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高騖遠者的內心世界

好高騖遠者的內心世界

時人不識凌雲木

直至凌雲始道高

文 | 心之愛/新雨流泉

(本訂閱號第

389

篇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絡授權)

好高騖遠者的內心世界

在我們的生活中,不乏好高騖遠者,他們往往總盯著很多高遠的目標,大事做不來、小事又不做,最終空懷奇想、痛苦不堪、終至墮落。

判斷個體是否好高騖遠關鍵不在於他目標定得是否過高,而在於他整天臆想著成功的時刻,沉迷於頭戴皇冠手捧獎盃的樣子,對瑣碎、艱苦、積累的過程毫無興趣,貶低平凡的工作而又最大化工作中的困難,喊苦喊累、牢騷滿腹。

按常規心理來說,當一個人做不好某件事情時,通常會仰視、畏懼或盡力尋求解決的辦法。好高騖遠者不是不懂這個道理,而是小困難引起的無能和羞恥感會讓他們難以承受,於是故意貶低自己做不好的事情,理想化未能完成的事物或者乾脆就定一個高大尚的目標,這樣便能心安理得地自我安慰和貶低親朋:“我是個有理想抱負的人!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有人可能會認為好高騖遠者相當自信、固執己見,事實可能恰恰相反。好高騖遠者內心很可能相當羞恥、無能、自卑,以至於他的能量只能用於幻想著捕獲全能感的高光時刻,期待洗刷所有的負面情感,彷彿人生將變得與眾不同。這種心理接近於代償行為,即用追求理想所提供的自尊去代償抱負領域的脆弱[孱弱的自負自體],用理想代償自體的脆弱本身不是問題,問題在於他只醉心於理想化本身,而完全不顧及個人稟賦、現實條件。最要命的是隻要結果不要過程,只能直達目標,不能曲線救國,用自體心理學解釋就是,自負—自體脆弱的經不起觸碰。不少好高騖遠者的童年經歷了一而再再而三地鏡映失敗,他所有的驕傲、興奮、成就都未能引起雙親的關注,故而始終存在空洞,並試圖用弘大的理想去填補。至於這種理想是否適合自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大眾[包括雙親]看來很耀眼就行。從這個角度看,不少好高騖遠者是最不固執的人,要說固執就是他太執著於在別人眼裡看起來很重要的東西,而失去自我。這就是所謂的“時人不識凌雲木,直至凌雲始道高!”有時,好高騖遠者會發展到醉心於成功學和心靈雞湯。

好高騖遠者的內心世界

由於對過程、經歷、積累的總結不感興趣或者淺嘗輒止,註定好高騖遠者會失敗。於是他們會發展出一系列的心理防禦機制。在精力未耗竭前,他們會使用“時間置換到未來”的心理防禦,一直想象著“只要……”或者“有朝一日”理想實現了將會是如何美好,繼續對瑣碎的事物、詳細的規劃嗤之以鼻,並對他人的不理解抱怨連連。他們習慣於做白日夢,在意識中想象事情,避免知道那是一種幻想,以把自己從痛苦的現實中帶走或者減少愧疚感。

隨著時光的流逝,生活的艱難和不可避免的挫折會讓某些好高騖遠者灰心喪氣,終至墮落。他們可能產生形態學退行,即寧做嬰兒不為成人,竟然去睡覺和做夢,避免承擔後果。有好高騖遠者則是迴避親朋,具體表現在疏遠社會、足不出戶。當他們進入社會時,又經常難免運用投射的防禦機制,總以為別人瞧不起他,從而導致人際衝突,實際上是他對自己理想的失落感到羞恥和內疚。

對好高騖遠者,人們唯一能做的可能就是,經常反覆共情、同情他們的理想抱負,經常旁敲側擊地強調過程的重要性,有時可以直言“沒有過程就沒有未來”。當他們開始注意到腳下的路時,他們可能會體驗到過程之艱辛和理想之不切實際,從而從天際降至地面,也有可能對過程的重視和自我侷限性的領悟,給他們重新構建了登天的梯子,他們竟然能得償所願,因為剔除好高騖遠的糟粕,遠大理想的實現便有了依託,畢竟人的潛力有時又是難以預料的。(文章作者觀點不代表本機構觀點)

好高騖遠者的內心世界

TAG: 好高騖遠理想自體他們凌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