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歲》·國學苑|古代遊記小品之“山”:我有悲喜,借山來說

《十幾歲》·國學苑|古代遊記小品之“山”:我有悲喜,借山來說

文/李小軍(湖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語文教師)

【編者按】

古代的文人雅士喜歡遊山玩水。他們遊玩的目的在於內心的豁然與領悟。山、水,文人大愛也。無論是自然景觀,還是人文景觀,在文人雅士的筆下都成了有生命的存在。

《十幾歲·高中生閱讀與寫作》邀請湖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語文教研組長歐陽薦楓帶領學校的語文名師,與我們共賞遊記小品,徜徉於自然山水中,浸潤於人文山水中,去感知名士情懷。

古人寄情山水,以山水怡情養性,以山水寄寓哀樂,以山水探尋人生的哲理。柳宗元、袁宏道、張岱三位文人鍾情山水,以山寄情,形成了文化史上千峰競秀、各美其美的景象。

仁者柳宗元:借厚重之山吐胸中之氣

以山比德顯政,是柳宗元故事裡的永恆內容。

他在《永州韋使君新堂記》的文末,借山講起了“仁”“清”“廉”的道德故事;他在《零陵三亭記》中寫“邑之有觀遊,或者以為非政,是大不然”,仍然是在闡述山水與政治的關係。柳宗元既由外而內地認識了山水的內涵,又由內而外地審視了山水的形式。他完成了對山水從理性到感性、從內容到形式的完整把握,再將山水演繹成自己的生命故事。

他的許多山水作品,滲透了人與自然的親和之情。你很難分清哪是柳宗元,哪是山。當面對天造地設般的小石城山,那份情緣,那種心酸,那聲“以慰夫賢而辱於此者”的感嘆,豈只是對自己命運的哀怨,更是包含了對知音的理解。

柳宗元賦予了山靈魂和個性。再尋常的山,一入柳宗元的文章,便處處可見特立的性格和不幸的命運。《始得西山宴遊記》中的“西山”,哪裡是在寫一座自然的山,分明是在寫自我、寫知己。柳宗元第一次看到西山,那樣興奮和迫不及待,猶如神交已久的朋友突然相遇。因為,西山具有和自己一樣“特立”的個性和“不與培塿為類”的品格。他審視小石城山後,發出“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的不平浩嘆。在他心中,小石城山有著與他一樣懷才不遇的遭遇。難怪茅坤感慨地說,柳宗元的小石城山,不過是“借石之瑰瑋,以吐胸中之氣”。

“老男孩”袁宏道:卸下文化的重負

“老男孩”袁宏道筆下的山,生動細緻,個性鮮明,體現了小品文的雅淨之風。他寫天池山上的晚梅、奇石豔卉、青松翠柏,素筆勾勒,寥寥幾句,景物就如在眼前。“飛樓跨之,輿騎從樓下度”,本是艱難的登山之旅,被他寫得如坐過山車般充滿樂趣。加之特寫鏡頭來描摹晚梅景緻,“一望皓白, 若殘雪在枝”,讀之口齒含香,身臨其境。

袁宏道是晚明“性靈派”的引領者。他筆下的山充滿了歡快、愉悅。他在《靈巖記》中寫山之形、山之廊、山之谷、山之松,尤其是山之人山僧的玩笑之言:“此美人環佩釵釧聲,若受具戒乎?宜避去。”讀到這,我們不禁笑嘆袁宏道的頑皮與詼諧。

《遊盤山記》中,他在遊山途中遇到一潭好水,痛快得大喊一聲。一個長衣儒冠的男人忽然躍入水中,嬉水為樂,還童心未泯地擲梨李以觀,儼然一個天真、活潑的老頑童。

袁宏道透過對山的描摹,大膽地肯定了人的慾望。《靈巖記》中游“西施故居”,袁宏道命僕人“小奚”對石頭上西施的足跡“以袖拂之,奚皆徘徊色動”。這是一種憐香惜玉的文人情懷,更是對真性情的肯定。然後,“老男孩”嘆曰“百世之後幽人逸士,猶傷心寂寞之香趺 , 斷腸虛無之畫屧,矧夫看花長洲之苑,擁翠白玉之床者,其情景當何如哉”“亡國之罪,豈獨在色”。這一段議論是對人慾望的肯定、對人性的張揚。

造景師張岱:對自然的覺醒和認知

張岱在小品文中呈現出的是文人厭倦現實之後,對自然的覺醒和重新認識。他如同一個高明的造景師,將文人的各種心態,透過一座座山展示出來。

張岱晚年在山水湖海中徜徉。他寫景,能大亦能小,能靜亦能動。他既能描摹雄渾的場景,又能抒寫幽絕之環境。“稜層剔透,嵌空玲瓏,是米顛袖中一塊奇石。”(《西湖夢尋·飛來峰》)“北眺西泠,湖中勝概,盡作盆池小景。南北兩峰如研山在案,明聖二湖如水盂在幾。窗欞門槔凡見湖者,皆為一幅圖畫。”(《西湖夢尋·火德廟》)他寫自然景物微縮,置於掌中、案上,其景物晶瑩可愛,童趣盎然,讓人愛不釋手。

高明的“造景師”張岱,不僅僅描繪自然之山,也不單純地注重自然景物的風姿,而是把自己的生活境遇、人生感受、藝術體驗等種種複雜的情感融入到對自然的表現中去,形成以人為本的山水小品創作觀。

《越山五佚記·吼山》篇中,他對景色的描繪更是流露出了深沉的黍離之悲。世事的變遷,家道的衰落,陶氏書屋原來清幽的景緻現在只能給人以荒涼寂寞之感。全文籠罩著作者濃郁的家國興亡之感,人生須臾之悲。

本文原載於《十幾歲·高中生閱讀與寫作》2021年9-10月刊,總第144-145期。

附版面圖:

《十幾歲》·國學苑|古代遊記小品之“山”:我有悲喜,借山來說

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爆料微信關注:xxcbwx,24小時報料熱線0731-85571188。

TAG: 山水柳宗元袁宏道小石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