,質地堅實,適宜摩崖刻石以傳之永久。

鐵山刻經主持者為西漢丞相、鄒城鄉賢匡衡後裔匡喆昆仲等,佛經書寫者為北齊僧人安道一。摩崖南北長66。2米,東西寬16。4米,面積1085平方米。刻字1500餘個,大者如鬥,小者似拳,排列整飭,雄渾博大,氣勢恢弘。碑身線刻界格。正上方陰刻六龍繞雲及佛光圖案,下刻龜形圖案。東側刻《大集經》,有巨幅額題“大集經” 雙鉤大字。經文刻面長53米,寬15。6米,水平仰傾30°,17行,行57至62字,字徑0。5至0。7米。經文自“佛言善男子云何名為穿菩提心”始,至“萬六千天得無生法忍”止,共944字,現可識者795字。此段經文在曇無讖所譯《大集經》中稱“海慧菩薩品”,《石頌》中記為“大集經·穿菩提品”。

佛經西部為記載鐵山摩崖地理、經主、刻經年月、刻經書寫者和書法品鑑等的《石頌》,又名“匡喆刻經頌”。前半部分為散文體,後半部分為四言韻文體,整散結合,對仗精工,雄雅多文,或以為安道一高足弟子於北周時撰書。上部有“石頌”大字篆書,字徑0。75至0。95米,筆意圓厚宕逸。《石頌》12行,原有614字,現存437字,字徑0。22米左右。石刻右下方刻《題名》,原共10行66字,現僅存6行44字(東側4行,上世紀60年代因採石被毀),字徑0。4米,記載經主及佛經書寫者姓名,第6行刻有“東嶺僧安道一署經”句。《題名》書風較經文略瘦硬寒峻,結體嚴謹絕俗,富有山林野壑之氣。

鐵山摩崖刻石與泰山經石峪、尖山、鐵山、葛山等處摩崖刻經均在北周前後,體式風格相近而又獨具特色:其用筆化入篆勢楷意,直接秦漢,圓中寓方,遒勁凝重,有錐沙漏痕、鴻飛鶴舞之趣;字形碩大,不拘一格,飄逸寬綽,高古沉雄;字法“平畫寬結”,以隸為主,略參篆勢(如“謂”字右上部),復多楷意,扁、方、長變化生動豐富,寓巧於拙,似奇反正,開張空靈,多用古文、簡體(簡筆)如“萬、無、珤、羅”等字;章法星羅棋佈,如晝夜六時天雨曼陀羅花,心發菩提,香布九天八荒;全篇氣息能卷能舒,寂來寂往,深穆簡靜,自然高絕,玄儒佛渾一,要妙精微、平易近人又弘大靜穆,充滿當仁不讓的生命張力。無愧東魯存世北朝榜書傑作。自清乾隆末黃易訪碑得,始著錄於《山東金石志》(一說《泰岱訪古日記》),由來著錄、考證、推崇者眾。《石頌》中稱安道一“道鑑不二,德悟一原。匪直秘相鹹韜,書工尤最”“乃請神豪於四顯之中,敬寫《大集經·穿菩提品》九百卌字”,其書法 “清跨羲(王羲之)誕(韋誕)、妙越英(張芝)繇(鍾繇)”“如龍蟠雲、似鳳騰霄”。清賢包世臣贊安道一 “更有貞珉鐫般若,便齊李(李斯)蔡(蔡邕)起三峰”,魏源稱其為“六朝墨王”,楊守敬稱其 “自非古德命世之英才,安能有此絕詣?”康有為稱其書 “通隸楷、備方圓,高渾簡穆,為擘窠之極軌”。楊守敬刻有雙鉤本《匡喆刻經頌》十二卷,其字畫與原拓不爽毫髮,而不失古人精神。1986年秋,山東石刻藝術博物館曾用八十多天實地椎拓,新拓筆畫因自然風化剝蝕,筆畫明顯變瘦,精神黯然失色。

魏源《岱山經石峪》詩中的意象、風力和氣概與《石頌》彷彿——“石裂天開般若經,氣敵岱嶽雄崚嶒。縱橫磊落數十層,上承萬丈瀑濺崩。瀑所衝字漫無形,餘字尚存五百零,椎拓猶帶六朝冰”“象王回顧獅吼應,金翅劈海龍出溟。智永懷素慚尹邢,顛狂姿媚皆優伶。筆鋒破石捫有稜,想見願力驅五丁,那數封禪秦皇銘。”

