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壺濁酒催人醉,玉液瓊漿入夢來

“尺調絃下哀婉情,起調拖腔意無窮。江南靈秀出鶯唱,啼笑喜怒成雋永。”由此可見,古人不識音律者偶遇越劇都無不感慨莫名。恰是早春時節,亭臺上河風微醺,春日暖陽下,我無意間搜尋到一段越劇影片,起調音韻都頗為熟悉,除卻心中那份對藝術欣賞的初衷,它竟重拾起我兒時關於越劇的回憶。

半壺濁酒催人醉,玉液瓊漿入夢來

出生在古城紹興,我從小就對越劇耳濡目染。每逢家家戶戶紅喜之日,食客們在酒桌上興致濃郁,不論男女都會對上幾句越劇經典名段,這邊是十八里長亭上梁山伯恭送“賢弟”英臺一路平安把家還,《梁山伯與祝英臺》中的越劇範派唱腔用過門中同韻加花的手法增強了腔調的連續性,將梁山伯內心無法抑制的喜悅表現得淋漓盡致;那邊是沙漠王子和公主相遇卻不能相認,只能假扮成算命先生在屏風後面手扶琴兒心悲楚,透過為公主算命的方式自述數年來的經歷和他不幸與公主分別的緣由,《沙漠王子》中的越劇尹派唱腔醇厚雋永,灑脫深沉,跌宕有致,刻畫出沙漠王子內心對公主可遇不可見的急切和無奈。彼時的越劇像是一把鑰匙,開啟鄉親們的心門,相互對歌,彼此交流;也像是一條紐帶把素不相識的人們串聯起來,趣味性強了,陌生感少了,人情味也就濃了。對於越劇,老一輩的人們都很喜歡,從草根越劇的大板鸚哥蓮花落到傳統越劇流派,他們或多或少能唱上那麼幾句,不少鄉親甚至每天早起晚睡必聽幾段越劇才感覺到踏實,這顯然已經是一種習慣了。

半壺濁酒催人醉,玉液瓊漿入夢來

作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越劇已經流傳百年。越劇以獨特的藝術表現為群眾所廣泛喜愛,源於它在草根孕育。學者考察越劇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它最初起源於浙江嵊州,繼而在上海發祥,繁榮於全國,直到流傳於世界,在發展中汲取了崑曲、話劇、紹劇等各類特色劇種,唱腔上經歷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的歷史演變。所以說在百年裡越劇的變化發展經歷了三部曲,最初就像一罈濁酒,在釀造師不斷地精心釀造中最終提煉成一壺玉液,而今天展現給世人的越劇,無疑是一種經歷不斷演變發展的文化產物,那麼我們為什麼不深入瞭解,揭開它神秘的面紗呢?

半壺濁酒催人醉,玉液瓊漿入夢來

據載,上世紀初浙江嵊州的民間人士擅長說唱,田間地頭常對歌,加上竹板敲打,幾個身手敏捷的土戲子組建成唱戲班子到各地做戲,那時大致算是一種戲曲,也是越劇的雛形。後來這種類似的說唱在紹興的南部區域稱之為剡劇,在北部又被叫做鸚哥戲。戲班子逢年過節便在山區的自然村和水鄉小鎮臨時搭建的戲臺上表演,人們稱之為社戲,所以戲曲中的角色也是各色各樣的,從一開始單純的男女角色演變成生旦淨末醜,各有所長,各具特色。從魯迅先生筆下的《社戲》中可以看出那時的戲曲重在表演動作,對於唱腔方面並沒有發揮到一定的水準,甚至令看客感到有些枯燥。恍如一壺沒有提煉過的濁酒,毫無精緻可言:“於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麼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亂打,看兩三個人互打,從九點多到十點,從十點到十一點……我向來沒有這樣忍耐的等待過什麼事物……”民間說唱透過戲班子口耳相傳的方式將戲曲文化傳承下來,雖然沒有非常極致的藝術表現形式,但濁酒雖渾終有酒味,在建國前文化產品匱乏的數十年裡,大大小小的戲班子實實在在給老百姓帶來了不少喜聞樂見的節目。在戰亂和飢餓的年代裡,鄉親們除了槍炮聲,偶而還能聽到戲曲聲,生活尚可繼續,這是激勵當地百姓勇敢活下去所溫存的一絲希望。

半壺濁酒催人醉,玉液瓊漿入夢來

建國初期至上世紀九十年代是越劇蓬勃發展的黃金期。在這數十年裡,越劇在眾多藝術家們的努力下快速脫離雛形狀態,發展成一個獨立的戲曲種類,而後隨著越劇界的百家爭鳴又細分為多個流派,各個流派的唱腔自成一體又各具特色,越劇藝術家們嘔心瀝血創作產生了大量優秀的越劇作品,一直流傳後世,令人歎為觀止。其中以越劇六大流派最為著名。越劇袁派在唱腔上頗為淳樸,委婉纏綿,業界特別讚歎之“質樸純真曲優美,清新委婉訴情懷”,常以越劇旦角體現在節目之中,香妃、鶯鶯和祥林嫂這些角色在袁派唱腔下演繹得情感至深而催人淚目。越劇尹派唱腔醇厚不絕,灑脫深刻,以一句“深沉雋永似流水,纏綿溫柔春風吹”來形容最為合適,小生《何文秀》算命,《浪蕩子》詠歎,九里桑園訪蘭英,尹派咬字尤為清晰,優美舒展、明快流暢,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範派唱腔音域尤寬,旋律起伏大,長句多,常飾演忠實的角色,範派小生往往“穩健軒昂飛神采,樸素大方陽剛美”,悲憤激越的弦下調背景音樂襯托出栩栩如生的仲卿和梁山伯。

