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地理:從瓷器中發現中國

丨一方水土,養一方瓷丨

遙遠的歷史年代,歐亞大陸兩端的人們無法直接對話,但來自東方的風物可以成為雙方交流的媒介。歐洲皇室見不到中國皇帝,卻能享用來自那裡的絲、瓷、茶。公元前時期,歐洲人稱中國所在地為“絲國”,絲綢是路上絲綢之路的主要運輸物品之一,古羅馬皇帝凱撒曾與中國絲綢共舞。(古希臘地理學家托勒密《地理學指南》標註中國所在為“Sinae”,音譯賽里斯國,詞彙來自印度人對“絲綢”的音譯,有人認為“Sinae”後來演化為China,即英文中國)公元十七世紀,英國人直接用“中國貨”(Chinaware)指稱中國瓷器,在此基礎上,後來china又有了瓷器之意。很多人認為的——先有瓷器china後有中國China——其實是誤傳。(據《英漢詞海TheEnglish-ChineseWord-OceanDictionary》China詞條,China表示瓷器源於波斯語chini,意思是中國的,後來chini變為china,成為瓷器的專有名詞)國名與瓷器先後並不影響瓷器的偉大,以及它在中國的獨特地位。說起瓷器產地,人們最先想到的是景德鎮。毋庸置疑,這個千年瓷都是中國瓷器版圖上的一顆耀眼明星,它千年窯火不斷,從北宋時期的湖田窯影青瓷,到元代青花,明釉裡紅、五彩、鬥彩,再到清粉彩、琺琅彩,延續至今仍享譽中外。不過,景德鎮之外,中國大地上還有其他異彩紛呈的古窯。你我的故鄉,也許都曾有過一口口古窯。一定記住這個地理知識:景德鎮,屬於江西。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用在陶瓷領域同樣適用。一方水土,養一方瓷,陶瓷是水與土的神奇結晶。不同區域的瓷土與當地的水結合,加上熊熊柴火淬鍊,低溫成陶,高溫成瓷。窯溫技術高低決定了陶瓷分成了三個時代

陶器時代:(窯溫700-1000攝氏度)

原始瓷時代:(窯溫1100-1200攝氏度)

成熟瓷時代:(窯溫1200攝氏度+)

陶器出現得很早,至少在2萬年前就有。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約在商代已出現原始瓷器。到了漢代,中國發明瞭成熟的瓷器。廣袤的中國大地,氣候、水土、人文條件各異,所出的陶瓷五彩繽紛。為了對不同產地進行區別,中國人發明了以地點命名的“窯口”。

瓷器比陶器,胎質更細、硬度更大、釉色更好。所以,瓷最終取代了陶,中國著名陶瓷窯口所出多是瓷器。不過,陶器還有一個著名代言人,出產紫砂宜興窯。紫砂,是陶的一種。

瓷器地理:從瓷器中發現中國

地名組成了窯口家族地圖

瓷器產地在業內稱為“窯口”,窯口的名稱最主要的目的是標明產地,所以名稱多由地名而來——地名為某類瓷器的代表性窯址所在,如龍泉窯,是對北宋以來燒製青瓷為主的窯口的泛稱,其主窯場在浙江省麗水市龍泉境內。

關於窯口命名和論述,較早可查的文獻為唐代陸羽《茶經》的器篇:越州上,鼎州、婺州次;丘(嶽)州上,壽州、洪州次。

這裡的地名其實代指各地所出產的瓷器,它們就是後來行內人所稱的越窯、鼎州窯、婺窯、嶽州窯、壽州窯、洪州窯。

越窯以出產秘色瓷聞名,唐人陸龜蒙的詩《秘色越器》專門提到了“越窯”:九秋風露

越窯

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鬥遺杯。

瓷器地理:從瓷器中發現中國

可見至少從唐代開始,就有“地名+窯”的稱呼。

這裡需要特別科普一下:窯口地名往往是一個州郡名,這並非代表瓷器是在這一地區的中心城市出產——越窯主窯場在浙江慈溪上林湖,這裡古代屬於越州(治所在今紹興),所以命名越窯。同理,定窯主窯址並非在定州城,而是在曲陽縣澗磁村,這一帶宋代屬定州地區。

瓷器的窯口就像人的籍貫一樣:你生於某村,但填寫資料或自報家門,一般說自己來自某某市。

包括宋代五大名窯汝、官、哥、定、鈞等在內的,歷史上已經有固定名稱的著名窯口,多用古代州、郡、縣地名。還有一類窯口新成員,來自當代考古發現,歷史上沒有約定俗成之名,命名時一般取窯址所在地,如石灣窯,窯址發現於廣東佛山市石灣鎮;林東窯,窯址發現於赤峰市林東鎮。

