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宋代山水詩與山水畫的三種意境風格

詩畫相融是一個古老的命題。一般情況下,詩畫相融指在中國畫畫面空白的地方題詩,詩歌在內容上詠歎畫的意境,在形式上構成畫面的一部分,從內容到形式,詩歌和繪畫融為一體。此意義上的詩畫相融,徐復觀認為經歷了三個階段。

淺談宋代山水詩與山水畫的三種意境風格

第一步是題畫詩的出現,如唐代 《杜工部段集》有多首題畫詩; 第二步是把詩歌作為繪畫的題材,如宋代鄧椿 《畫繼·卷一》記載的宋代畫院以寇準 “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命意取士的典故; 第三步是以作詩的方法來作畫。如 《宣和畫譜·卷七》謂李公麟畫 《陽關圖》,“以離別慘恨,為人之常情; 而設釣者於水濱,忘形快座,哀樂不關其意”,用畫來說明詩歌之 “遠”的意境。第三階段中,詩畫相融已涉及意境問題了。意境理論在內涵上有三個特徵: 情景交融分、虛實相生、境生象外。《陽關圖》中釣者的神情意味著其思緒已超越有限畫面向更廣遠的時空延伸。

淺談宋代山水詩與山水畫的三種意境風格

畫面構圖的簡約以及垂釣題材的選取,已暗合了離恨之情。詩畫相融在發展過程中,內涵不斷豐富,外延不斷擴大,在山水詩和山水畫領域,也出現了二者相互交融的狀況。中國古代山水詩經過魏晉時代的高峰發展,到宋代已趨成熟; 而山水畫歷經唐代的發展到宋代迎來了第二個藝術高峰。山水詩和山水畫在宋代,呈現了多方面交融的特徵,尤其在藝術意境方面,體現了共同的藝術風格下文從奇偉雄豪、清空靈動、寒荒幽寂三種意境來分析宋代山水詩與山水畫的一致性。

淺談宋代山水詩與山水畫的三種意境風格

一、奇偉雄豪之境

宋代山水畫和山水詩在表現此境時,往往選取自然界之奇崛險峰、層崖疊嶂、沖天激浪、驚雷暴雨……作為表現物件。此類意象能夠給人帶來感官上的衝擊力和震撼感,令人在撲面而來的驚人氣勢中感受大自然的威力。自然界之巍巍奇峰往往被認為是剛毅不屈的人格之美的象徵,雷霆暴雨、狂風巨浪往往成為了藝術家們內心情感的真實寫照。他們借自然之偉力或抒發報效祖國之豪情壯志,或寄寓胸中之不平,感嘆國運之衰頹。自然之山川風雲便由此而具有了人文美的宋代山水詩中,有大量的詩作和奇偉雄豪之境有關。

淺談宋代山水詩與山水畫的三種意境風格

這些詩作往往以古體和律詩作為其藝術載體,且常展開豐富的想象,妙用比喻,既描寫自然山川之美,又表達豐富的個體情懷,做到了自然景觀和人文情懷的交織相融,自然山川之奇偉雄豪在山水詩人筆下,用語言的傳達方式,帶來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同樣,此境在宋代山水畫中,也有豐富的體現,其主要體現於北方山水之中。北方山體的表現多用堅硬的 “釘頭”、“雨點”等手法皴之,形成虎劈皴和折帶皴。這兩種皴法很適宜表現石質堅凝、奇崛險峻的北方山石。以此相應的自然景觀還有長松巨木、流泉飛瀑,它們與雄渾峭拔的北方山石一起,構成了奇偉雄豪的意境之美。最能表現此美境的山水畫家首推北宋三家。

淺談宋代山水詩與山水畫的三種意境風格

在范寬的 《溪山行旅圖》中,自然造物之偉大,則以一種不可抵擋的氣勢,撲面而來,讓人在驚歎聲中感受北方山石攝人心魄的美感。此圖之奇,正在於畫面主體簡潔單純,如臨其境式的震撼構圖; 其偉在於畫面主峰之巨大給人帶來的偉岸感; 其雄在於山峰的堅固沉毅所令人感受到的力量美; 其豪在於整座山峰巋然屹立,撲面而來的氣勢帶給人的開闊襟懷。難怪此畫被譽為“山水中的山水,頂峰上的頂峰”。此奇偉雄豪之境的體現,除了山體帶給人的具有衝擊力整體印象外,還在於畫面中山腰的留白帶給人豐富的空間感和縱深感。山體右側凌淵而下的飛瀑既增添了山峰的氣勢,又加強了畫面的動感,同時,引領我們的視野不斷下移,最後鎖定在山路中行旅的馬匹和人物之上。在視線的遊走中,就可感受到畫面中豐富的境層移動,且在山體與人物的對照中,更能體會自然山川之奇、之偉、之雄、之豪。

