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幣收藏:外國古代錢幣簡說

中國早期製造錢幣採用的是範鑄法,後來經過技術上的改進與發展,唐朝前後開始普遍採用了翻砂鑄造法,直到清末從西方引進機器,改用機器壓製錢幣。

西亞的希臘使用金屬錢幣並不比中國晚,其錢幣的製作工藝與中國迥然不同,主要以手工打製為主。打製錢幣前,先由雕刻師用青銅或鐵按設計的錢幣圖案方向雕刻模具。放在鐵砧上的模具稱為表面模,另一面稱為背面模,背面模是帶有手柄的,打製時它直接被鐵錘捶打。將金銀銅等材料先製成片狀錢胚,並加熱,放在表面模上,然後將背面模放在上面,透過捶打,將圖案壓制在錢胚上形成錢幣。

公元前323年,古希臘的亞歷山大大帝去世時,其帝國已經有20餘座造幣廠,生產不同型別的金銀銅幣。

印度錢幣最早出現於公元前700年左右,採用熔鑄法制造,錢幣上有方形或圓形的孔,特別類似中國古代錢幣。但由於公元前326年亞歷山大大帝對亞洲的東征,印度和其它中亞地區被希臘化,錢幣制造工藝也轉為手工打製。受這一影響,希臘後的羅馬、阿拉伯、波斯、大夏、貴霜、丘就卻等國和中國西北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政權也採用了這種製作工藝。

越南、朝鮮和日本出現自制錢幣都比較晚,早期都是流入中國錢幣,後才自行製造。其錢幣制作工藝與中國一脈相承,基本為翻砂鑄造法。

日本最早的錢幣鑄造於公元708年(唐。景龍二年),錢文“和同開珍”,為仿效唐“開元通寶”錢。

朝鮮古代自制錢幣的出現較有爭議,936年高麗統一朝鮮前,朝鮮一直處於割據、分裂狀態,並且與當時的中國經濟關係極為密切,有關高句麗、新羅、百濟等的史籍中均有提到使用錢幣,但均缺乏考古實物的支援,同期的考古發掘出土的都是流傳過去的中國錢幣或疑似錢幣的金屬製品等。直到1097年,才正式仿照中國錢幣鑄造“海東通寶、海東元寶、海東重寶、東國通寶、三韓通寶”等錢幣。

自秦漢到10世紀中葉,越南(史稱安南)一直屬於中國版圖,所以流通的都是中國的制錢。968年,越南丁部統一越南,建國“大瞿越”,建立了越南第一個統一的王朝——丁朝,開始仿照中國錢幣制造“太平興寶”錢。

泰國在中國處於元朝的時候,仍然使用海貝作為流通貨幣,但那時元朝的紙幣已經傳入泰國,並參與了流通。其後泰國主要以白銀為貨幣,這種白銀貨幣外形類似火槍子彈,因此西方稱為“子彈銀”,實際上是由海貝演化來的。吞武裡王朝後的曼谷王朝在19世紀中葉,製作過面文中文的“鄭明通寶”,是圓形無孔的手工打製幣。

早在漢代,中國錢幣就流入印度尼西亞,唐代稍少,到宋代則大量流入,直到近代,印尼一直流通中國錢幣。16世紀20年代,特侖幹諾蘇丹建立了東爪哇淡目國,開始自己鑄錢,最早是翻鑄宋錢“鹹平元寶”。還制鉛錢、錫錢等,一般都是仿照北宋的錢文。

菲律賓和印尼一樣,長期受中國影響,有大量中國錢幣流入,但16世紀,西班牙人佔領菲律賓,將其變為自己的殖民地,西班牙人同中國貿易大量使用其美洲殖民地出產的美洲銀幣,使大量銀幣流入菲律賓和中國。

緬甸在扶南國時期鑄造有錫錢和銀幣,但緬甸歷史上長期使用的貨幣還是海貝,由於其與中國雲南的臨近,這種海貝貨幣文化也影響了雲南地區很長時間,元代時貝幣在雲南極為盛行,直到明代仍在流通,一般認為,雲南的海貝是從緬甸輸入的。

本為藝術論事團隊、通俗作家名者說編輯。

實時輸送古玩知識,歡迎訂閱此賬號!

微信公眾號:名者說收藏,我們 愛 護 原 創,轉載需註明出處,謝謝。

TAG: 錢幣中國海貝通寶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