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中原丨在大相國寺感觸歷史與文化

行走中原丨在大相國寺感觸歷史與文化

行走中原丨在大相國寺感觸歷史與文化

行走中原丨在大相國寺感觸歷史與文化

行走中原丨在大相國寺感觸歷史與文化

行走中原丨在大相國寺感觸歷史與文化

□任崇嶽

大相國寺,位於開封市的中心,是中國十大漢傳佛教名寺之一。

這裡原為戰國時魏公子信陵君舊宅,北齊文宣帝高洋於天保六年(555年)建立寺院,命名為建國寺,後毀於兵燹。唐朝初年,僧人慧雲重建建國寺,適逢睿宗李旦即位,他當過相王,遂賜名為相國寺。宋代,相國寺多次擴建,佔地500餘畝,僧眾數千人,為全國佛教中心。

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黃河氾濫,相國寺被淹,寺內建築蕩然無存。相國寺現存建築大多是清代重建。民國初年,相國寺曾翻修八角殿,改建法堂。1927年,馮玉祥一度改相國寺為中山市場。新中國成立後,又多次修葺。如今,相國寺已成為開封著名的文化地標。

現在的大相國寺,依然殿宇巍峨,草木葳蕤,香菸嫋嫋,鐘磬悠悠。其壯麗正如元代詩人陳孚在《登相國寺資聖閣》中所言:“大相國寺天下雄,天梯縹緲凌虛空。三千歌吹燈火上,五百纓縵煙火中。”

若從空中俯瞰,你會發現大相國寺迥異於別的名寺。它坐落在繁華喧囂的市中心,山門朝向熱鬧的大街,背後是著名的鼓樓夜市,左右兩側是密集的居民區和商鋪。“修行何須山水間”,是大相國寺代代相傳的法語。一代又一代僧人在鬧市中,歷練成高僧大德。

大相國寺內現存主要建築多為清代重修,規模遠遜唐宋,但格局基本未變,仍然“金碧輝映,雲霞失容”。現存主要建築坐落在一條中軸線上,自前向後依次是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八角琉璃殿、藏經樓、大師堂等。

從喧囂鬧市一腳踏入大相國寺殿式山門,馬上進入一個氣象清幽的佛的世界。

相傳,大相國寺主殿大雄寶殿始建於北齊,明末沒於河中,清朝順治年間,由一位姓賈的河南巡撫重建,氣勢磅礴,有“中原第一殿”美譽。

大雄寶殿內,正中供奉著釋迦牟尼佛。殿內房柱上,懸掛著一副頂天立地的楹聯:汴梁自古繁華,溯信陵卜宅,天保建寺,唐宋迄今,香火因緣歷劫盛。佛法西來微妙,算白馬馱經,達摩面壁,東南遙望,金輪輝映萬家春。

這副楹聯,高度概括了大相國寺的建寺史。“信陵卜宅、天保建寺”是大相國寺寺史的關鍵點。信陵君是魏國的公子無忌,他招賢納士,名冠諸侯。歷史上,信陵君“竊符救趙”充分顯示了他以國家利益為重的節操。信陵君死後,他的故宅被改成三義廟,以紀念信陵君和他招納的賢士侯嬴和朱亥。到了北齊天保年間,因為文宣帝既信佛又推崇信陵君,他下詔在此地敕建建國寺,文宣帝還鑄造了信陵君銅像奉於寺內。後來建國寺毀於兵火,唐代在原址重建寺院,寺前仍建公子亭以紀念信陵君。

中軸線上的第三座佛殿八角琉璃殿,因八角造型得名,也稱羅漢殿,建於清乾隆年間,其獨特造型在中國佛教建築中絕無僅有。

八角琉璃殿內有一尊千手千眼菩薩像,造像細膩生動,是大相國寺鎮寺之寶。據記載,它是乾隆年間一位無名藝人費時58載,用一株完整銀杏樹雕成,像高3米,重約2000公斤,四面造型相同,每面各有大手6只和扇狀小手三至四層,每隻手掌中均刻有一眼,合計1048隻眼,俗稱千手千眼佛。

