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老劉講論語》——學而第一(十二)

學而第一

學而第一篇放在《論語》首章是有重大意義的,這一章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我們在學習的時候一定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十二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禮之用

”的“禮”通“天理”的“理”

,《通書》說:“禮,理也”。“天理”在人類社會的具體彰顯,是體現在禮儀禮節上的,禮的主要作用是公序良俗得以理順,社會和諧健康穩定。

我們常說“教養”這個詞,“有教養”本質上是有智慧的體現,有教養的人會因為自己的教養,而最大限度避免無謂消耗寶貴人生資源的事情發生。

人類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因為彼此個體差異、成長環境、教育程度、閱歷等等的不同,對事情的看法必然會有所不同,事與事之間彼此難免會有矛盾。中和這個矛盾,調整這個不同,就靠禮。法律也是禮的作用,治國理政的本質是建立和諧穩定的秩序,只有如此才能保證社會健康運轉。

要研究中國文化,《禮記》是不能不看的。《禮記》這部書並不是只講禮節禮貌的,禮節禮貌只是禮的表現形式而已。

“禮”主要是透過形而下的行為來承載形而上的“天理”。

“禮之用”的“用”指的是“禮”的彰顯和具體體現

,這個地方要從“體用一源”的角度理解。體用關係的簡單記法即“鍋蓋是體,蓋鍋是用”。

體用不是固定的,而是隨時變易的,比如我現在站在這個位置,南邊有個柱子距離我有10米遠,我現在向南走20米,這個柱子就在我的北邊了。再例如太極圖中,從兩儀的角度說,太極是體,兩儀是用;從四象的角度來說,兩儀是體,四象是用;從八卦的角度來說,四象是體,八卦是用。所以

體用是個相對的關係,不能理解僵化了。

為什麼治世要反覆強調這個“禮”字呢?

這是因為禮能讓人類社會和諧穩定,而和諧穩定秩序的建立是人類社會健康運轉的最基本保障。人類社會一旦失去穩定秩序,就會陷入混亂,叢林法則橫行,人人自危,朝不保夕,今天不知道能不能看到明天的太陽,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巨大的災難。

古人說:“寧為太平犬,莫作亂離人”,秩序意味著光明和安寧,意味著內在的自由和自我控制;秩序是人類最大的需要,是真正幸福所在的最基本保障。

“禮”的外在表現上,是在人群間加以種種分別,分別出次序位置等,就像安裝一臺汽車,每個零件放到應該放的位置上,只有這樣,這臺汽車才能正常使用,發揮它作為汽車的作用和功能;如果不按照裝配圖亂裝一氣,最後得到的只是一堆零件的組合,而不是一輛汽車。

“禮之用,和為貴”

的“和”強調的是社會的和諧穩定和秩序井然

,這個“和”字與《易傳·乾文言》中“利者,義之和也”的“和”是一個意思。從現象來看“義”是個丁是丁卯是卯,分界清晰,凜然不可侵犯的存在,看著好像與“和諧穩定”的“和”沒什麼關係。實際上,正是因為秩序井然,上下左右清晰明瞭,才會有和諧穩定。僭越忤逆這樣的事情顯然是不義的,結果當然是遠離這個“和”字的。

孟子說:“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孟子·梁惠王上》 ),也是這個意思,

每個人守好自己的本分,做父親的守好做父親的本分,做兒子的守好做兒子的本分;做領導的守好做領導的本分,做下屬的守好做下屬的本分。結果自然會和而有別,不會有上下相攘相奪,社會自然就會在“禮”的約束下和諧穩定。

“先王之道斯為美”

中“先王”和易經中的範疇是一致的,只說“君王”不含其他人,稱為“先王”。比如《比卦》稱“先王以建萬國”,《豫卦》稱“先王以作樂崇德”,《復卦》稱“先王以至日閉關”,《渙卦》稱“先王以享於帝立廟”。包含“君王”和“諸侯”的,稱為“後”:比如《泰卦》稱“後以財成天地之道”,《姤卦》稱“後以施命誥四方”。

“先王之道斯為美”中的“道”指“禮之用,和為貴”這六個字。

“斯”是“此”的意思。“為美”即和在禮中,即以和為美,守禮能讓人有愉悅安定的感覺。

從個人角度來說,一般人對禮節禮儀的看法,首先會想當然的認為是一種束縛,又怎麼說守禮能讓人有愉悅的感覺呢?

這是因為

聖人制定禮儀禮節,本身就是法天則地循理而行的,所以對應到人身上,只是個自然而然,是不覺得有約束的。知道這是當然之理,自然就心悅誠服的接受它了。

例如,身上被劃個口子當然很痛,誰都不願意,但如果是得病了需要動手術,雖然也痛,但被開刀的人是心甘情願的,甚至是非常向往的,心裡就不會有牴觸了。再比如,在職場中,領導要有領導的威嚴,如果某一天領導突然對自己非常客氣,自己心裡反而會惴惴不安,完全沒底了。

從治世角度來說,

“吾心安處便是和”。

無論處於社會的哪個位置,只要構成社會的每個個體都能心安,這個社會一定是和諧穩定的,每個個體都可以按照符合自己具體情況的方式好好規劃自己的人生,又怎麼會不心有愉悅呢?所以這個地方說“斯為美”。

“小大由之”

的“由”是“用”的意思;

“有所不行”

的“有所”是“有一些,有一部分”的意思。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即大小事情都要符合“禮”的精神,如果不這樣,有些事情是行不通的。

我們的文化中,理是放在前頭的,俗語說“有理(禮)走遍天下,無理(禮)寸步難行”,說的也是這個意思。

“不以禮節之”

的“節”是“節限(界限)”的意思。比如一根竹子,是上下相通的一體,但每一段有個竹節讓上下之間的分界清晰明瞭。就算是父子、夫婦、兄弟之間,就算關係再親密,也是有所分別的,邊界分寸要清晰,只有彼此能止步於這個臨界點,親密關係才能安穩長久。一旦越界,難免雞飛狗跳一地雞毛。比如夫妻之間,如果不能各安其位各守其分,非要爭個大小多少,是東風壓倒西風,還是西風壓倒東風,這樣的家庭相處模式是沒辦法真正和諧美滿的。

“和”是“禮”之用,不是反過來的。為了“和”而“和”是不行的,“和”這件事情必須把“禮”放在前面,偏離了“禮”談“和”,是本末倒置。

天下的事情,秩序井然的時候,不和諧穩定是很少見的,但是不遵從“禮”精神的一團和氣卻是很多的,這種和氣不是真的和樂,反而會滋生出更大的混亂和動盪。

比如兩人相處時,對方不斷地侵略自己的邊界,自己為了維持彼此之間表面上的和諧,避免發生直接衝突,自己就選擇忍讓為先委屈自己,在對方不斷的得寸進尺鯨吞蠶食下,終於有一天自己忍不了了,徹底爆發的結果就是兩人徹底翻臉。

但如果對方剛開始侵犯自己邊界的時候,自己就能以堅決的態度釐清彼此之間的邊界,對方試探幾次之後,發現自己的確非常堅決,也就死心了,之後就會基於雙方邊界建立一種和諧平衡的人際關係,雙方的關係反而會是健康長久的。

TAG: 和諧先王禮節穩定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