淺談宋代山水詩與山水畫的三種意境風格

二、清空靈動之境

宋代山水畫和山水詩所呈現的意境美多姿多彩,除了能夠感受其中攝人心魄的雄奇之美,體會自然山水之豪情外,還能在寧靜祥和的心緒中體會它的清靈之美。宋代山水詩和山水畫所呈現的清空靈動之景具有著不同於奇偉雄豪之境的另一種藝術魅力。其中之 “清”,根植於民族文化的土壤,傳承著一種生命的境界,它既是天地自然之美質的呈現又是中國文人文化心境、高潔人格的體現,同時又是藝術家們藝術心靈的體現。他們遊身於自然山川,靜觀體悟,絕知棄欲,乃得 “虛靜”,塑造了一顆藝術化的心靈,這顆心靈純清透亮,於是,才有了清靈的藝術之境。相應的,宋代山水畫中也有大量的作品能夠體現清空靈動的意境之美。具體而言,能夠體現清空靈動之境的畫家畫作如: 許道寧 《漁父圖》,郭熙 《早春圖》、 《窠石平遠圖》、 《樹色平遠圖》、《窠石平遠圖》,王詵 《漁村小雪圖》《踏歌圖》、《曉雪山行圖》、《松下閒吟圖》、《月下觀梅圖》,馬麟 《靜聽松風圖》、 《坐看雲起圖》,夏圭 《溪山清遠圖》、《臨流撫琴圖》……。

淺談宋代山水詩與山水畫的三種意境風格

這些畫家畫作又可以分為兩種風格: 一種是源自北方畫派,又有所變化,構圖仍是全景式的北宋山水。另一種是以邊角之景取勝的南宋院體山水。前一種風格的體現者如許道寧、郭熙、王詵。他們都是李成畫風的播揚者。李成畫風有三個特點:平遠的構圖、精微的用筆、淡潤的墨色。其最有代表性的形象是極為寫實的樹木與靈動秀逸的山石皴筆。許、郭、王三人,都不同程度地繼承了李成畫風的這些特點,並保留了李成畫風中的優美精神。優美較之雄壯粗獷、奇絕險峻的荊、關、範三家山水而言,要溫暖和、優雅的多。對於宋代這樣一個崇尚典雅文化、追求詩歌意境的時代而言,靈動、秀逸與精美更能為人們所接受。許道寧學李成而又自創新格。宋代山水畫對清空靈動之境的另一種體現是以邊角之景取勝的南宋院體山水。這型別的山水畫作,較之北宋山水而言,要更富於詩意。

淺談宋代山水詩與山水畫的三種意境風格

畫作多取圓幅形構圖。畫中景物單一,大片留白,景物往往只佔畫作的一個角落。常取之材如觀梅、聽松、看雲、撫琴……。這種表現題材本來就非常詩意化,是文人情趣的一種體現。而這種表現題材的精神核心是靜觀和頓悟,即莊子式的 “心齋”、 “坐忘”和禪家 “我心即佛”、 “日用是道”。這兩種精神核心豐富了畫面的精神內蘊,再配以令人遐思無限的畫面留白,整幅畫面詩意濃濃,空靈之妙盡顯眼前,畫中文人雅氣則清氣可掬。比如馬遠 《曉行山行圖》,截斷式構圖,前無邊際,後無退路,旅者、馬匹,寂寂前行,山之空、林之靜,溢於畫面。《月下觀梅圖》梅之高放清奇,月之朦朧清雅,靜觀之恬靜怡然,交織掩映,相得益彰。馬麟 《靜聽松風圖》,亦有邊角取景之因子,圖中雅士開襟露懷,靜聆松風之妙趣。鬱郁古松,幽幽山谷,清空之妙,躍然而出。

淺談宋代山水詩與山水畫的三種意境風格

三、寒荒幽寂之境

如果說奇偉雄豪之境以自然之奇絕山石,雷霆暴雨,狂風巨浪的壯美意象,抒發了宋代藝術家之豪情壯志或一腔悲慨; 清空靈動之境寄寓了宋代藝術家之內斂含蓄,靜觀體悟的藝術心境;那麼,寒荒幽寂之境則是藝術家們心靈的另一種寫照。不同於激情澎湃的家國之思,也有別於恬靜悠然的山林之想,寒荒幽寂之境營造了許多神秘詭異,蕭瑟悽清的荒冷意象: 怪石、老樹、野溪、幽谷、荒冢、殘碑、斷垣……,處處瀰漫著令人驚心動魄、毛骨悚然的悽清、怪異之美。這些意象背後,隱藏著一種倔傲不馴的人格力量,但卻洋溢著一股積極向上的激情。寒荒幽寂之美,由來已久,宋代山水詩和山水畫中,此美境只是一種繼承和開拓。宋代山水詩中有大量的詩作呈現出寒荒幽寂之境。而最能體現此美境的詩歌群體、流派要數宋初九僧,永嘉四靈,江湖詩人和南宋滅亡之際的愛國詩人。九僧因詩風相近,被稱為 “九僧體”。詩多寫山林情趣,以清麗之辭發清苦之思,景幽境僻,精緻小巧。

