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爐夜話》:存為善之心,不必邀為善之名

《圍爐夜話》:存為善之心,不必邀為善之名

《圍爐夜話》中說:“存為善之心,不必邀為善之名。”善良不必高聲宣揚,你的善良,必定自帶光芒。

1

善欲人知,不是真善

《朱子家訓》有言:“善欲人知,不是真善。”

發自內心的善良,如同一場春雨,于于無聲處滋潤萬物。真正的善良,不貪圖回報,不計較得失。否則就成了以善易善,把善行當做一種交易,折損了善的光芒。

《禮記》中記載了“不食嗟來之食”的典故。春秋戰國時期,齊國鬧起了饑荒。老百姓吃不上飯,很多人被餓死。有個名叫黔敖的人,為了博得好名聲,就去路上分發食物給災民。黔敖生怕別人不知道他在“做好事”,故意對著行人大聲叫嚷:“不要錢的食物啊!快來吃吧!”災民都對他視而不見,沒有一個人願意搭理他。有位災民經過,黔敖一把將人攔住,用一種高高在上的語氣說:“喂,叫你呢!過來吃!”他本以為災民會對他感恩戴德,磕頭拜謝,誰知災民瞪了他一眼,說:“我寧可餓死,也不會吃!”

善良不僅僅是施予,更是尊重。表達善意最體面的方式,不是居高臨下地施捨,而是不動聲色地維護。不戳破他人的難堪,不炫耀自己的善行,才是真正的善良。

2

善而不居,能得心安

《菜根譚》中說:“為善而欲自高勝人,施恩而欲要名結好。此皆是善念中茅戈、理路上荊棘,最易夾帶,最難拔除者也。”

善良不是刻意做給別人看的,它是一件發自內心、自然而然的事。行善的好處,不在別人的誇獎,而在自己內心的安詳。

曾國藩曾說:“為善最樂,在於不求人知。”

孔子有位弟子名叫子張,曾向孔子請教善人之道。孔子答曰:“善人者,不踐跡,亦不入於室。”就是說做一件好事,不必留下痕跡,讓別人看出這是善行。

中國人講究行善要積陰德。別人看不見的才是陰,顯露在明面上的就是陽了。《淮南子》中說:“有陰德者必有陽報,有陰行者必有昭名。”

真正瞭解“為善最樂”的人,心中掛念的並不是名利。抱著一顆功利的心去做善事,內心的計較遠大於收穫的快樂。為善而不求人知,默默增長的是你的福報和德行。否則,行善反而成了牽絆煩累的事了。

3

善無大小,貴在肯為

行善不求名,善行也不分大小。所謂的善良,有時候並不需要大張旗鼓,細微之處也可以見到人性溫暖的一面。

蘇東坡是個著名的善人,他的一生做過許多驚天動地的大善事,造福一方百姓;更在日常生活中,積累著數不清的點滴善行。在杭州,他帶領百姓疏浚西湖,挖葑泥築起了蘇堤,平息了杭州城內的千年水患。在黃州,他聽聞當地有棄嬰的習俗,不忍見這些孩子白白死去,就成立了“救兒會”,收養了數十名棄嬰。在儋州,他心疼當地學子無處求學,主動開辦學堂,教化百姓。他走到哪裡,那裡就因他而開出善良的花。

蘇軾用行動告訴我們,不是隻有護國為民才算善良,不是隻有救人一命才算善良,不是隻有捨己為人才算善良,不是隻有千金散盡才算善良。善行不在乎大小,只要肯為,每一件小事裡,都藏著一個善意的選擇。

◎本文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TAG: 善良善行災民行善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