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燈節,元宵佳節

我國一年分成三元,即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農曆正月十五,中元農曆七月十五,下元是農曆十月十五。古代術數認為,“天官(玉帝)”、“地官(閻王)”、“水官(龍王)”為三元,天官生在正月十五,而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的第一個望日,所以叫上元,又稱上元節。

相傳漢高祖劉邦死後,呂皇后霸佔了朝廷權位。功巨們討平和誅滅了呂后諸惡勢力。漢方帝劉恆登位後便決定把每年奪位勝利的正月十五這一天, 作為自己出宮與民共慶的日子,並把這天晚上出遊叫元宵。宵者,天河夜也,所以,那時的元宵是指一年的頭一個月圓之宵,叫元宵節。

上元燈節,元宵佳節

從西漢方帝到東漢明帝時,永平年間提倡佛教,明帝劉莊於正月十五日夜,在宮廷要舉行太一神(北極星神)的祭典,寺院也要“燃燈表佛”,明帝命令士族庶民一律掛燈。此後這種佛教禮儀便流傳於民間,年年上元之夜,張燈結綵,通宵達旦,這就是元宵節又叫燈節的由來。

因此,把元宵節說成是吃元宵而得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另一說法,認為這天要為天官上元大帝誕辰設祭,以求天官賜福,要誦經持齋,不御葷酒,用米飯麵糰之類的素食作祭品,麵糰便漸漸演變成了湯圓,併成為元宵。

上元燈節,元宵佳節

俗語云:“上元的燈,中秋的月”,“除夕火,元宵燈”。古代燈節雖不像現在有電子聲控之類的燈具和華麗的霓虹燈,但盛況卻不亞於今。正月十五元宵節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正月十五燃燈的習俗與佛教東傳有關。唐朝時,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於是遍佈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並逐漸成為民間習俗。

到宋代賞燈的風俗更盛,宋代汴京的燈會是有名的,南宋詞人辛棄疾在《青玉案·元夕》詞中這樣寫道“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可見,當時賞夥情景何等壯麗。

上元燈節,元宵佳節

元宵節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節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上元燈節,元宵佳節

TAG: 正月十五元宵節元宵燃燈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