瓷器地理:從瓷器中發現中國

窯口的南和北:唐代南青PK北白

今天人們看到多數瓷器表面是白釉居多,但在古代,白瓷尤其純白色,是很晚才被燒造出來。最早登場的是青瓷,嚴格來說是帶有各種雜色的青灰色瓷器,然後是黑瓷。

南北朝時期,北方大地上今河北邢臺內丘、臨城一帶最早有了白瓷萌芽,由此發展出了邢窯,到了唐朝終於有了真正意義的成熟白瓷。南方的寧紹平原及周邊地區,則將原始青瓷發揚光大,在唐朝形成了最優質的青瓷窯場——越窯。

唐朝時期,人們對飲茶的市場需求,客觀上促進了瓷業的發展。陸羽品評的各地窯口瓷器,即是其所出的茶碗。當時的瓷器窯火,燃燒在大江南北,其中以北方邢窯、南方越窯為最,形成了邢窯白瓷、越窯青瓷的南青北白競爭格局。

詩人皮日休在詩中寫道:邢人與越人,皆能造瓷器;圓似月魂墮,輕如雲魄起。

南青北白格局下,當時著名的嶽州窯轉向長沙,這裡的瓷器獨闢蹊徑,開創彩瓷第一個高峰——這裡以長沙銅官鎮為主窯場,後來被命名為長沙窯。不過,長沙窯跟其他名窯相比,猶如曇花一現,僅在唐代開出絢麗花朵,後來迅速斷代停產,堪稱中國瓷器中獨樹一幟的奇葩。

窯口的東與西:胡煥庸線依舊神奇

大地理館將中國主要代表性窯口標註在中國地圖上,並將中國人口密度突變線,即胡煥庸線劃出,神奇的現象再次出現:大部分窯口線上的東側,只有兩處窯口在西側。

原因並不複雜:無論作為禮器、實用器、陳設器、藝術品,瓷器都與農耕生產方式、農耕文明密切相關。

地理環境方面,瓷器是水、土、木、火結合的產物,胡線東南側的季風氣候區水資源更充足;燒造瓷器所需高嶺土是黏土環境,東南地區最多,而乾旱環境很難找到;燒窯需要大量木材,東南降水豐富地區林木資源遠比西北乾旱區更多。

人文傳統方面,易碎的瓷器適合定居地區農耕地區使用,而不適合遊牧地區。

窯口遍地開花:景德鎮之前的瓷器版圖

說起瓷器產地,必然繞不開景德鎮——中國陶瓷業的集大成者和最致命的代言人。其實,在景德鎮登上歷史舞臺的前夜,中國瓷器窯口是百花齊放的局面,大多數名窯是在唐宋時期達到自己事業巔峰的。

北方有邢窯、定窯、開封官窯、汝窯、鈞窯、磁州窯、耀州窯、博山窯,南方有越窯、嶽州窯、壽州窯、吉州窯、建窯、杭州官窯、龍泉窯、婺窯。當時熊熊窯火,北到白山黑水,南到南海之濱,既有用於宮廷使用的御用窯場,如越窯上林湖窯場盛產宮廷所用的秘色瓷,為宋代宮廷服務的汝、定、官、哥、鈞,也有大量用於百姓實用器,還有更多的海量瓷器,是為了外銷。

所謂海上絲綢之路,其實主要運輸內容是瓷器。

前景德鎮時代:先學南青、再學北白

景德鎮在宋代並非沒有存在感,當時它的主窯場在今景德鎮東南湖田村,所以宋代景德鎮窯也被人們稱為湖田窯,這是景德鎮窯口1。0。

唐代邢窯的白和越窯的青,後來分別被定窯和龍泉窯取代——湖田窯最早學習定窯的白,能燒造高質量的白瓷,贏得了“南定”的美譽,後來又學龍泉等窯口的青,模仿之中,竟然不經意間有了創造——湖田窯的代表作,青中泛白、白中有青,被行家稱為影青。

瓷器地理:從瓷器中發現中國

到了元代,多數古老的窯口走向衰落,南方僅有景德鎮(饒州)、龍泉(處州)依舊延續輝煌,但前者上揚、後者下坡。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景德鎮出產的高嶺土又細又白,雜質少。

原料優勢基礎上,景德鎮窯繼續發揚了自己的優點:善於學習和發明創造。元代開始,引入西亞地區的獨特染料,瓷器進入青花時代,景德鎮從明初開始變成御用窯場,從此有了明確的官窯和名窯之說。

無論燒色還是染色,無論是釉上彩還是釉下彩,無論是鬥彩、五彩、素三彩、粉彩、琺琅彩——從此之後,中國瓷業呈現一家獨大局面。到了當代,瓷器的故鄉中國,在國際市場失去了曾經的統治地位,高階瓷器品牌被歐美人壟斷。

秦磚、漢瓦、魏晉唐青白、宋單色釉、元青花、明鬥彩、清粉彩——當代中國依然生產著世界上數量最多的瓷器,卻沒有一種拿得出手的代表作。

今天的中國瓷器,大致有3類:一是欺騙收藏者的冒牌古董,一是附庸風雅的仿古工藝瓷,還有一種是粗製濫造的廉價日用瓷——景德鎮等古窯口負責前兩類,河北和廣東負責第三種。

——【

TAG: 瓷器窯口景德鎮越窯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