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國”中的“瓷都”,景德鎮青花瓷的發展與分期

中國自古有“瓷國”之稱,而景德鎮則是中國的“瓷都”。由於其優越的原料和精美的瓷器,在宋代雖為“民窯”,但其已表現出高超的燒瓷技藝。元、明、清三代,朝廷相繼在景德鎮設定“浮樑瓷局”、“御窯廠”,欽命朝廷官員監督,徵調國內最傑出的工匠、畫師,不惜工本,燒造出供皇室帝王玩賞用的官窯瓷器。同時,景德鎮民窯瓷器的生產也相應得到了充分的發展,使景德鎮瓷器的生產更加臻於極盛,達到了中國古代瓷器藝術的輝煌巔峰。景德鎮不僅薈萃了唐、宋以來各大瓷窯的工藝精華,而且不斷孕育、創造出一系列五光十色、美輪美奐、風靡海內外的新品種、新工藝,青花瓷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

“瓷國”中的“瓷都”,景德鎮青花瓷的發展與分期

元青花釉裡紅蓋罐

自景德鎮的青花瓷器出現以後,一直興盛不衰,成為各個歷史時期瓷器生產的主流。青花瓷器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瓷國”中的“瓷都”,景德鎮青花瓷的發展與分期

元青花魚蓮紋罐

一·民窯生產的萌芽階段(元代中期,1319年以前)

青花瓷器是一種釉下彩繪瓷器,它涉及燒製技術和青花原料兩個方面。就青花原料而言,早在唐代三彩陶器的生產中,已廣泛運用含有氧化鈷的原料作為呈色劑。就燒製技術而言,景德鎮窯工們綜合歷代燒瓷工藝,吸收當時南北瓷窯先進經驗,取得了青花瓷成功燒製的巨大成果。

“瓷國”中的“瓷都”,景德鎮青花瓷的發展與分期

元延佑青花鳳凰菊花紋菱花盤

我國最初的青花瓷器是什麼樣子?現藏於江西省九江市博物館的元延佑六年紀年墓出土的青花牡丹紋塔式瓶,就是一件用國產青花料繪製的青花瓷器。它的呈色特點與後來使用進口青料“蘇泥勃青”繪製的“至正型”青花瓷器明顯不同,這應當是景德鎮民窯創造出來的萌芽時期的青花瓷器。

“瓷國”中的“瓷都”,景德鎮青花瓷的發展與分期

元延佑六年青花牡丹紋塔式瓶

二·官府控制經營的外銷階段(元代後期,1341-1368年)

由於景德鎮青花瓷器具有既美觀又實用的特點,在當時沒有任何一個瓷窯、任何一件瓷器品種能夠與之媲美,因而,它很快便受到了元王朝的重視。青花瓷器本來由當時的民窯創燒,但是不久卻被元王朝控制,把它作為外銷瓷器而大量生產,並專門設立“浮樑瓷局”進行管理。

“瓷國”中的“瓷都”,景德鎮青花瓷的發展與分期

元青花纏枝牡丹雲龍紋罐

“浮樑瓷局”設於至元十五年(1278年),除掌管燒造瓷器以外,還負責漆造、馬尾、宗藤、笠帽等造作事項,其主要使命是為蒙古統治者的軍隊後勤服務的。那時的“浮樑瓷局”掌燒瓷器並非為內廷所需,因而其與宋代專為朝廷皇室燒製瓷器的非商品性質官窯是不同的。這與當時蒙古統治逐草而居的生活習俗有關,他們所需的仍是征戰和氈帳生活的金屬及漆木器皿,不需要大量容易破碎的瓷器。他們設立“浮樑瓷局”主要是因為看到了青花瓷的巨大經濟價值。因此,“浮樑瓷局”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官窯。

“瓷國”中的“瓷都”,景德鎮青花瓷的發展與分期

元青花纏枝牡丹紋罐

自13世紀,蒙古的興起揭開了中西交通史上重要的一頁。元朝征服了歐、亞各民族,其統治地位橫跨歐、亞兩洲,中西交通往來十分發達,海外貿易非常繁榮。江西景德鎮的瓷器,特別是青花瓷,不但在國內有廣闊的市場,而且還大量銷往海外。

“瓷國”中的“瓷都”,景德鎮青花瓷的發展與分期

元青花鳳穿牡丹紋執壺

1324年,元政府實行靈活的經濟政策後,對瓷業的控制也較為鬆弛,“浮樑瓷局”大量燒製青花瓷出口,景德鎮民窯也得到了很大發展。此時,官府的“浮樑瓷局”與民間的瓷業工場,形成了元代陶瓷業的兩種生產體制,青花瓷器就從民窯生產的萌芽階段發展到由官府控制經營的外銷階段。

“瓷國”中的“瓷都”,景德鎮青花瓷的發展與分期

元青花飛鳳麒麟紋盤

元朝各種藝術形式與多樣性文化來源的影響,造就了元青花以嶄新的面貌獨樹一幟。元青花瓷器上以“昭君出塞”“三顧茅廬”“西廂記”等人物為題材的裝飾,就是受到當時的戲劇藝術的影響。

