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往丨不瞭解《芥子園》,怎敢說懂中國文化?

讀往丨不瞭解《芥子園》,怎敢說懂中國文化?

“尤其是《芥子園畫譜》,害人不淺,要仿某某筆,他有某某筆的樣本,大家都可以依樣葫蘆,誰也不要再用自已的觀察能力,結果每況愈下,毫無生氣了。”這是徐悲鴻先生曾經的批評。

徐悲鴻提到的《芥子園畫譜》,是過去300多年間學習繪畫的必修書,黃賓虹、齊白石、潘天壽、傅抱石等大師均從中獲益。王世襄先生說:“以若此(指《芥子園畫譜》)精心之構,在山水畫譜中,縱不得稱為創舉,亦屬最完備之書。”“其圖式既有為前人所未有,其文字往往發前人所未發。”

徐悲鴻卻認為:“繪畫的老師應當不是範本而是實物。”“不能拿別人的眼睛替代自己的眼睛。”其實,徐悲鴻初學畫時,雖沒臨摹過《芥子園畫譜》,卻“日摹吳友如(清末畫家,曾為宮廷繪畫)界畫人物一幅”。

隨著徐悲鴻力主的、以寫生為主的西式美術教育法普及,《芥子園畫譜》淡出人們視野,由此帶來的問題是:美術教學日漸“科學化”,卻很難培養出真正的大師。越來越多的人們在追問:懂素描、透視、色彩、解剖,就等於懂繪畫嗎?

繪畫離不開技術,但繪畫又在具體技術之外。事實證明:師法前人不等於自我放棄,以為推翻過去即可開新,可能是“致命的自負”。

讀往丨不瞭解《芥子園》,怎敢說懂中國文化?

問題關鍵在於:也許,我們不能狹隘地將《芥子園畫譜》視為一套美術教材,而是應將其視為傳統文化修養的基礎讀物。正如現代人不寫格律詩,依然要讀《唐詩三百首》,同樣,即使不畫畫,也應讀《芥子園畫譜》,這是最低限度的國學基本功。

近日,華夏出版社推出《白話芥子園》,它將數萬字原文譯成白話文,並添加註釋,使這套被長期誤讀為“專業書”的名著,有了與普通人結緣的機會。

為此,特專訪《白話芥子園》的策劃者、著名出版家汪家明先生。

讀往丨不瞭解《芥子園》,怎敢說懂中國文化?

著名出版人汪家明先生。

1個月我就讓專業畫家吃一驚

問:《芥子園畫譜》曾飽受批評,一度坊間難見,您當初是怎麼接觸到這本書的?

汪家明:我是山東青島人,最早接觸《芥子園畫譜》是在1966年,那時我才十三四歲。趕上所有學校都停了課,父母讓我每天在家練毛筆字,這實在很枯燥。有時練累了,就翻箱倒櫃找書看,從箱底翻出一本《芥子園畫譜》。

那時不知道《芥子園畫譜》幹什麼用的,更不知道它應有四卷。第一卷是山水,第二卷是蘭竹梅菊,第三卷是花卉翎毛,第四卷是人物。第四卷的水平差太多了,所以一般不算進來。

我找到的是第一卷,即山水卷,講畫山水的各種技巧。我看著好玩,也沒認真練,只是練字練煩時,拿出來臨摹兩筆。

一個月後,我大哥回家。他比我大13歲,已是專業畫家,看我瞎畫的山水,吃了一驚,連聲說好。

讀往丨不瞭解《芥子園》,怎敢說懂中國文化?

徐冰研習、重組芥子園畫譜創作《芥子園山水卷》(區域性)

原來,那本《芥子園畫譜》是我大哥的。當年在書店裡買不到,但地攤上有,當成古董賣,要9角錢,相當貴了。我大哥攢了很長時間,才把錢湊夠。

我大哥本喜歡畫仕女,我父母怕招惹是非,把他的畫和書燒了不少。這本《芥子園畫譜》壓在箱底,得以倖存,透過學習這本書,我大哥後來也畫了許多山水畫。

歷史名著為何被以往

問:《芥子園畫譜》好在哪裡?

