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念奴嬌·中秋》,氣勢不輸“明月幾時有”,美得宛如仙境

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被譽為千古第一“中秋詞”,成為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幾乎無人不知。

蘇軾的《念奴嬌·中秋》,氣勢不輸“明月幾時有”,美得宛如仙境

可是,很少有讀者知道,在數年時候,蘇軾又寫下一首“中秋詞”,從氣勢上來說,絲毫也不遜色於“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且刻畫的意境翩然若仙,讀後令人心曠神怡。明代的楊慎曾經評價這首詞,“東坡中秋詞,《水調歌頭》第一,此詞第二。”

念奴嬌·中秋

憑高眺遠,見長空萬里,雲無留跡。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瓊樓,乘鸞來去,人在清涼國。江山如畫,望中煙樹歷歷。

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風,翻然歸去,何用騎鵬翼。水晶宮裡,一聲吹斷橫笛。

這首《念奴嬌·中秋》,寫於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此時的蘇軾因為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經歷了最初的痛苦和惶恐之後,此時的蘇軾已經修煉到了“坡仙”的境界。所以,才能寫出這樣“令人翩翩然,有羽化登仙之態”的名篇佳作。

蘇軾的《念奴嬌·中秋》,氣勢不輸“明月幾時有”,美得宛如仙境

開篇的“憑高眺遠,見長空萬里,雲無留跡”,便描繪了一幅開闊的秋景;“桂魄飛來光射處”的“桂魄”代指月亮,據《金丹大要》記載,“日為陽,故稱日魂;月為陰,古城月魄;月中有桂,又稱月為月桂魄。”

“玉宇瓊樓,乘鸞來去,人在清涼國”用了兩個典故,第一個典故是柳宗元的《龍城錄·明皇夢遊廣寒宮》,“唐玄宗於八月望日遊月中,有素娥十餘人,皆皓衣乘白鸞往來,舞笑於大樹下。”另一個典故是《海錄碎事》中所收錄的陸龜蒙的詩,“溪山自是清涼國,松竹合封瀟灑侯”。

下篇的開端,化用了李白那首著名的《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雖然化用了前人的詩句,但蘇軾在自己的這首詞中,表達得更有“仙”味兒。

蘇軾的《念奴嬌·中秋》,氣勢不輸“明月幾時有”,美得宛如仙境

“便欲乘風,翻然歸去,何用騎鵬翼”,又用了莊子《逍遙遊》中的“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最後的“水晶宮裡,一聲吹斷橫笛”,用了《太平廣記》中記載的一個故事,開元時期,有一位名叫李驀的人,非常擅長吹笛,有一天他在湖中宴會上吹笛,眾人都讚不絕口。只有一位老人不以為然。李驀很不高興,就問老人是不是也會吹笛,並且拿出自己的另一根笛子,讓老人演奏。老人說:“這些笛子都太差了,沒法用。”李驀一直換了好幾根笛子,老人才勉強點了點頭,說:“湊合著用吧,但是我一吹,這笛子就會破裂,你不會心疼吧?”李驀說:“不敢不敢。”果然,老人一吹笛子,“聲發入雲,四座震憟”,到破音的時候,笛子果然裂了。李驀這才心服口服。

蘇軾的這首《念奴嬌·中秋》,雖然沒有《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名氣大,但從氣勢上來說,一點也不輸給《水調歌頭》,在意境上,更是美得宛如仙境。

TAG: 笛子蘇軾中秋水調歌頭桂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