鐵山摩崖刻石對於當代繼承中華書法文化閎約深美的正大氣象,弘揚勇猛精進、團結自信的時代精神,踐行守正出新、立心鑄魂的歷史使命,具有十分獨特的借鑑和啟迪意義。

“敢緝遺訓,式彰餘烈。縑竹易銷,金石難滅。託以高山,永留不絕。”穿越浩渺的歷史時空,我們彷彿看見留下 “鑿壁偷光”勤學故事、“才智有餘,經學絕倫”的西漢經學家、丞相匡衡的後裔、“門抽杞梓,家握芳蘭”的匡喆昆仲,與“古德命世之英才”、名重齊魯的大沙門僧安道一法師一起,招志攬同,帶領眾石工與眾僧、眾居士,在嵯峨榛莽間跋涉登攀,各司其職,揮汗如雨:他們焚香祈禱,界畫縱橫,以高天為廬,以椽筆為犁,以蒼崖作田,任血脈僨張,任丹砂耀日,任鳳翥龍蟠,叩石墾壤,錘鑿鏗鏘,號子梵唄,蕩氣迴腸,令眾山皆響,有永珍在旁,繼萬古絕響……

《北海王元祥造像記》

刻石新探|《鐵山石頌》《北海王元祥造像記》《劉根造像記》等

《北海王元詳造像記》,全稱《北海王元詳為母子平安造彌勒像記》。造像記高88釐米,寬42釐米,是元詳隨北魏孝文帝南伐遷都至洛陽的歷史實錄。造像龕位於洛陽龍門石窟古陽洞北壁,長樂王丘穆靈亮夫人尉遲造像龕上方。龕高138釐米,寬102釐米,深17釐米,在古陽洞中屬於中型洞窟。

以溫潤之力求雄強

——《北海王元祥造像記》臨習心得

李洋

《北海王元祥造像記》上承漢隸下啟唐楷。結字多以扁取勝,雍容寬博、點畫峻朗、波磔駿厲,每每拜讀悅目不已賞心至極也。

學習魏碑易得其外而失於內。外指用筆之方正,內指刀刻包裹下之內在用筆。正如啟功先生所云:“學書別有觀碑法,透過刀鋒看筆鋒”,啟先生一語道出其中玄機。

此造像記結字與用筆方圓兼備,長槍大戟揮運有度。點畫之間筆意連帶順暢,氣血充盈。

祝嘉先生《書學論集》雲:“此刻多用圓筆,時露娟秀之美,其病在一’弱’字。若筆勢雄強,則疏處也密,不致渙散了”,至於其雲“結構鬆懈”實為荒謬不妥。祝先生此說定是受其康南海“筆雖流美,仍非大異”之說左右而誤評。與之相反,此造像較《始平公造像記》《魏靈藏薛法紹造像記》等更為靈動舒展。此造像記雖為北碑,但兼具隸楷三味,兼北碑之雄強南帖之溫雅。

習北碑宜由帖轉入碑,當以帖之溫潤化其碑之方正剛猛;忌由碑入碑,使得其字“一味霸悍”,全篇刀砍斧鑿修飾滿紙,失其內在風雅。

北碑之雄渾強勁並非鼓弩為力使然;用筆之方正峭厲亦並非刻意修飾之舉,當以至柔之毫化其剛猛霸悍,求得北碑溫潤真身。于右任早期大字作品以帖入碑、以柔克剛、剛柔之際、剛柔相濟是一力證。正如《老子道德經》所言:“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劉根造像記》

《劉根造像記》又稱《劉根四十一人造像記》,北魏正光五年(524年)五月刻,正書,像前記十九行,行十七字。題名十七行,前四行直行,後作四列。清光緒年間在洛陽城韓旗屯村出土,具有雄強、樸拙、自然天成的藝術特點。

《劉根造像記》摭談

李強

魏碑大約摩崖石刻,造像題記,墓誌。康有為時期,大抵以摩崖石刻和造像題記為論。誠如他將《石門銘》判為“神品”。

《石門銘》是北魏著名的摩崖石刻之一。康有為雲:“石門銘飛逸奇渾,翩翩欲仙,若瑤島散仙,驂鶴跨鸞”。

造像。就是匠師們用石、玉、木、金屬等雕成或用泥塑成一定的形象,運用圓雕、浮雕、透雕、平雕、線刻等工法,在這些石質等材料上創造出的各種氣勢雄偉、生動精美的石雕藝術。古代為生人、亡人或自己祈福,多在僧寺或在崖壁間鐫石成佛造像。

劉根造像碑的雕刻內容分為三部分。中部為陰線刻釋迦說法圖,畫面的主尊釋迦牟尼高肉髻,面相安詳,外著通肩式袈裟,衣褶自然下垂,手施說法印,結跏趺坐於方形的須彌座上,後有火焰紋背光和圓形頭光和橢圓形身光,上部圓形華蓋,正在向菩薩、弟子們傳授博大精深的佛法。左右均為造像題記內容。

