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11:日旁字與時間有關漢字

日rì,最早見於商代 ,遠古時期沒有“太陽”這個詞,太陽就是“日”。

《新華字典》中,關於“日”的解釋主要有7條:一是太陽;二是白天;三是天,一晝夜;四是每天;五是時候,時間;六是指日本;七是在金日磾中,日讀作 mì。日旁漢字在《新華字典》中有112個,若是查詢別的大字典,日旁漢字有270多個,含日的漢字會更多。

《說文解字·日部》:“實也。太陽之精不虧。從囗、一。象形。凡日之屬皆從日。”

【譯文】日,光明盛實。太陽的精華不虧損。由囗、一會意。象形。大凡日的部屬都從日。

《釋名·釋天》:“日,實也。光明盛實也。”《月令》正義引《春秋》元命包雲:日之為言實也。王筠《說文解字句讀》“晶”下:“物之精者必有光,天精為日。”

“日”是古人觀察太陽創作的,“取象”的就是太陽本身。甲骨文字形是扁扁的四方形,這是因為甲骨文是用刀刻的,筆畫很難刻得圓轉,最終演變成現在的字形。

“日”字在古文中出現次數很多。茲舉例如下:

《周易》:“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繫辭》: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又,《說卦》:離為火為日。

《詩經·唐風·葛生》:“夏之日,冬之夜,百歲之後,歸於其居。”

《尚書·洪範》:“五紀:一曰歲,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歷數。”《尚書·舜典》:“月正元日,舜格於文祖。”

《列子·湯問》:“日以俱來,吾與若俱觀之。”

《左傳·文公七年》:“日衛不睦,故取其地。”杜預注:“日,往日。”《左傳·隱公元年》:“眾父卒,公不與小斂,故不書日。”

《禮·曲禮》:外事以剛日,內事以柔日。疏:十日有五奇五偶,甲丙戊庚壬五奇為剛,乙丁己辛癸五偶為柔也。

“日”本義就是太陽,日出日落是古人最重要的記時依據,很多日旁字都是與時間有關的漢字,如時、旦、早、曉、晨等。

1·旦,象形字,甲骨文像太陽剛剛從地平線或海平面上升之形,太陽初升之義。旦者,日全見地上。如:通宵達旦、危在旦夕、枕戈待旦。

謝靈運《石壁精舍還湖中作》: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暉。清暉能娛人,遊子憺(dàn)忘歸。出穀日尚早,入舟陽已微。林壑斂暝色,雲霞收夕霏。芰(jì)荷迭映蔚,蒲稗(bài)相因依。披拂趨南徑,愉悅偃東扉。慮澹(dàn)物自輕,意愜理無違。寄言攝生客,試用此道推。

2·昧,《說文解字》:“昧,爽,旦明也。從日。未聲。一曰闇(àn)也。且明也莫佩切。”且明者,將明未全明也,昧之本義就是天色將明未明之形,又由此引申出“闇昧”、“昏庸”之義。《廣雅》:“昧,冥也。”《左傳》:耳不聽五聲之和為聾,目不別五色之章為昧。

《尚書·牧誓》:“時甲子昧爽。王朝至於商郊牧野。言昧爽起行,朝旦至牧野。”注:昧爽是寅時,03:00-05:00,也是五更天;朝旦是卯時,05:00-07:00。

3·早zǎo,最早見於金文 ,其本義是指太陽出來的時候,引申為早先、很久以前。也用於早上見面時,相互招呼的用語 。

《說文解字》:“晨也。從日在甲上。子浩切。”晨者,早昧爽也。二字互訓,引伸為凡爭先之稱;

甲的最早寫法像“十”,指皮開裂或東西破裂。在此處,甲象人頭,日在其上,則早之意也。

陸游《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此詩中“早歲”指幼時,幼年,年輕時。

4·晨,商代甲骨文字形為 ,像手持農具“辰”耕作。古人晨作而暮息,所以以雙手持農具開始勞作表示“早晨”之義。《說文解字》:“晨,早也,昧爽也”,“昧爽,旦明也”。

晨,戰國金文字形為曟,一般認為是“辰”在”星辰“的意義上分化而來的,《說文解字》:“晨,房星,為民田時者。從晶辰聲。曟或省。”

《詩經·庭燎》:

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鸞聲將將。

夜如何其?夜未艾,庭燎晣晣。君子至止,鸞聲噦噦。

夜如何其?夜鄉晨,庭燎有輝。君子至止,言觀其旂。

5·朝,甲骨文字形,從“日”“月”“茻”會意,日出草木之中而月還未落的樣子,指早晨,一天的開始。朝是多音字,讀作zhāo、cháo。讀cháo時,指朝廷,早晨百官議事的地方,引申為朝代。又有面對著的意思,這是唐以後的晚起義。

《說文》:“朝,旦也。從倝舟聲。”(倝倝gàn,日始出金光燦爛。)朝、旦兩字都表示太陽初升之時,略有差別,“旦”指夜剛盡、日初出時,而“朝”則指日出至早飯這段時間。朝旦是卯時,05:00-07:00。

