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坂鎮北庶村對面發現的曾氏古墓

張坂鎮北庶村對面發現的曾氏古墓

文物承載著燦爛文明,傳承著歷史文化,維繫著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

近日在(惠曾聯絡群)中,看到門頭宗親曾輝煌先生說:於張坂鎮北庶村對面山頭正處於開發中,發現一無主曾氏祖墓,疑為明清年代,希望能找到墓主後裔聯絡遷移。

故與其他曾氏宗親約定於10月9日早上9時準時在門頭紅綠燈邊相聚一同上山。

張坂鎮北庶村對面發現的曾氏古墓

本人與山兜偵南宗親,門頭輝煌、文夥宗親,獺窟炳川宗親,及邀風水師一人前往。

墓地位於張坂鎮北庶村對面山,土名石碧領,穴坐未醜兼丁癸,四面環山,墓埕寬大,有四支小四方石墓柱,又有四隻石獅子(據輝煌宗親回憶六月尚在,可惜現已不見蹤影,已被盜)。其墓骸骨由門頭村委會委託風水師燒成骨灰重放,以防遷移。此古墓留有墓誌銘一塊,現由獺江炳川宗親暫時帶回獺窟儲存。此墓誌銘:長50。5公分,寬28公分,厚1公分。

皇清 待贈先祖四十有四翁保定曾公塋志銘

張坂鎮北庶村對面發現的曾氏古墓

皇清待 贈先祖四十有四翁保定曾公塋志銘

先祖諱邦彥,字維俊保定其別號也生於崇禎壬午歲(1642)卒於康熙乙丑歲(1685)享年四十有四先是 世祖近齋公自郡中移居惠之獺江數傳而至 曾王父值海氛方熾之日口瘏手拮僅能自樹立 先祖生而岐嶷長有令聞事 曾王父能得其歡心無何 曾王父即世 先祖與 祖母黃太孺人共襄喪事大行克敦而蒼桑之變為家計焦心競不永年當 先祖沒時 先父甫(“甫”字少一點)十歲耳 先祖母矢心孀居依 從祖叔維章公維章公亦卵而育之故 先祖既沒之七年乃克塟於惠之蒼霞鄉土名石壁嶺穴坐未向醜兼丁癸歷今已六十有一載矣 先父在日於壬子歲(應該是1732)曾加修葺焉不謂庚午年(應該是1750)之冬忽為不知誰氏挖骸以去弼等諸孫哀籲(籲)奔控誓不共戴越辛未年(1751)三月春(此字比較模糊,應為春)則彼無賴子又復將原骸置諸其所焉嗚呼痛哉 先祖少歷艱閔既沒而又羅茲異變豈諸孫不能()(此字模糊不清)之耶抑有數存其間耶弼等於是謹擇今年辛未年之又五月初一日辰時延名師 活水氏復奉以塟焉先是 先祖葬後有堪輿家為 () 先父言曰此地甚吉然六十年後當有大災及觀之良不誣也已銘曰

張坂鎮北庶村對面發現的曾氏古墓

壁山之陽卜曰允臧週甲有災遭此強梁維彼不順自有肺腸天寔庇之歸於其鄉危而復坦厄而終康從今以始寢熾寢昌銘以慰之耿耿幽光

齊哀期服孫 良弼 良相 良棟 華文 奎英仝稽首謹志(並)(此字模糊不清)銘

曾孫 志崑 志崗 思嘉 超英 (抜)(此字不詳)英 暢英 (榜)(此字不詳)英 廣英 貞英 稚英 少齋 密英 舉英

玄孫(勝)(此字不詳)英 遺生仝(勒)(此字模糊不清)(石)(此字模糊不清或空字)

張坂鎮北庶村對面發現的曾氏古墓

墓誌銘作為一種宗族史料文獻,備受文史界的青睞,它是宗族資料資訊重要來源之一。出土的墓誌銘中,記載著遷徙資訊(世祖近齋公自郡中移居惠之獺江數傳),當時沿海地區社會歷史背景(值海氛方熾之日),及明清社會封賞制度(待贈)(墓主及其子孫當時應該尚未取得功名封官資格,所以只能等待後代今後真當上官了,才得以請求封蔭,故稱“待贈”),家庭情況(口瘏手拮),葬禮習俗(先祖既沒之七年乃克塟),子孫後裔旺盛資料(一子五孫十三曾孫)。人丁興旺,枝葉茂盛,瓜瓞綿綿。刻銘時間(大概墓主往生六十年後因墓遭盜,由其孫良弼主持重修葺及勒石刻銘)。

總之,墓誌銘是古墓最重要的遺物之一,它所記載的宗族史料,透過具體的內容,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制度、習俗禮儀等現實狀況,為完善姓氏文化研究,及彌補族譜中的不足部分提供了翔實的材料。

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望知情宗親相互轉告,能早日找到墓主後裔認領。聯絡人門頭曾輝煌宗親,聯絡電話13599777258。

整理:曾路江

TAG: 先祖此字宗親墓誌銘墓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