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麼乜”:寓意守護和希望

壯族“麼乜”:寓意守護和希望

原載於《農村青年》2021年第2期

文/陳 蕾

第一眼看到“麼乜”(mo mie),必定會被它的造型萌到,憨態可掬的彩色布偶小人,懷裡擁抱著大大的圓球。“麼乜”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壯族地區有著悠久的歷史,並於2011年被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究竟什麼是“麼乜”?其實它不僅僅是一件造型可愛的手工藝品,還有動人的傳說和美好的寓意,更在一針一線中縫進了非遺手藝人的堅守與執著。

壯族“麼乜”:寓意守護和希望

“麼乜”作品展示

“麼乜”是百色市右江上游地區壯族特有的民間吉祥飾物,其內部包裹著艾葉、菖蒲、蒼朮等中草藥,既是當地壯族民間傳統工藝品之一,也是一種在端午時節用於安神鎮驚、辟邪解毒,招百福、除兇穢的香囊配飾物。

別看“麼乜”的造型萌態十足,它可是根據古代壯族一個可歌可泣的傳說故事演變而來。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太陽神的火種龍珠掉落凡間,守護龍珠的布洛陀神獸在追尋龍珠時因仙氣耗盡墜落,遇到了百色澄碧湖的壯族青年佰皇。

歷經千辛萬苦,佰皇終於在五月初五這天尋回龍珠,並以生命為代價將龍珠送回天上,讓太陽重現光芒。為了紀念佰皇,其妻子和族人用布和艾草做成懷抱著太陽的小人偶,並取名“麼乜”,寓意守護太陽,守望愛情和擁抱希望。

無論時間如何流逝,古老的民族傳說和蘊含其中的民族文化符號,總能在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中讓人感受到質樸和溫暖。唐純翠便是守護壯族傳統文化的“麼乜”手藝人之一。

2009年,在一次機緣巧合之下,唐純翠開始接觸並學習製作“麼乜”。“製作麼乜真的很難,因為需要填充各類中草藥,單在縫製上就有十幾道精密的工序。”唐純翠直言,其實她一開始並不喜歡製作“麼乜”,而且十幾年前一個“麼乜”才賣兩塊錢,她感覺價值得不到體現。

從草藥的採集制煉,到人偶的縫製,“麼乜”的每一針每一線,都凝聚著手藝人的時間和心力。而唐純翠也在十餘載的光陰裡漸漸沉下心,尤其是“麼乜”被列入非遺後,唐純翠開始以不一樣的視角看待“麼乜”,對保護和傳承本民族傳統文化也有了新的想法。

傳統“麼乜”多采用紅、黃、綠、黑、白五種顏色的布料縫製, 紋飾主要為抽象的草木紋、雲紋、銅鼓紋、龍鳳紋等。2015 年, 唐純翠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在百色成立民族工藝品公司,重點研發和推廣更具有現代生活元素的“麼乜”。

例如,在材料選用時,將百色壯族本土蠟染、竹編等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融入其中;在人偶造型上,結合市場需求,增加了民族頭飾、卡通外形等形象設計;在使用功能上,拓展至耳環、手機吊飾等日常生活用品……

不僅如此,唐純翠還與當地婦聯組織合作,到貧困村開展技能培訓,讓貧困村婦女在學習製作“麼乜”的同時走上脫貧致富的新路子,並將“麼乜”帶進校園,讓孩子們瞭解非遺文化,感受非遺魅力。對於新一年的計劃,唐純翠有意聯合其他專案的非遺傳承人一起開展非遺文化進社群活動,讓非遺文化更接地氣、更有活力。

終審:藺玉紅

審校:李志國 劉朱嬰

編輯:胡曉榮

TAG: 唐純翠壯族人偶佰皇非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