唐代,是大相國寺發展史上的第一個華彩樂章。“畫聖”吳道子在此畫了文殊菩薩像和維摩像,“塑聖”楊惠之在此塑了五百羅漢像。“畫聖”“塑聖”助力大相國寺成就文化名寺之名,可惜畫像與塑像今皆不存。

唐代大相國寺有多壯美?唐代大書法家李邕在其所撰的《大相國寺碑》中盛讚:“棋佈黃金,圖擬碧絡,雲廓八景,雨散四花。國土威神,塔廟崇麗,此其極也。”“人間天上,物外異鄉,固可得而言也。”

唐初,大相國寺得以重建,源自高僧慧雲的奇遇。

慧雲是湖南人,曾負笈衡山習學佛法。記載稱,他來到東京夜住繁臺,燦爛星斗下,他看見城中鄭審家花園水池中顯出梵宮(即佛寺)影子,其殿臺樓閣,與天宮一般無二。慧雲對僧徒說,我知道《華嚴經》上說,若是琉璃地上出現宮殿影子,此乃不可思議之境界。於是他發宏願,要在汴梁城中建佛寺。之後慧雲又在建國寺舊址廢墟中掘得一通古碑,以為佛的指引,遂在原址上重建建國寺,鑄造高達一丈八尺的彌勒佛像。適逢相王李旦即位為睿宗,他當過相王,將建國寺賜名為相國寺。

自睿宗之後,又經唐代多位帝王先後建起排雲閣、普滿塔等當時開封最高大輝煌的建築,相國寺終成“塔廟崇麗”之景。

大相國寺作為唐代集建築藝術之大成者,它的樓門卷簷技術就奧妙無窮。到了宋代,《木經》作者大匠喻皓也不解其中奧秘。宋《談叢》記載:“他皆可解,惟不解卷簷耳!每至其下,仰而觀焉。立極則坐,坐極則臥,求其理而不可得。”

唐代,有眾多的藝術家把技藝奉獻給了寺院。相國寺內壁畫塑像,多出自大師之手。

佛殿內,畫聖吳道子所繪文殊菩薩像與維摩像,形神皆備。吳道子一生作畫甚豐,壁畫就有“三百多堵”,相國寺內的文殊菩薩像和維摩像,是其代表作。

著名畫師王溫的裝鑾彩畫,為“天下一絕”。明代王世貞所輯的《王氏畫苑》一書中說:“觀其金像彩畫聖容,能具種種大慈大悲,端嚴相好,誠得當來下生,善現救護之意。”

“塑聖”楊惠之據說和吳道子是師兄弟,皆從師於名畫家張僧繇,唐無名氏《時人為楊惠之語》中道:“道子畫、惠之塑,奪得僧繇神筆路。”相國寺內有他用“壁塑”之法所塑的五百羅漢。壁塑是中國繪畫、雕塑合一的藝術形式,亦稱“隱塑”或“影壁”,塑造神鬼、人物、山水、樓閣等,施以色彩,形成圓雕和浮雕相結合的特殊樣式。楊惠之壁塑,時稱天下第一。

吳道子的畫與楊惠之的雕塑,一直儲存到宋代。宋代大詩人梅堯臣來到大相國寺,見之稱奇,寫詩盛讚:“吳畫與楊塑,在昔稱絕倫。深殿留舊跡,鮮逢真賞人。一見如宿遇,舉袂自拂塵。金碧發光彩,物象生精神。歲月雖已深,奇妙不愧新。驚嗟豈無意,振播還有因。乃知至精手,安得久晦堙。”梅堯臣用衣袖拂去塵埃,吳畫楊塑宛若新制。梅堯臣感慨不已。