淺談宋代山水詩與山水畫的三種意境風格

同樣,宋代山水畫中,也有大量的作品能夠體現此種意境之美。如: 范寬 《雪景寒林圖》,李成 《寒林平野圖》、《讀碑窠石圖》,董源 《寒林重汀圖》,李唐 《萬壑松風圖》……。這些畫作中,無論是遠景中的平沙無垠,霜高月曉,還是近景中的老樹醜枝、鐵樹霜皮,都帶著一種荒冷的格調。范寬 《雪景寒林圖》之巍巍群山,其氣勢絕不遜於 《關山行旅圖》中之令人震撼,突兀聳立的山體主峰。但其特色在於逼真描繪出山間瀰漫的寒意。山體覆蓋著皚皚白雪,雪之白顯襯出畫面空間之沉寂。白雪間的墨筆枯枝營造出一種肅殺、蕭條的氣氛。山峰近實遠虛,峰與峰之間,大片留白,給人一種雲霧瀰漫的感覺。畫面中近山上的一座涼亭,廖無人跡,映襯於巍巍群蜂,皚皚白雪中,更顯其中之寂寥。天地自然之寒荒,帶著不可抗拒的威力,逼人而來,令人不寒而慄,但卻為之絕倒。

淺談宋代山水詩與山水畫的三種意境風格

李成筆下之林泉山石,卻給人另一種感覺的寒荒之美。其 《讀碑窠石圖》縈繞著一股淡潤的神秘氣氛。蟹爪般的枯枝,延展於荒漠的孤野中,樹枝優美的弧線造型給人帶來審美視覺的愉悅感,但卻有一種不可名狀的詭異美,瀰漫著死神般的威力。而枯枝掩映下的一塊苔跡斑駁的石碑,更增添了這死亡的肅殺感。但是,它帶給人的,卻並不是單純的恐懼感,還有廣漠孤野中碑石的厚重感。董源筆下之江南山水則又不同於范寬、李成之氣質、格調。它風平浪靜,煙樹迷離,沒有給人壓迫的高山大川,也沒有剛硬的筆觸。只有平崗緩坡和輕柔、淡宕的水墨描寫。《寒林重汀圖》給人一種蕭疏的悽美感。遠處墨筆排線,水色接天色; 近處,小丘寒樹、林間屋舍、葦草堤岸……,瀰漫著淡淡的心靈境界。

淺談宋代山水詩與山水畫的三種意境風格

而枯枝掩映下的一塊苔跡斑駁的石碑,更增添了這死亡的肅殺感。但是,它帶給人的,卻並不是單純的恐懼感,還有廣漠孤野中碑石的厚重感。董源筆下之江南山水則又不同於范寬、李成之氣質、格調。它風平浪靜,煙樹迷離,沒有給人壓迫的高山大川,也沒有剛硬的筆觸。只有平崗緩坡和輕柔、淡宕的水墨描寫。《寒林重汀圖》給人一種蕭疏的悽美感。遠處墨筆排線,水色接天色; 近處,小丘寒樹、林間屋舍、葦草堤岸……,瀰漫著淡淡的心靈境界,林色,水色,期期艾艾,溫柔中透著絲絲寒意,荒冷中一片寂然。但是,這種寒荒幽寂之感卻不會給人帶來恐懼感,反倒增添了幾分惆悵,給人一種慼慼然的愛憐感。

淺談宋代山水詩與山水畫的三種意境風格

李唐筆下的寒荒,卻又呈現出另一種風格。《萬壑松風圖》風格師法范寬,氣勢不遜 《溪山行旅圖》,但卻不同於範畫山石的渾圓感,而純以小虎劈皴為之,顯得方折刻露,突出其石質感。畫中,山高、松舞、泉奔雲湧,令人驚心動魄。這型別的寒荒幽寂之境,給人一種壓迫感,讓人傾倒於自然之無窮威力中。宋代山水詩與山水畫在意境上的相似格調主要就體現在上述三種美境之中。宋代山水詩中有一些意境格調並不是宋代山水畫所能夠體現的,宋代山水畫中也有一些意境美是宋代山水詩所不能窮盡的。比如山水詩透過色彩的豐富變化所創造的明麗鮮豔之境,就是宋代山水畫所沒有的;山水畫透過藝術造型直接帶給人們視覺上的衝擊,這也是山水詩無以企及的。然而,透過上述三種美境的分析,我們可窺見宋代山水詩與山水畫詩畫交融的意境之美。

淺談宋代山水詩與山水畫的三種意境風格

TAG: 之境山水畫宋代山水詩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