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首古詩詞: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古詩詞是古人給我們留下來的一種珍貴的文學表達方式,在這個充滿現代化的世界,偶爾瞭解一下古詩詞,來探索古人的想法和文化。

菊花盛開在秋天,從不與百花為伍,獨立在稀疏的籬笆旁,情操意趣並未衰窮。寧可在枝頭凋謝枯萎而死,也不曾吹落於凜冽北風之中!

每日一首古詩詞: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說起菊花,是不是就會想起菊花所有的品格。甚至“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這樣的絕美詩句。

寒菊 / 畫菊

宋代:鄭思肖

花開不併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每日一首古詩詞: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這首詠物詩,以寒菊象徵忠於故國決不向新朝俯首的凜然氣節。詩中句句扣緊寒菊的自然物性來寫,妙在這些自然物性又處處關合、暗示出詩人的情懷。“抱香”,喻指自己高潔的民族情操,“北風”,雙關語,暗示北方來的蒙古統治者。全詩寫得壯烈激昂,擲地有聲。

“花開不併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這句主要意思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時節盛開,獨有菊花挺立在凌厲的風霜之中,不與百花爭妍鬥豔。鄭接著,詩人又寫百花已經凋零,只有菊花立於疏籬旁,意趣無窮。這裡的“趣”,既指菊花的傲風拒霜、獨放光華的自然之趣,也是畫家融入菊花形象中的高潔堅貞、真淳自得的主觀之趣。

每日一首古詩詞: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這兩句詩意深轉一層。菊花盛開後,在枝頭逐漸枯萎,花瓣並不凋謝落地,故云“枝頭抱香死”。北風在南宋文學家的筆下象喻來自北方的貴族統治集團的侵擾。“枝頭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為痛切悲壯,且語氣磅礴誓無反顧。“何曾吹落北風中”和“不隨黃葉舞秋風”相較,前者質詢,語氣堅定;後者陳述,一個“舞”字帶來了些許佻達的情調,與主題略顯遊離。

更重要的是,前者點出“北風”,分明指向起於北方的蒙古汗國,反抗之情,躍然紙上。詩句用隱喻手法,是說寧可為堅持氣節而死去,不願屈服於蒙元統治集團,表現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凜然正氣,真誠地剖白了詩人自己的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氣節。

每日一首古詩詞: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這首詩的重點是託物言志,不在於發揮畫理,因此具有詠物詩的特徵。全詩寫菊花之形貌,得菊花之神理,又能超乎其上,在充分表現菊花自然屬性的同時,攄寫了鄭思肖的愛國情操,既表現出菊花的自然美,菊畫的繪畫美,又表現了畫家兼詩人的人格美,使菊花形象的自然性與社會性得到和諧的統一,這首題畫詩也便有了崇高的審美體驗和深睿的哲理含蘊,使讀者從中獲得美感愉悅和生活啟迪。

鄭思肖的這首畫菊詩,與一般讚頌菊花不俗不豔不媚不屈的詩歌不同,託物言志,深深隱含了詩人的人生遭際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內涵的菊花詩。

鄭思肖是南宋末年的愛國詩人,南宋滅亡以後,作者便一直隱居在蘇州一個和尚廟裡,終身不仕,連坐著、躺著都朝著南方,表示不忘宋朝,這首詩是作者在南宋滅亡以後所寫。

每日一首古詩詞: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鄭思肖(1241~1318)宋末詩人、畫家,連江(今屬福建)人。原名不詳,宋亡後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國姓趙的組成部分。字憶翁,表示不忘故國;號所南,日常坐臥,要向南背北。亦自稱菊山後人、景定詩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曾以太學上舍生應博學鴻詞試。元軍南侵時,曾向朝廷獻抵禦之策,未被採納。後客居吳下,寄食報國寺。鄭思肖擅長作墨蘭,花葉蕭疏而不畫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奪。

你還知道哪些好聽的古詩詞呢,趕快來告訴我吧!

TAG: 菊花鄭思肖北風抱香枝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