半壺濁酒催人醉,玉液瓊漿入夢來

越劇傅派在唱腔上借鑑了京劇、崑曲和評劇的演唱方法,尖團音規範分明,真假嗓結合,跌宕婉轉,頗有“細膩傳神柔如水,俏麗婉轉顯嫵媚”的味道,旦角以演繹蘭芝、穆桂英和李清照為代表,當然還有彩虹化蝶的祝英臺,都是群眾熟知和喜愛的角色。越劇徐派唱腔充分吸收傳統的“喊風調”以及紹興大班、京劇中高揚的旋律和輪廓鮮明的方法,一改越劇曲調平穩婉約的格調,給人感覺“華彩俊逸音清脆,奔放高昂慷而慨”,徐派小生善演倜儻豪放的才子,更是將寶玉與林妹妹的故事給唱絕了。越劇戚派特點鮮明曲調流暢,情真味濃而聲韻皆配,經典的戚派旦角以《白蛇傳》裡的白素貞為代表,將人蛇緣表現得感天動地,“西子湖畔斷橋邊,天緣湊巧遇許仙,神仙已去真情在,仙緣人緣具是緣”。聲情並茂的表演將一段神話故事生動展現在面前。

半壺濁酒催人醉,玉液瓊漿入夢來

經歷數十年的發展,最終到上世紀九十年代,越劇發展到了新的一個高度,而這些都得益於越劇藝術家們的艱難改革。以袁派唱腔為例,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袁雪芬一馬當先,攜手眾多越劇演員們,鬥戲霸,除臃腫,提升劇種,但改革是有代價的,十數年間有的同林鳥離開枝頭各自飛化,感情散了,也有人犧牲了,在克服各種艱難險阻後,最終對傳統越劇進行了全面改革,新越劇改變了以往小歌班明快跳躍的主腔,變為哀婉舒緩的唱腔曲調,即天調腔和絃下腔,實現了唱腔的融合。到後來,越劇的所有流派都是在天調腔和絃下腔的基礎上發展並豐富起來的。《祥林嫂》問世後,越劇又接軌進步文學界,引起文學界和政治界的極大關注,越劇也走向了世界。自此,越劇迎來了發展的巔峰期,劇團報名人數絡繹不絕,從業人士也大量增加,各類越劇團如雨後春筍拔地而起,殊不知危機也漸漸來臨。

半壺濁酒催人醉,玉液瓊漿入夢來

九十年代的中國內地迎來了流行音樂的高速發展,華語流行之風在年輕人中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而越劇正在漸漸被年輕一代所忽視,越劇從業者改行和斷代使得越劇的發展遇到了低谷。所謂文化之美,是入世而獨立的,新陳代謝固然是不可避免的規律,所以越劇不能一味靠政府的扶持。現下的越劇發展面臨諸多的問題,年輕的表演者和繼承者缺乏藝術精髓,不少演員在演戲過程中只知道固化的動作,殊不知戲曲來自人生,對於程式以外的東西積累得遠遠不夠,尤其是缺少對生活的體驗和觀察。戲曲以才子佳人為主題與現代元素越來越不符,到如今能真正流傳下來的作品恐怕不多,常見的經典作品不外乎《祥林嫂》等。而廣大觀眾能看懂越劇的越來越少,不少人談到越劇認為是老年人的愛好,對於所謂的戲曲只停留在聽階段,其實戲曲是一種集音樂、舞蹈和美工於一體的藝術表現形式,現代人的浮躁使得很少有人樂意靜下心來去欣賞戲曲,無法品鑑出其中的味道。著名藝術家有曰:“化我者生,破我者進,似我者死。”所以當代越劇藝術家思考著如何在留住老一代,贏得年輕一代的方向上,結合現代發展潮流創作出新的越劇藝術作品,比如茅威濤的《二泉映月》,吳鳳花的《屈原》,還有一些越劇與流行歌曲的結合——越歌。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在中國水墨畫一般的舞臺上找回戲曲的靈魂,走出日薄西山的頹勢,而現代流行元素也能借鑑戲曲的風韻和氣度,共畫中華文化之大美。

(作者:若耶 /國家稅務總局平塘縣稅務局)

編輯:楊雯 稽核:陳明

說好稅收新故事 ●

傳遞稅收正能量●

共圓青年稅務夢

TAG: 越劇唱腔戲曲發展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