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四惡語”指哪四種,“口業”會有果報,不可不知

釋迦牟尼:“四惡語”指哪四種,“口業”會有果報,不可不知。

釋迦牟尼創立佛教之後,很長時間裡,他還是堅持親自到各地講法,以將自己的信仰推廣給更多人。在幾十年講法過程中,逐漸完善了佛教教義,將很多不利於修行的行為,總結為“業障”,而“業障”又是“果報”的因,這一對因緣,基本構成了佛教的核心。

釋迦牟尼:“四惡語”指哪四種,“口業”會有果報,不可不知

其實對大部分人來說,“信佛”,其實就是為善,對浩若星辰繁複的經書,反而沒有多少認識。而信佛之人規勸某些不當言行之際,總以“莫造口業”為說法。這個“莫造口業”,其實就是指的釋迦牟尼當年所推崇的“戒四惡語”,乃是一種戒律。

所謂“四惡語”,並不一定就是世俗人所認為的“罵人”的惡言相向,而是指“妄語、綺語、兩舌、惡口”四種,世俗認為的“惡語”只是其中之一。由此可見,釋迦牟尼的“四惡語”,還包括了說謊、低俗、搬弄口色等多個方面。

釋迦牟尼:“四惡語”指哪四種,“口業”會有果報,不可不知

1、妄語:妄語又稱之為妄言。所謂“妄”,顧名思義,就是我們常說的“胡說八道”,天馬行空地瞎說一通。比如看到了也說沒看到、沒看到卻說看到了、假的說成真的等等。古代著名的“指鹿為馬”就是例子。從中一個“妄”字我們可以看出,凡是心口不一的話、有欺瞞哄騙性質的話,言不由衷的話,都屬於“妄語”。

雖然釋迦牟尼告誡弟子要“戒妄語”,但“方便妄語”是不屬犯戒的。也就是那些“善意的謊言”,出家人是可以說的。因此,嚴格說來,妄語的定義,應該還是以“善”為基準,以“真”為輔助來判斷;

釋迦牟尼:“四惡語”指哪四種,“口業”會有果報,不可不知

2、綺語:“綺語”可分為三種:輕浮放浪的“言不賅意”、毫無益處的泛泛之談、低俗荒淫的低趣味言語。這些都屬於“綺語”,是信佛之人不能說的。世俗人曾經風靡一時的“段子”,就是最常見的“綺語”之一了。

釋迦牟尼認為,綺語也是一種“口業”。喜歡說綺語的人,大多是華而不實的人,他們將來會有口齒不清、遭人戲弄輕賤的果報。儒家的“巧言令色,鮮矣仁”之說,與此相同。因此,大道無形,正義的思想內容,並不受教派不同而變化,這或許就是殊途同歸吧。

釋迦牟尼:“四惡語”指哪四種,“口業”會有果報,不可不知

3、兩舌:搬弄是非、挑撥離間,三刀兩面,當面一套背後一套,這些都屬於“兩舌”,其實也就是指“兩”幅嘴臉說話。但凡喜歡兩舌的人,都是唯恐天下不亂、挑唆起糾紛之後,自己好從中漁利的人。因此,釋迦牟尼告誡佛弟子,兩舌乃是必戒之律。

世俗人對“兩舌”持多種態度,比如兵法裡的“離間計”和兩舌就是一個型別。但“兵者、國之重器”,事關家國大計,說說兩舌也是無可厚非的。但信佛之人,和家國大計似乎就扯不上了。因此,釋迦牟尼才將“不兩舌”當成佛教的基本戒律之一。

釋迦牟尼:“四惡語”指哪四種,“口業”會有果報,不可不知

我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靜坐常思己過,閒談不論人非”的美德,這種美德是很早時期就已經形成的。可能,釋迦牟尼將“不兩舌”列入佛教戒律,也是借鑑了中華文化之精髓吧。

4、惡口:惡口是世俗人最好理解的了。所謂惡口,又叫做“粗惡語”,無非就是粗俗不堪、詆譭傷人等話語。詛罵、爆粗口、說髒話等等,都屬於“惡口”之類。“良言一語三冬暖”,肉體的傷害容易被時間修復,而惡口帶給對方的傷害,是一輩子都難以忘懷的。因此,無論信佛與否,遠離惡口,都是一個人立身之本,也是一種美德。

釋迦牟尼:“四惡語”指哪四種,“口業”會有果報,不可不知

釋迦牟尼將“四惡語”歸納為“口業”,也就是指,這四種惡語,都是一種“業障”,而業障是會帶來果報的,不好的業障自然就會有不好的果報。四惡語之“不善”已經是顯而易見了,那麼,因其帶來的果報,自然非善類。因此,遠離四惡語、不造口業,對信佛之人是一門必修課。即使是不信佛的人,也應該儘量做好。

TAG: 惡語兩舌綺語釋迦牟尼惡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