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世故的北京人

易中天:世故的北京人

世故,是中國人的生存之道。生活在現實中的中國人,是不能一點世故也沒有的。不過同為世故,也不盡相同。大體上說,北京人的世故是悟出來的,上海人的世故則是算出來的。

在北京,沒有人教你世故,全看你有沒有悟性,會不會悟。會悟的人,渾身都是機關,都是訊息兒。眼皮子微微一抬,眼角不動聲色地那麼一掃,周圍人的尊卑貴賤、遠近親疏、善惡好壞,就能猜個八九不離十。然後,該熱乎的熱乎,該冷淡的冷淡,該應付的應付,總不會吃了虧去。這正是一個禮教社會的世故,也是一個官僚社會的世故。官場上那些老謀深算或老奸巨猾的不倒翁,都有這種察言觀色的本事。北京人生活在這樣一個官氣瀰漫的世俗社會里,耳濡目染是免不了的。

在這樣一種氛圍裡啟蒙開悟的北京人,首先學會的是如何處理人際關係。

處人之道,無非面子人情。北京人最懂這一套。

比方說,遛彎兒時見了熟人,都要請安問好。“老沒見您哪!”“多謝您哪!”“回見您哪!”這就叫禮數,也叫和氣,因此不會有人嫌囉唆。這種禮數也是衚衕四合院裡訓練薰陶出來的。老北京人都講究“處街坊”。街坊鄰里的,誰家有個紅白喜事、婚喪嫁娶,都要隨個份子,道個喜或道個惱。自家有個什麼新鮮好吃的,也願意給街坊鄰里嘗一口,“是個心意,也是個禮數”。雖然有時不免有些程式化,但仍透出濃濃的人情味來。這禮數是人情,也是世故。人情世故,在老北京人這裡原本是俱為一體的。

都說北京人說話委婉,其實這委婉正是北京人的人情世故所使然。因為只有這麼說,才顯得對對方尊重,而且尊重裡還透著關切,透著親熱,這就是人情。同樣,也只有這麼說,聽的人才不覺得突兀,也才聽得進去。即便說的是不同意見,也不會惱怒,說的人也就不會得罪了對方,這就是世故。畢竟,“拳頭不打笑臉”,“禮多人不怪”,多點兒禮數,沒什麼不好,也沒什麼錯。

正宗的北京人,是不能不懂禮數的。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歸禮數管著。所以,即便發生衝突,也不能罵人,只能“損”。比方說,騎車撞了人,在外地,就會罵起來:“瞎眼啦!”北京人就不會這麼說,而會說:“喲,別在這兒練車呀!”都說北京人說話“損”或說話“藝術”,卻不知這藝術是禮數造就的。因為禮數規定了不能罵人,可不罵心裡又憋得慌,於是“罵”便變成了“損”,或者說,變成了罵人的藝術。

的確,禮數這玩意,是多少有些藝術性的。比方說,懂禮數的人,都有“眼色”。所謂“有眼色”,也就是懂得什麼事可做什麼事不可做,什麼話可講什麼話不可講以及什麼事該什麼時候做等。掌握其中的分寸,是一門大學問,也是一門藝術。

北京人的這種生活藝術,是有他們的人生哲學來打底子的。這種活法講究的是心眼兒活泛,心裡面透亮。老北京人相信,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沒有一個人吃得完的飯,也沒有過不去的橋。無論好事壞事,還能一個人包了圓啦?所以,露了臉,用不著揚鈴打鼓;背了時,也不必蔫裡吧唧。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老黃河還興改道兒呢,人世間的事,哪有個準數?風水輪流轉,沒準明兒個轉到哪,瞎折騰什麼呢?消停些吧!就是瞪著兩眼數星星,也比折騰那沒譜的事兒強。

別折騰,也別較真。較真,就是死心眼兒。

天底下,哪有“真事兒”?不過“湯兒事”罷了。所以,不管幹什麼,也就是個“對付勁兒”。北京人有句口頭禪,叫“混”;還有個常用的詞,叫“不賴”。在他們看來,人生在世,也就是個“混”字。比方說,混日子、混事兒、混口飯吃等。所有的人都是混,所有的事也都是混。要說有區別,也就是“一個人混”還是“哥幾個一起混”,混得好還是混得不好。混得好的,能混個一官半職;混得差點,也能混個肚兒圓。但不論好歹,能混下去,就不賴。

顯然,這種世故,是古都的智慧,也是農民的智慧。

農業生產週期長,要能等;京城官場變故多,要能忍;而面對風雲變幻、世事滄桑,要能對付。京都之中,帝輦之下,人們看得最多的是“城頭變幻大王旗”,看得最透的是仕途險惡、天威難測、官運無常。今兒個,新科狀元金榜題名;明兒個,菜市口人頭落地,大觀園底兒朝天。這就不能不讓北京人世故起來。北京人的世故是他們久歷滄桑的結果。這種久歷滄桑使他們“身居颱風眼處而能保有幾分超然”,使他們在靜觀中養成了“多看兩步棋”的世故和通達,也使他們學會了忍耐。