汪家明:在中國畫兩千多年的發展史中,《芥子園畫譜》是唯一一套得到公認的畫譜,前無古人,亦後無來者。

《芥子園畫譜》問世於康熙十八年(1679年),著名文學家李漁支援女婿沈心友和王概、王耆、王臬三兄弟編繪此書,芥子園是李漁私宅的名字。康熙版《芥子園畫譜》採用彩色印刷,難度很大,總共印了200多套,留存至今的只剩幾套,大陸僅一套。

光緒時,原版已毀,翻刻本頁面模糊,海派畫家巢勳便重畫了原本,刻新版印刷。巢勳畫的比原來好多了,還增加了一些內容。

齊白石學畫,就是從《芥子園畫譜》入手的,當時他已成年。齊白石用薄竹紙覆在畫譜上,一筆筆臨摹,臨了半年,臨出了16本之多。沒這個過程,他可能一輩子只是木匠。

讀往丨不瞭解《芥子園》,怎敢說懂中國文化?

著名畫家齊白石。

問:《芥子園畫譜》這麼厲害,為何今天知道它的人卻不多?

汪家明:其中原因很複雜。

首先,1949年後,輿論曾對中國畫持徹底否定態度,認為它體現的是封建文人的趣味,山山水水一律被排斥。別說畫花了,養花都算“資產階級生活方式”。

其次,徐悲鴻先生主張的美術教學方式居主流,今天考國畫系得先考素描,傳統美術的基礎課被時代大潮拋棄。

其三,《芥子園畫譜》是入門書,除齊白石、潘天壽、王世襄等人外,很多成名畫家不願承認自己受過它的影響。

對於《芥子園畫譜》受冷落,許多畫家持不同意見,啟功先生就認為這不公平。

透過程式,我們才能懂得美

問:《芥子園畫譜》的內容都是一些固定程式,感覺很呆板,不像寫生那樣生動,用它來教學生,會不會限制其今後的發展?

汪家明:這個話題已爭論了上百年,對於程式,還是兩面看吧。一方面,過於執著於程式,可能會僵化、呆板,不像“師法造化”那麼靈動;另一方面,這些程式原本也是歷代畫家“師法造化”的成果,透過條理化、程式化,形成程式,將這些程式教給學生,有什麼錯?

讀往丨不瞭解《芥子園》,怎敢說懂中國文化?

潘天壽先生曾反對以素描為基礎來教中國畫,主張從臨摹《芥子園畫譜》入手,圖為潘天壽先生的創作。

藝術離不開程式,京劇也有很多程式,一抬手都有規矩,在現實生活中,誰會那麼抬手?

雖然學習了程式,但在創作中,每位畫家都會加入自己的東西。有了程式,畫家依然要回到大自然中,在觀察中獲得自己的體會,學習程式有助於更好地理解大自然。《芥子園畫譜》不只是在教畫,也在教人們怎麼認識大自然。

齊白石在《芥子園畫譜》上下了很大功夫,可他對中國畫的革新超過當時所有的畫家,可見,學習程式未必限制發展。

問:為什麼古人一定要總結出這麼多程式來?

汪家明:這些程式是文化而載體,可以幫助一個人形成審美趣味。比如樹,有的很好看,有的很難看,怎麼區分好看、難看?這就要參考前人積累形成的審美趣味。正是因為這些審美趣味,我們才知道,怎樣的河才是美的,怎樣的鳥才是美的,怎樣的花才是美的。

這本書永遠不過時

問:但對於今天的孩子們來說,學畫還是從素描入手比較好吧?

汪家明:《芥子園畫譜》體現的是東方美,素描體現的是西方美,二者沒有衝突。隨著社會發展,接受東方美的人越來越多,過去西洋畫價格大大高於中國畫,如今齊白石的作品也能賣到4億多。

大家為什麼喜歡抽象畫?因為隨著照相術的發明,畫家們刻意遠離寫實,以與照片有所區別,中國畫很早就不追求寫實,更容易被現代人接受。

很多西方美術大師也很喜歡中國畫,比如畢加索,他也畫水墨,而且畫了不少。

讀往丨不瞭解《芥子園》,怎敢說懂中國文化?

畢加索作於1924年的水墨自畫像。

問:可能很多人會覺得,《芥子園畫譜》太過時了,您怎麼看?

汪家明:《芥子園畫譜》不是創作,而是總結、整理前代畫家的經驗,這怎麼會過時呢?《芥子園畫譜》的總結非常全面,達到了高峰,今天也有一些畫家在出畫譜,但方法都來自《芥子園畫譜》,只能做到簡單重複。作為後人,我們確實很難超越《芥子園畫譜》。

講國學不能只講文字

問:大多數現代人連毛筆都不會使,看《芥子園畫譜》有什麼意義呢?

