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一處千年歷史地面文物,比荊門歷史長212歲,湖北省東山寶塔

東山寶塔,位於湖北省荊門城區中部的東寶山主峰太平頂上。海拔2285米。古稱東山,亦稱東寶山,因隋開皇十三年(公元593年)在該山山頂建造寶塔,故名荊東寶山,俗稱寶塔山。寶塔建成後,使當時名為長林縣的荊門古城顯得神采奕奕,所以民間流傳有“立了東山塔,長林生頭角”的諺語。1961年列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唯一一處千年歷史地面文物,比荊門歷史長212歲,湖北省東山寶塔

寶塔通高33。3米,底部周長30。6米,七層四面八角,隔面設窗,攢尖式塔頂。塔基座周長31。2米,高0。76米。基座之上都有石須彌座,須彌座八角各雕一尊託塔金剛。底層門楣有石刻“長林頭角”四字,自底層有螺旋狀青石階梯上塔頂(海拔260米),每層有小室可供眺望。塔內數十塊碑石曾記載了塔維修情況。1949年塔頂南面一角被炸燬,1954年修復。是湖北荊門現存的唯一一處具有千年歷史的地面文物,它的年齡比“荊門”還大212歲。

唯一一處千年歷史地面文物,比荊門歷史長212歲,湖北省東山寶塔

東山寶塔,建立者為隋高僧智顗。智顗出生於荊州華容,原名陳德安,18歲出家為僧,隋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晉王揚廣贈以“智者”,遂尊為“智者大師”。智顗一生建寺36所,度僧14000人,傳弟子36人,著書140餘卷。隋文帝開皇十二年(公元592年)智顗請往荊襄,次年回家鄉荊州,在當陽建立玉泉寺,同時,在荊門建東山寶塔,又於今城區(鳳凰臺)市公安局一帶為文獻皇后回當陽省親修行宮。歷史上的荊門行政中心經歷了由東南向西北逐步演變的過程:權國-權縣-當陽-編縣-武寧-長寧-長林-荊門,這個演變整合從公元前十二世紀到北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長林縣治移至蒙山東(今城區)結束,經過了2000多年才定位於今天的老城區,這得益於智顗建東山寶塔,為文獻皇后修行宮,這個行宮後來便成了歷屆縣衙州府所在地,也為荊門行政中心定位蒙山東麓(今象山)奠定了基礎。

唯一一處千年歷史地面文物,比荊門歷史長212歲,湖北省東山寶塔

塔這種建築形式緣起於古代印度,稱作窣堵坡(梵文 st pa),是佛教高僧的埋骨建築。隨著佛教在東方的傳播,窣堵坡這種建築形式也在東方廣泛擴散,發展出了塔這種極具東方特色的傳統建築形式。

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的窣堵坡與中土的重樓結合後,經歷了唐宋元明清各朝的發展,並與臨近區域的建築體系相互交流融合,逐步形成了樓閣式塔、密簷式塔、亭閣式塔、覆缽式塔、金剛寶座式塔、寶篋印式塔、五輪塔、多寶塔、無縫式塔等多種形態結構各異的塔系,建築平面從早期的正方形逐漸演變成了六邊形、八邊形乃至圓形,其間塔的建築技術也不斷進步結構日趨合理,所使用的材質也從傳統的夯土、木材擴充套件到了磚石、陶瓷、琉璃、金屬等材料。14世紀以後,塔逐漸從宗教世界走向世俗世界,因此按照經律系統,塔可以分為佛塔和文峰塔。

在建築學層面,塔是一種非常獨特的東方建築,其體量高大用料多樣,在不同的地區地質條件不同,建塔技術也不同,對塔的建築學研究涉及了材料力學、結構力學、土壤學、地質學等諸多方面。

在東方文化中,塔的意義不僅僅侷限於建築學層面。塔承載了東方的歷史、宗教、美學、哲學等諸多文化元素,是探索和了解東方文明的重要媒介。

TAG: 荊門寶塔東山建築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