正是這忍耐造就了平和,而平和的背後是信命和認命。老北京人的信條是:“命裡只有八尺,就別攀著一丈。人,還能大過天去嗎?”既然“命裡有的躲不掉,命裡沒的求不來”,那就沒有必要去爭、去搶,也沒有必要因為別人怎麼怎麼了而自己沒能怎麼怎麼,就渾身不自在,一肚子的彆扭。這就是自個兒和自個兒過不去了。

正派北京人的世故里,有著“閱事太多見事太明的悲憤沉痛。看透了,又無可奈何”。於是,無可奈何到了極點,反倒變成了平和。

北京人的這種生活藝術,是有他們的人生哲學來打底子的。這種活法講究的是心眼兒活泛,心裡面透亮。

易中天:世故的北京人

芥子園

易中天:世故的北京人

國畫界丹青聖手的搖籃

《芥子園畫譜》成書於清代,自此便風行了300餘年,毫不誇張地說:它是藝術名家的搖籃,可以快速培養藝術修養。

易中天:世故的北京人

《芥子園畫譜》自出版三百多年以來,不斷拓展出新,歷來被世人所推崇,為世人學畫必修之書。在它的啟蒙和薰陶之下,培養和造就了無數的中國畫名家。

近現代的一些畫壇名家如黃賓虹、齊白石、潘天壽、傅抱石等,都從《芥子園畫譜》邁出了畫家生涯的第一步。稱《芥子園畫譜》為啟蒙之良師,一點也不過分。

易中天:世故的北京人

齊白石把《芥子園畫譜》當做自己的啟蒙老師,他的回憶自述說,借來的書,用松油柴火為燈,一幅一幅的勾影。足足畫了半年,把一部《芥子園畫譜》,除了殘缺的一本以外,都勾影完了,釘成了十六本。

易中天:世故的北京人

齊白石

《芥子園畫譜》施惠畫壇300餘年,育出代代名家,可謂功德無限。何鏞稱此書“足以名世,足以壽世”,然也。

易中天:世故的北京人

然而,300多年前的教材,在瞬息萬變的今天,是不是已經過時了?

這個問題,由著名藝術家、現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徐冰先生來回答再恰當不過了。

易中天:世故的北京人

徐冰2010年完成的《芥子園山水卷》的靈感,

就是來自於這本古老的教科書。

徐冰認為,這本書是中國繪畫的精華與濃縮,最代表中國文化和藝術核心,他說:

易中天:世故的北京人

《芥子園畫譜》就是符號的字典。

它收集了各種各樣的典型範式。人分幾群,獨坐看花式、兩人看雲式、三人對立式、四人坐飲式:一個人是什麼姿勢,兩個人是什麼姿勢,小孩問路是什麼姿勢,都是規定好的。

所以,藝術家只要像背字典一樣記住“偏旁部首”、再去拼接組合描繪世界萬物。

易中天:世故的北京人

中國畫講究紙抄紙,不講究寫生,過去都是靠臨摹,到清代總結出來,這些複製的範本分類、細化,變成一本書。

這就是為什麼《芥子園畫譜》是集中了中國人藝術的核心方法與態度的一本書。                                                                                           ”

在康熙年間,《芥子園畫傳》原版初集就已稀貴如金了,常人難睹其真容。清末時,芥予園舊版已毀廢,直至上世紀七十年代《芥子園畫傳》初集首次在海外被重新發現。

易中天:世故的北京人

山水卷畫論部分《畫學淺說》首頁,

字大行稀,絕對不用擔心看成近視眼。

書中較為系統介紹了中國畫的基本技法及繪畫、品畫的基本技藝。繪畫基本技巧介紹科學合理,淺顯明瞭,使初學者易領會、易臨摹。

畫譜內容豐富,薈萃中國曆代著名畫家模仿作品,為中國畫初學者最寶貴之畫譜寶庫。故此畫譜問世三百多年來,風行於畫壇,至今不衰。

易中天:世故的北京人

對此傳世珍寶,我們竭盡全力,重新編輯出版了這本《芥子園畫譜》線裝彩頁版,希圖將其精髓盡現於您眼前。

易中天:世故的北京人

全書主要分為初集、二集、三集三部分,囊括樹譜、山石譜、人物屋宇譜、梅蘭竹菊譜、花卉草蟲翎毛譜之精華內容。除此之外,並附中國畫的繪畫技法、各名家畫論及經典畫作於其中,以饗讀者。

《芥子園畫譜》深入淺出,循循善誘,令人讀之如醍醐灌頂,頓開茅塞。

易中天:世故的北京人

芥子雖小,可納須彌山。

《芥子園畫譜》的影響力猶如這枚小小的種子,攜帶著能量,飄散在各處,在每一個人心中種下一座須彌山。

《芥子園畫譜》是一套世間少有珍藏的藝術品;同時也是零基礎學者的入門教科書。不管是拿來欣賞,還是作為繪畫入門的書本,大家都應該看看這套書。

《芥子園畫譜》手工仿古線裝彩頁版

易中天:世故的北京人

易中天:世故的北京人

易中天:世故的北京人

易中天:世故的北京人

易中天:世故的北京人

易中天:世故的北京人

易中天:世故的北京人

易中天:世故的北京人

易中天:世故的北京人

易中天:世故的北京人

易中天:世故的北京人

易中天:世故的北京人

TAG: 芥子畫譜世故禮數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