汪家明:還是有意義的。就像《唐詩三百首》,經常讀,自然會吟詩,《芥子園畫譜》也一樣,經常看,自然就能明美醜。

看《芥子園畫譜》,不一定要畫。如果想畫,不用毛筆,用鉛筆臨摹它就行。

很多人把畫畫想得太難了,就像我剛才說的,我13歲時隨便臨摹了1個月,就能讓已是專業畫家的大哥吃一驚。如果不信,你可以先試1個月,肯定比我當年畫得更好。

問:您將《芥子園畫譜》與《唐詩三百首》相提並論,《芥子園畫譜》為什麼能提高審美力呢?

汪家明:《芥子園畫譜》採取由淺入深的、漸進的方式。

比如畫樹,我們到大自然中,都是一目瞭然,很難注意到一棵樹怎樣才美。《芥子園畫譜》就先教你,如何畫一棵樹,如何將它畫得優美。然後,再教你兩棵樹怎麼畫,那麼一定是彼此相交才美,而不是平行直立。接著,教你三棵樹怎麼畫,繼而是四棵樹、五棵樹……就這樣,我們一步步學會如何觀察大自然,如何理解大自然。

《芥子園畫譜》分類非常詳細,包括兩人見面時怎樣的姿態才美,在石頭上怎樣坐才美,怎樣看月亮才美,如何仰頭才美……

將這些細節拼接起來,比如從書中找到山的圖案、樹的圖案,畫在一起,自然就是一幅不錯的作品。

如今國學很受重視,但講國學不能只講文字,還要懂審美。《芥子園畫譜》屬於“大國學”,不應被忽略。作為中國人,如果連中國畫都看不懂,怎麼能算懂中國文化呢?

生活壓力大,才更要講情趣

問:與以往各版本不同,《白話芥子園》採用了白話文,這是為什麼?

汪家明:早在上世紀60年代,人民美術出版社便再版了《芥子園畫譜》,著名畫家馮遠看過這一版,受益很大,但他當年才18歲,基本沒看《芥子園畫譜》的文字。一方面,都是文言文,不易讀懂。另一方面,許多文字題在插圖上,都是書法字,難辨認。

《芥子園畫譜》中提到許多明清畫家,今人對他們已不太熟悉,需要註釋。

《芥子園畫譜》中文字也很重要。王世襄先生王在上世紀40年代寫成的《中國畫論研究》中,用5節來討論《芥子園畫譜》中的畫論,共計三四萬字,在全書的50多萬字中佔了很大的分量。王世襄認為,古人有個毛病,喜歡講一些玄妙的東西,而《芥子園畫譜》則淺顯易懂,能將古人繪畫理論清晰、明白地呈現出來。

讀往丨不瞭解《芥子園》,怎敢說懂中國文化?

王世襄先生

美術史學者俞劍華在名著《中國畫論類編》中,說:“畫學淺說……所說俱甚簡要,洵初學作山水者必讀之編也。”

《芥子園畫譜》的序是李漁寫的,因為是文言文,過去很少被關注,這次譯成白話文後,我大哥看後,對我說寫得實在太好了,過去他也沒注意到。

譯成白話文,有助於更多讀者親近《芥子園畫譜》。

問:現代人工作壓力這麼大,誰會關注《芥子園畫譜》?

汪家明:越是壓力大,才越要關注《芥子園畫譜》,畫畫也是一種發洩,人不管怎麼忙,畫畫時內心都會感到很快樂,這有利於健康。

現在很多年輕人在網上訂花,按周送來,其中有菊花,也有蘭花,它們都是可以畫的。畫菊花與買菊花,在情調上完全相同。

隨著生活改善,人們會越來越關注情調。大家為什麼這麼喜歡汪曾祺?就因為他有情調,他臨摹過《芥子園畫譜》,他的字與畫都很好。

再比如豐子愷,曾幾十年沒人關注,這些年越來越火,豐子愷的人物很像《芥子園畫譜》中的人物,都沒有眉目,只有臉部輪廓。

讀往丨不瞭解《芥子園》,怎敢說懂中國文化?

豐子愷先生筆下的人物。

追求情調已成時代趨勢,喜歡《芥子園畫譜》的人會越來越多。

文/唐山

汪家明:著名出版家,曾任山東畫報出版社總編輯,因策劃出版“老照片”叢書聞名,曾在三聯書店任副總編輯,在人民美術出版社任黨委書記、社長等職。

TAG: 芥子畫譜汪家程式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