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的習俗

重陽節的習俗

無論走多遠,家鄉總是我們最溫暖的牽掛

Hometown Sheqi

給在外打拼的家鄉遊子一個寄放心靈歸宿的地方

鄉土文學

重陽節的習俗

作者| 王瑜廷 王榕

農曆九月初九是我國農曆一個有地點出處的傳統民族節日。《易經》將九定為最大的陽數,九月初九,月是九為陽,日又是九為陽,兩九相重為“重九”,兩陽相重為“重陽”,故而稱為重陽節。因九月菊花綻放,又稱“菊花節”。重陽時節,人們要插茱萸驅寒祛邪,有人稱“茱萸節”;民間有接已出嫁女兒回孃家的習俗,也稱“女兒節”;重陽這天人們有登高的習俗,還稱為“登高節”;“九”與“久”諧音,長久長壽,現在又稱“老人節”。別稱雖多,主題一個,祈望健康祥和,寄託了廣大民眾美好的願望,受到社會普遍的重視。

重陽節的習俗

重陽節應起源於西漢初期以前,先民的生產、生活和宗教活動及其文化現象,是發展演變這一天為節日的基本因素。而把這一天定型為民間傳統節日,時間當是東漢之後。這裡有一個故事。

相傳東漢時汝南有個叫桓景的人,其父早死於瘟疫,家有老母妻子。他信奉道教,常到伏羲祠聽費長房道長講經佈道。有一天,桓景夢見一位白鬚飄胸的仙翁。仙翁告訴他:“你與道家有緣,應投師學藝,可成濟世大器。”從此,桓景拜費長房為師,在方圓遊學佈道。

忽一日,費長房告訴桓景:“吾觀你眉目黑青,家有血光之災,此事應在九月九日。你現在馬上回家,只有讓全家每人都在胳膊上系一個絳紫色的袋子,袋子裡裝上茱萸,然後全家一同登上高處,喝菊花酒,才能躲開這一場大的災難。”桓景照著做了,全家人平安無事。晚上回家的時候,發現家中的雞、狗、牛、羊全都死了。費長房說是費長房說:“這還是一次大瘟疫。這些動物代你全家受禍了。”

此事很快傳開,此後每年逢九月九日,人們紛紛插茱萸,飲菊花酒登高,以避時疫。

這個傳說明顯有迷信的色彩,是不可信的,但反映了人們希望健康長壽的心情。重陽天高氣爽,人們登高遠眺秋色美景,心曠神怡,自然有益身心,而登高本身還是一種較好的鍛鍊活動。菊花酒可以明目、降血壓,茱萸可驅蚊殺蟲,所以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均為健身之法。清代以前,上至皇宮,下至民間,尤其文人雅士,登高、賞菊成為時尚。也影響到民間,成為不變的風俗。其主要的習俗有:

重陽節的習俗

1。登高

登高最初的意義或是躲避災禍,後來也有強健身體、觀賞美景等目的,登高望遠,會使人想起遠方的親人,這樣又有思親的含義。唐朝大詩人王維有一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七絕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反映的就是重陽登高、插茱萸和思念親人的情況。

從農時節氣來說,在霜降前後,晝暖夜涼,風清氣爽,楓葉紅時,依然是戶外活動的好時機。秋風蕭瑟,落葉紛紛,長空雁叫,其聲悲慼,此時登高,感悟人生,真會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道教登高有接近天的意思,渴望得道成為永生的神仙。

登高與野炊結合起來,則是重陽節發展過程的一種時尚。重陽出遊,親近自然,觀賞自然,感激自然,迴歸自然,帶上食品飲料,家人團聚,親戚相伴,友人相邀,鄰居相應,遠離喧囂,拋去煩惱,徜徉山水之間,品嚐美味佳餚,當是其樂融融的。

重陽節的習俗

2。賞菊

九月稱“菊月”,正是菊黃蟹肥時。百花凋零,唯菊花凌霜開放,一團團、一簇簇,千姿百態的花朵,清新高雅的神韻,使秋日多了生氣,多了豔麗的色彩,令人賞心悅目。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菊花以黃色為主,秋季屬金,金為黃色,黃色菊花不僅合於九月時令,更是重陽佳節觀賞菊花的主色。菊花又以其素雅堅貞、凌霜傲骨為文人士大夫所欣賞。古代未婚女子稱為“黃花閨女”,言其金貴和高雅,女孩在重陽節,不但賞菊,還要戴菊,“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杜牧詩)。文人墨客還有重陽畫菊、贈菊、詠菊的習俗。