《漢樂府·長歌行》:“青青園中葵,朝(zhāo)露待日晞。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朝露指清晨的露水。

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cháo)。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6·曙,形聲字,從日署聲,東方明也,意思是曉,天剛亮。曙星指拂曉之星,啟明星。《孔雀東南飛》:雞鳴外慾曙,新婦起嚴妝。

7·晌shǎng:一天內的一段時間、一會兒;也表示正午或正午前後;古同“垧”,是計算地畝的單位。晌者,午也。

8·昳,多音字,讀dié時,形聲字。從日,失聲。本義是日過午偏斜,日昳是未時,13時至15時,此時太陽蹉跌而下,開始偏西,又稱日昃、日映。讀yì時,昳麗指神采煥發,容貌美麗。《戰國策·齊策》:形貌昳麗。

9·晡bū,形聲,從日,甫聲。本義是申時,15時至17時。《淮南子·天文訓》:日至於悲谷,是謂晡時。

10·昏hūn,甲骨文字形,上為人形下為日,太陽降至人手以下,表示黃昏時分 。小篆字形,上為氏下為日,古文字“氏”與“氐”本為一字,意思是落下,合起來表示太陽落到地下去了,日落即是“昏”。

《說文》:“昏,日冥也。從日、氐省。氐者,下也。一曰民聲。”《爾雅·釋詁》:“昏,代也。”代,明也;日入後二刻半為昏,昏來則明往,故云代明。《周禮》:“日入三刻為昏,不盡三刻為明。”《淮南子》:“日至虞淵,是謂黃昏。至於蒙谷,是謂定昏。”

古代“昏”與“婚”是同一字,古代搶婚在黃昏,結婚在晚上。

《詩經·陳風》:東門之楊,其葉牂牂。昏以為期,明星煌煌。東門之楊,其葉肺肺。昏以為期,明星晢晢。

李商隱《登樂遊原》: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11·暮,許慎作《說文》時,尚無“暮”字,古文字“莫”是暮的初字,暮是後起字。“莫”甲骨文字形,“日”周圍是四個“木”,像日落林中;篆書時,上面兩個木變成了草字頭,下面兩個木變成了大。《說文》:“日且冥也。從日在茻中。”後來莫下加日,造出“暮”,表示日落西山、傍晚時分。而莫假借為表示否定的虛詞。

曹操《龜雖壽》: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韓翃(hóng)《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12·杳,會意,杳者,冥也,從木從日,日在木下,本義是昏暗,幽暗,引申為極遠,又引申為尋不到蹤跡。

13·杲,會意,從日從木,日在木上,表示天已經大亮,明亮之義。

14·冥,會意字,小篆字形,從日,從六,冖( mì)聲。《說文》:“冥,幽也,夏六月也。”《淮南子·天文尋》:“冥,夏也。”《廣雅》:“冥,暗也,耕忙也。”

冥本義是幽暗不明,昏暗,引申為頭腦愚昧、不明事理,如“冥頑不靈”;由幽暗義又引申為深邃,也指人死後所去的陰間地府。

15·曦,形聲字,本義是太陽,多指早晨的陽光。曦和,即羲和,唐堯時代執掌天文曆法的官吏。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酈道元《三峽》: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16·旰,形聲字,從日,幹聲,乃是天晚之意。旰食宵衣的意思是天色很晚才吃飯,天不亮就穿衣起來;形容勤於政事;出自《陳文帝哀策文》:“勤民聽政,旰食宵衣。”

17·曉,形聲字,最早見於《說文》小篆。本義為天剛亮,引申為明智、明白、知道、告訴等義。《說文》:“曉,明也。從日,堯聲。”段玉裁注:“俗雲天曉是也。《玉篇》:“曉,曙也,慧也。”《莊子·天地》:“冥冥之中,獨見曉焉。”

18·晝,《說文》:明也,日之出入,與夜為介。會意字,從日,從畫,從日表示太陽,從畫表示一種界限,合起來講就是太陽光照的界限,本義是白天,與夜相對。

19·晚,《說文》:“晚,莫(mù)也,從日免聲。”形聲兼會意字,“免”有“去除、免除”意,這樣“日”就有被除去的意思,合起來“晚”指落日西墜,隱沒在地平線下。 杜牧《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20·時,甲骨文、金文字形,上之下日,與《說文解字》所收古文“旹”相同。古文“旹”是一個會意兼形聲字,從日從之,之亦聲。“之”有行走之義,與“日”結合起來表示是“太陽執行”。“旹”是古人測日以記時的見證。

《說文》:“四時也。從日寺聲。旹,古文時,從 (之)、日。”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四時也,本春秋冬夏之稱,引伸之為凡歲月日刻之用。”

我們中國人理解時間與西方人理解時間的意義不同,西方人認為時間是均勻分佈,而我們認為時間是時節,一節一節的,一年四季二十四節氣,杜甫《春夜喜雨》中,用的是“時節”之義。《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還有宋代趙師秀《有約》: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

TAG: 說文太陽本義字形說文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