“瓷國”中的“瓷都”,景德鎮青花瓷的發展與分期

元鬼谷子下山青花大罐

纏枝蓮、纏枝菊、纏枝牡丹等紋飾,又吸取了絲綢與刺繡的圖案。甚至元代刺繡創新的各種針法,如“錦上添花”“深地白花”與“白地深花”的表現技法,也為景德鎮窯工們提供了借鑑,燒出了白地藍花與藍底白花,以及刻、花、印花加繪青花的精美青花瓷器。

“瓷國”中的“瓷都”,景德鎮青花瓷的發展與分期

元藍釉白龍紋盤

這時,隨著大批阿拉伯波斯人和中亞穆斯林人遷居中國,伊斯蘭文化大量湧入,西域的音樂、醫學、文化習俗和手工藝品也傳入中國,從而使景德鎮青花瓷器也受到了伊斯蘭文化的影響。鈷藍作為瓷器的呈色劑原料,首先為景德鎮窯工們創造。因鈷藍與傳統伊斯蘭文化喜愛的顏色一致,景德鎮窯工受其影響,將波斯藍成功繪製於中國瓷上,燒成青花瓷器。

“瓷國”中的“瓷都”,景德鎮青花瓷的發展與分期

元至正型元青花龍紋大瓶

三·“官”“民”窯並存的發展階段(明、清,1368-1911年)

隨著元朝的滅亡,“浮樑瓷局”也隨之結束。明朝的建立,推動了社會生產的發展,景德鎮逐漸成為全國的燒瓷中心。明代“御窯廠”——“官窯”的建立,以及“民窯”的大發展,不僅成為明清瓷器生產的一個重要標誌,也是景德鎮瓷器發展的主要特徵。

“瓷國”中的“瓷都”,景德鎮青花瓷的發展與分期

明洪武青花纏枝花卉紋碗

明代“官窯”的建立,使青花瓷器的生產從元代“浮樑瓷局”的商品生產,轉變為專供明朝皇室享用的非商品生產。從此景德鎮的瓷業,就被區分為官窯和民窯兩種。雖然,官窯在產量上所佔比例較小,但在質量上卻大大優於民窯。因為,官窯集中最優秀的工匠,採用最優質的原料,生產不惜成本。

“瓷國”中的“瓷都”,景德鎮青花瓷的發展與分期

明洪武青花纏枝牡丹紋玉壺春瓶

明洪武年間,開始建立官窯。青花瓷器仍沿襲元代遺風,青花呈色較為灰暗,紋飾畫法較元代粗獷。青花釉裡紅瓷器是當時官窯的主要產品。

“瓷國”中的“瓷都”,景德鎮青花瓷的發展與分期

明洪武青花折枝花卉紋大盤

明永樂、宣德時期的官窯,大量使用進口青料。鄭和七次下西洋,不僅帶著景德鎮的青花瓷器出口,而且也帶回了大量進口青料,主要是蘇泥勃青,以供當時官窯燒製青花瓷器的需要。此時,青花的呈色濃翠豔麗,藍中有結晶斑點,十分美麗。

“瓷國”中的“瓷都”,景德鎮青花瓷的發展與分期

明永樂青花錦紋綬帶耳蒜頭口扁壺

“瓷國”中的“瓷都”,景德鎮青花瓷的發展與分期

明宣德青花藍查體梵文出戟法輪罐之蓋

明成化以後,官窯開始大量使用國產青料,儘管沒有永樂、宣德時期的青花濃豔,但由於國產青料具有不甚暈散的特點,線條精細明晰,因此創燒出採用雙勾邊線再填塗的鬥彩瓷器,青花呈色幽靜清雅、畫面真實。

“瓷國”中的“瓷都”,景德鎮青花瓷的發展與分期

明成化鬥彩三秋杯

清代初期,特別是清康熙時期的青花,更是色澤鮮豔明快,層次豐富,表現力強,具有立體效果,如同中國的水墨畫一般。

“瓷國”中的“瓷都”,景德鎮青花瓷的發展與分期

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圖方瓶

以後的雍正、乾隆時期青花,儘管各具特色,但多沿襲康熙朝的青花技法。特別是嘉慶、道光以後,各朝的青花瓷器多以標榜、模仿康熙青花瓷器作為時尚。

“瓷國”中的“瓷都”,景德鎮青花瓷的發展與分期

清雍正青花夔鳳紋雙陸尊

清代民窯生產的青花瓷器,除了供應國內需要外,還大量銷往海外,這是民窯青花瓷器不斷髮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瓷國”中的“瓷都”,景德鎮青花瓷的發展與分期

清乾隆青花荷蓮紋貫耳瓶

康熙時期,青花瓷器成為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器,因而民窯的產量大大超過官窯。雍正、乾隆時期,仍保持著這種狀況。

“瓷國”中的“瓷都”,景德鎮青花瓷的發展與分期

清嘉慶青花折枝花果紋蒜頭瓶

到了嘉慶朝以後,隨著官窯燒造體制的變化和政局的動盪,導致官窯瓷業日益萎縮,青花瓷器的產量日益低下,民窯青花瓷器也開始走下坡路,這種情況一直延續至清末。

“瓷國”中的“瓷都”,景德鎮青花瓷的發展與分期

清同治青花雲龍紋賞瓶

TAG: 青花瓷青花景德鎮瓷器官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