佛教在宋朝得到大發揚,全國有佛教寺院4萬多所,僅開封一地就有近百座佛寺,最著名最顯赫者依然是大相國寺。自宋太祖開始,它成為皇家寺院,多位皇帝與它有交集。

大文學家歐陽修在《歸田錄》中講:“太祖初幸相國寺,至佛像前燒香,問當拜不當拜,僧靈贊寧奏曰:‘不拜。’問其何故,對曰:‘見在佛不拜過去佛。’贊寧者,頗知書,有口辯,其語雖類俳優,然適會上意,故上微笑而頷之。遂為定製,至今行幸焚香皆不拜。議者以為得體。”

據稱,宋太祖趙匡胤進相國寺之前,對佛教有疑慮,甚至還有拆廟的想法。他第一次進相國寺時,詢問應不應當拜佛,僧人首領贊寧說“見在佛不拜過去佛”。這句話甚合趙匡胤之意,他決定不再拆寺廟,佛教才得以發展。

宋代佛教大發展,表面原因是僧首妙語投了帝王意,最根本原因是佛教適應了統治者需要,為鞏固趙宋皇室江山盡了力。

宋太祖開寶六年(973年)重修相國寺內的普滿塔。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年),在相國寺內重建三門,門上建樓,甚為雄偉,太宗揮毫染翰,御筆書寫“大相國寺”四個大字,製成匾額,懸掛于山門上。有了天子題額,相國寺作為佛教名剎,婦孺皆知。

宋人所輯《邵氏聞見後錄》一書記載,宋太祖趙匡胤攻滅南唐,得了不少李廷珪父子所制之墨,這是李後主御用墨。修繕大相國寺山門時需要大量墨漆,太祖下詔使用這個墨。山門修成後色澤鮮豔,永不褪色,這給李氏父子產品做了個大廣告。到宋徽宗宣和年間,黃金可得,廷珪墨卻不可得了。

宋代第六任皇帝宋神宗和相國寺交集尤多。《石林詩話》記載,神宗元豐年間久旱,神宗在宮禁中禱告祈雨。他夢見一僧乘馬馳騁空中,口吐雲霧,風雨大作。次日,神宗派內侍在京城中尋找夢中所見之僧,內侍在相國寺三門五百羅漢中看到了第十三尊羅漢,與神宗夢中所見相同,即迎入宮中,神宗從此對相國寺格外垂青。

因為神宗景仰佛教,至元豐六年(1083年),相國寺已有62個院落,其中兩個是禪院,其餘為律院。律院信奉律宗,禪院信奉禪宗,兩者都是佛教的重要派別。

宋神宗還曾親去大相國寺觀看名家高益的繪畫,他很欣賞高益畫的阿育王作戰圖,便問高益是否知曉兵法。高益說,臣不曉兵法,這是根據想象繪成。阿育王是公元前3世紀摩揭陀國孔雀王朝國王,他統一了印度全境,因殺戮過多而皈依佛門,廣建寺廟,對後世佛教影響甚大。

高益在大相國寺牆上還繪了樂工奏樂圖。有觀看者認為琵琶之音應出自上弦,高益畫的彈琵琶者撥錯了下弦,認為是高益失誤。北宋科學家沈括卻認為琵琶是手指撥過琴絃發音,這一撥雖是按住下弦,但聲音卻發自上弦。沈括在《夢溪筆談》中稱讚高益“佈置尚能如此,其心匠可知”。

宋代寺院中,沒有比大相國寺更顯赫的了。唐代進士及第會刻石於長安大慈恩寺的大雁塔,宋代進士及第,會刻石於大相國寺。宋代高似孫在《緯略》中記載:“本朝進士題名,皆刻名於相國、興國兩寺,蓋效慈恩也。”這令它在文人心目中佔據特殊地位。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大相國寺)大殿兩廊,皆國朝名公筆跡。”北宋一朝,范仲淹、歐陽修、蘇東坡、王安石、蔡襄、趙明誠、李清照等,都與大相國寺結緣甚深。