《劉根造像記》為臥碑式造像碑,石灰岩質。幾乎豎界三等分,中間為線刻釋迦說法圖,左右為“佛弟子劉根卌一人等敬造刊記”和題名,正書,像前記十九行,行十七字。題名十七行。前四行直行,後作四列。從四側和背面皆為毛茬以及造像記中有“敬造三級磚浮圖一區”等語看,此碑應系嵌在一座磚塔上的銘記。這些字記述劉根等人造像的意願,其中劉根兩字做了特殊的處理。

以下是我寫魏碑的幾點認識。一是尊重阮元、包世臣、康有為的尊碑學說。力求書寫出一種迥異於帖學的書法風骨。二是在大量臨習魏碑、摩崖石刻和造像題記之後,我也從墓誌著手,追求一種越發天真浪漫的風格。三是基於以上兩種實踐,也從中悟出了一點書法美與醜的分野。整飭美是魏碑書法的一個特點。無論是“平畫寬結、斜畫緊結”,還是點畫結字的跌宕,均有規律可循。有規律的“醜”並不醜,有難度的“醜”更不醜。我試圖在美與醜的王國裡自由徜徉。

北朝刻石書法對當代書藝創新的啟示

張景嶽

近年來刻石書法書法得到了更為系統的整理與學術研究,碩果累累,有關出版物豐盛。極大地推動了書法界對刻石書法的關注與學術研究。各種法帖、法書、刻石書以及磚、瓦、陶、金、骨、簡帛書等等共同構成書法藝術創作的源泉。隨著研究的深入,書法家們深入其裡探趣搜奇,幾經變化化為自己獨立不羈之個性書風。另一方面打破書壇前些時間二王書風流行天下的局面。中國國家畫院主辦“三國兩晉南北朝刻石三十品新探”正是迴應這種書法文化背景,對當代書法藝術發展有極有益的建設性作用。這新探促使人們認識到中國傳統是無比宏闊的天地,任何一點一線都無法囊括。

今年二次探碑。一次去了陝西山巒峻秀的藥王山。此處碑林為北朝書體的集萃地,以國寶《姚伯多造像碑》為首的風格各異的系列碑石書,無不是值得書法家借鑑的巨跡。早在2013年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發引的《陝西藥王山碑刻藝術總集》中第一、二、三卷系統介紹了北魏、西魏、北周、隋造像碑詳細情況。嶽紅記著《北朝造像題記書體研究》將此一系劃為北朝“長安書體”。另北朝還有(山西大同)“平城書體”、(河南)“洛陽書體”、(河北)“鄴城書體”、(甘肅)“涼州書體”等。各種書體是不能完全用地域與時序來框定,他們相互呼應、錯綜、共存。如平城書體的《皇帝南巡之頌》《欽文姬辰墓銘》等與雲南“二爨”在隸楷過渡中的特徵聯絡。

另一次去了洛陽龍門,因探集三維資料未進入古陽洞。幸多年前進洞長時間撫壁摩挲過部分刻石書,至今記憶猶新。洛陽北朝諸刻石書法有關知識普及較高,先後出版過《龍門二十品》《六十品》《一百品》《金石拓》等。《龍門二十品》中強烈方筆方畫數品是典型的洛陽書體。這些純正的方筆畫當時能用毛筆寫出嗎?也許看看王獻之行書《廿九日帖》與高昌出土的北朝墓磚上留存的墨跡可以解密。

北朝刻石書法給書法界學術界留下很多課題,而且許多課題與書法藝術高度相關、北朝刻石書法的豐富性遠超後代。它給當代書法藝術的創作提供豐富的資料源泉,對當代書藝創新有深刻的啟示。(標題為編者擬)

藝術欣賞

郭關:號高樸道人,生於湖南桂東,書畫古琴藝術家。作品涉及書畫、音樂、詩文、斫琴等領域;曉音律,好古琴,七歲始隨祖父學習古琴,後受教於龔一、成公亮先生等,打譜作曲上百首,尺八受教於三橋貴風先生;書法受教於孫伯翔先生;二零零六年閉關參禪一年,出關後研習中觀、唯識學,畫風大變;二零一三年修道,全真龍門派弟子;曾就學於北京師範大學、人民大學宗教哲學碩士;著有《郭關詩文集》《郭關禪畫》《郭關詩畫集》《郭關古琴》等。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展、發表於各大媒體,眾多作品被國內外藝術機構及收藏家收藏。現“郭關繪畫全球巡迴展”已在臺灣、英國、墨西哥等地圓滿舉行,所展出作品均被收藏家收藏。臺灣建立有“郭關美術館”,常年展示郭關作品數百餘件。

《招隱》 (央視版) 郭關演奏

道家法竹《坐忘》 (央視版) 郭關演奏

TAG: 造像刻石鐵山書法摩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