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有一種神秘文字,衰亡於漢代,20多年來專家終於對它有了這一認識

我們都知道,商代時期存在甲骨文,它是我國最古老的、最原始的文字;1988年,在河南安陽出土了一隻青銅鼎;上面除了常見的商代花紋、祭祀圖騰之外,還有幾個誰也沒有見過的符號;在接下來的五年時間裡,河南殷墟文化中心出土的青銅器上,經常發現有類似的符號;這些符號是什麼意思呢?專家經過長時間研究發現,這是商代除了甲骨文之外的另一種文字;專門刻在青銅器上;在發現這種文字之後的二十多年時間裡,專家學者們不斷探索,終於對它有了新的認識,慢慢揭開它的神秘面紗;這是怎麼回事呢?下面我們來看看!

商代有一種神秘文字,衰亡於漢代,20多年來專家終於對它有了這一認識

我國在夏朝就已經進入了青銅時代;當時不論是中央政府、還是割據一方的霸權,都傾全國之力鑄造大型青銅器,以彰顯自己的權威;青銅器成為人和人之間、國與國之間,交流的工具。

商代有一種神秘文字,衰亡於漢代,20多年來專家終於對它有了這一認識

專家發現在河南安陽,以及國內其他地方出土的商代青銅器上,刻有各種相似的符號,似乎不是裝飾那麼簡單;它們正是在古人用青銅器交流時的重要資訊,是一種能表達意思的文字,稱之為“金文”,也叫“鐘鼎文”;金文和甲骨文一樣,年代久遠,在歷史上衰亡時間較早;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下詔推行小篆,且不再刻銘文於青銅器之上;於是金文漸漸衰落,到了漢代就已經消亡。

商代有一種神秘文字,衰亡於漢代,20多年來專家終於對它有了這一認識

所以說,金文和甲骨文一樣,研究難度相當大,甚至還超過甲骨文,因為金文只出現在特定的地方——青銅器上;新世紀到來之後,距離最早發現金文已有二十多年時間,今天的古文字研究專家對它又有多少認識呢?

商代有一種神秘文字,衰亡於漢代,20多年來專家終於對它有了這一認識

2013年,北京召開了中國古代文明國際學術交流會,會議共有百餘位海內外專家學者參與;大會在研究金文方面成果頗豐;北京大學專家在《關於西周金文歷日的新資料》中介紹了近年新發現的畯簋、伐簋等金文材料;“簋”一般和鼎配合使用,敞口、束頸、鼓腹、雙耳;它是古代青銅製盛食物的容器,同時也是重要的祭祀禮器;專家發現簋上的金文資料,對研究西周王年斷代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這是一個新視角,為研究遠古文明帶來了新思路。

商代有一種神秘文字,衰亡於漢代,20多年來專家終於對它有了這一認識

20世紀50年代,安徽省壽縣蔡侯申墓出土一個“帶鉤”;所謂“帶鉤”古又稱“犀比”,指的是古代貴族的腰帶,多用青銅鑄造,上面鑲嵌各種珠寶,是非常華麗的奢侈品;浙江大學專家的文章《越王者旨帶鉤小考———兼說初吉與初幹吉日》對蔡侯申墓中出土帶鉤上的銘文進行了釋讀;指出“初吉”可能為“初幹吉日”之省稱,帶鉤存在一物異名的情況;也就是說,帶鉤作為一個青銅器,它有多種叫法,古人將其名稱以金文刻在成品上;類似於今天的商標。

商代有一種神秘文字,衰亡於漢代,20多年來專家終於對它有了這一認識

清華大學專家在《再釋“舉”》論文中指出,在甲骨文及殷周時期的金文中,“舉”字有很多異體字;意思是說,“舉”在金文中有多種寫法;它的意思與在甲骨文卜辭中的意思相同,主要出現在祭祀活動所用的青銅禮器上,為舉起承盤之類器皿之意;這一發現使得金文研究的多個相關專案均有所突破;極大推動了古文字的研究進展。

本次學術交流會上,還有多位專家學者作出精彩報告;總結了二十多年來人們對金文研究的發現與成果;揭秘這一古老文字,是我們瞭解和認識遠古先民生活的重要手段;遙遠的歷史,正慢慢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參考資料:《再釋“舉”》《越王者旨帶鉤小考———兼說初吉與初幹吉日》等】

TAG: 金文青銅器甲骨文帶鉤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