蘇東坡作為北宋最著名的文學家,大相國寺少不了他的墨寶題詞。明代李濂所撰《汴京遺蹟志》記載,相國寺中有兩塊色如玄玉的蘇東坡題字刻石,其一刻草書“哨遍”二字,另一石刻有“蘇子瞻、子由、孫子發、秦少游同來觀晉卿墨竹,申先生亦來。元祐三年八月五日,老申一百一歲。”“哨遍”是詞調名稱。另一石記的是蘇東坡攜親友來寺中觀賞駙馬都尉王詵所畫墨竹,特別註明“老申一百一歲”,頗為幽默風趣。

相國寺牆壁上曾有一首題壁詩,關聯著王安石與蘇東坡兩位文化名人。宋神宗時王安石當政主持變法,招致多人不滿,有人在相國寺牆壁上題詩云:“終歲荒蕪湖浦焦,貧女戴笠落柘條。阿儂去家京洛遙,驚心寇盜來攻剽。”

看詩的人都覺得詩中講的是丈夫出走,妻子憂愁兵荒馬亂強盜擄掠。王安石罷相後,蘇東坡從貶謫之地召還,有人以此詩詢問他。他沉思片刻說,“終歲”是十二個月,“十二月”合一起是“青”字,“荒蕪”指田裡有草,“草田”兩字合起來是“苗”字。“湖浦焦”是水去也,水旁加一去字是“法”字。依此類推,四句詩之意是“青苗法,安石誤國賊民”。

這樣的一座皇家寺院,一座文化名寺,曾是北宋全國最大的貿易市場,也是文化娛樂中心。《東京夢華錄》記載,大相國寺內的演藝名角不下百人。

宋王栐撰寫的《燕翼詒謀錄》記載:“東京相國寺乃瓦市也。僧房散處,而中庭兩廡可容萬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趨京師,以貨物求售、轉售他物者,必由於此。”宋王得臣所著《麈史》說:“都城相國寺最據衝會,每月朔望三八日即開。伎巧百工列肆,罔有不集;四方珍異之物,悉萃其間。因號相國寺曰‘破贓所’。”

宋代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有《相國寺內萬姓交易》一節,對相國寺的市場交易有詳盡羅列。書中說,相國寺每月開放5次,供百姓商品交易。大三門前賣的是飛禽貓犬、珍禽奇獸。第二、三道門賣的是日常玩具、雜物等。寺裡庭院中架設有彩色帳幕或露天鋪位,買賣蒲合、簟席、屏幃、洗漱用具、鞍轡、弓劍、時果、脯臘之類。靠近佛殿之處、兩邊走廊上都是滿滿攤位。佛殿後邊資聖門前,賣的是書籍、古董、圖畫及各地被罷任官員販賣的土特產和香藥。

大相國寺在唐宋時期,無論建築藝術還是文化影響力,都達到鼎盛。之後的大相國寺,屢毀屢修。但在歷史長河中,仍不失其佛教名剎地位。佛教自東漢從印度傳入我國後,與本土固有的儒家、道家文化互相補益,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三大支柱之一。大相國寺傳承不絕的佛教文化,是彌足珍貴的傳統文化資源。大相國寺作為千年名寺,佛樂表演有悠久歷史。2002年,大相國寺佛樂團恢復成立,佛樂表演再現。

當下的大相國寺,也是開封市民祈福休閒遊玩的好去處。每逢新年正月十五,相國寺還會舉辦元宵燈會,月白風清,華燈競放,一派“火樹銀花不夜天”景象。

時光荏苒,滄海桑田。開封城和大相國寺均已形貌大改。鐘樓上銅鐘,在清秋霜天時撞擊,仍發出清越之聲,響徹古城。

TAG: 大相國寺相國寺佛教信陵君高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