重陽節的習俗

3。飲菊花酒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由屈原的《離騷》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早在戰國時就有餐飲菊花的風俗。菊花是我國常用中藥,具有疏風、清熱、明目、解毒之功效。菊花在秋日冷霜中開放,氣味芬芳。人們認為它是延年益壽的佳品,古人稱菊花為“延壽客”。在菊花含苞待放的時候,人們便將其花蕾莖葉一起採摘下來,和黍米一起釀製成酒,等到第二年九月初九重陽節的時候開壇飲用。飲菊花酒可以活血行氣、延遲衰老、延年益壽,還可以避災免難,長期飲用,對身體有極大好處。民間更多的是飲菊花茶,菊花味苦平,“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

重陽節的習俗

4。插茱萸

插茱萸的習俗起源很早。茱萸,又名越椒、艾子,別名“避邪翁”。是一種藥用植物,有益於內臟。晉朝的時候,人們就已認識到它的藥用價值,並開始種植。重陽時節,人們折下茱萸插在室內各處和頭上,據說這樣可以抵禦寒冷,躲避災難。隋唐時茱萸的作用被誇大,成為驅邪的神物。飲茱萸酒、佩茱萸囊、戴茱萸花、室內插茱萸辟邪蔚成風氣。宋朝以後,插茱萸的風俗逐漸淡薄。茱萸已不再被視為神物,僅僅是作為藥材使用了。隨著重陽民俗重心從辟邪消災轉到延年益壽,插茱萸這一風俗漸漸式微。

重陽節的習俗

5。吃重陽糕

重陽糕是重陽節的應時食物,就如同元宵節吃元宵,中秋節吃月餅一樣。重陽糕是以米粉面粉為原料,加上棗、栗子、石榴籽或其它乾果蒸製成的。講究的重陽糕要做九層,象徵寶山,上面做兩隻小羊,兆九九重陽。在糕上插一些小紙旗,代替茱萸,置蠟燭燈,用點燈、吃糕,諧意“登高”。最初,吃重陽糕有辟邪和祭祀的寓意,之後,重陽糕演變為一種對美好生活的祝福。糕點上裝飾紅棗、栗子,有傳統的早生貴子意義,是祈子的象徵物。明清的時候,在九月初九這日清晨,長輩們將重陽糕切成薄片,放在未成年子女的額頭上,口中還祝福道:“願我的孩子事事皆高。”這是取“糕”與“高”同音,表達了人們對兒女的殷切祝福。人們認為在重陽節這天,登高吃糕,也就象徵著未來的日子步步皆高。

還有一些如吃柿子、吃素食、吃重陽面等等,不同民族和地區過節習俗均有所不同。

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而形成的漢族傳統節日,是與除夕、清明、十來一這三節並稱的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又有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

慶祝重陽節一般包括上述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由於九月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長壽之意,所以人們常在此日推行敬老活動。

重陽節的習俗

1989年,我國確定每年農曆九月初九為“中國老人節”。節前,政府部門組織為老人全面檢查身體,以示關心和愛護,也有組織菊展、登山、旅遊等活動,以愉悅老年人身心。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建立和完善社會化養老保障體系,讓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在全社會形成尊老、愛老、養老的淳厚民風,這應當是今後一個時期重陽節的一項主要內容。

作者簡介

王瑜廷,男,社旗縣朱集王新莊村人,大學文化。工作單位:朱集鄉中、泌陽縣教育局、泌陽縣史志辦、泌陽縣文廣旅局。為鄂豫邊革命紀念館的首任館長;《紅色鄂豫邊》雜誌主編,是駐馬店市創辦縣級老區宣傳刊物第一人。先後編寫了《泌陽民俗》、《紅色焦竹園》、《紅土地》、《白雲山》、《銅山風景名勝》、《老區村史》、《泌陽民間故事擷萃》等書;還主編《宛東毗河王氏族譜》,參與編修《泌陽縣誌》,積極進行紅色文化宣傳。

重陽節的習俗

王榕:王瑜廷女兒,鄭大畢業,駐馬店菸草系統工作,熱愛史資料輯錄

和傳統文化學習。

重陽節的習俗

鄉土文學《鄉土賒旗》(Hometown Sheqi)釋出

總編 | 趙華勝

總顧問 | 王學章 王書義 梁銅勳 劉永科

特約作者 | 曉輝 麗萍 尚鈔 春雨 松克 春蘭

特約美編 | 穆青冬

(所有排名不分先後)

圖片版權均歸原創作者所有

◆ ◆ ◆

原創授權

TAG: 茱萸菊花重陽登高重陽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