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 | 千古情人獨我痴

林黛玉的感情心態,同屬於痴情一類,而與寶玉的“情不情”有所不同。脂批多次提及黛玉在“警幻情榜”上的評語,是“情情”二字。如己卯本第十九回夾批說:寶玉乃“今古未見之人”,而“恰恰只有一顰兒可對,今他人徒加評論,總未摸著他二人是何等脫胎,何等心臆,何等骨肉。……後觀《情榜》評曰:‘寶玉情不情,黛玉情情。’此二評自在評痴之上,亦屬囫圇不解,妙甚!”這裡說“情不情”與“情情”都是“評痴”之語,確能使人領悟這兩個評語的妙諦。它們恰為一對,“情不情”是說寶玉用情廣泛,“情情”則是指黛玉用情專一。對黛玉來說,世間唯有愛情最可寶貴。她的全部自我完全沉浸在愛河情海之中,她的一切,包括思想感情、脾氣秉性、興趣愛好等,都是從愛情裡釀造生髮出來的,深深地銘刻著“情情”的印記。

寶黛愛情是由淺而深、由朦朧而明朗,逐漸發展而來的,主要經歷了相識、熱戀、定情、持續、失敗等發展階段。黛玉在這一戀愛過程中,充分表現了她“情情”的感情心態。

在小說前二十二回,亦即搬進大觀園以前,寶黛愛情尚處在萌生階段。二人初識,共有的第一感覺是似曾相識。寶黛前身為神瑛侍者和絳珠仙草。絳珠得神瑛以甘露灌溉,“遂得脫卻草胎木質,得換人形”,故甘願與神瑛一同下凡,把“一生所有的眼淚還他”(第一回)。這是黛玉“情情”的形而上的原因。寶黛一見如故,其實就是一見鍾情。這是最激動人心的愛情,其間不摻雜任何世俗條件,如家世、地位、身份乃至性情、才幹、修養等,而僅僅是眼神的接觸,心靈的碰撞,感情的吸引。正因如此,這也是一種最危險的愛情。其發展趨向,一般都是任情任性,從而忽視社會禁忌、家族利益,導致外力介入,最終釀為悲劇。不過,初識之際,寶黛尚在童稚,還不能完全領悟一見如故的真諦。他們只是青梅竹馬的玩伴,感情上愛的氣息還相當淡薄。如第五回寫寶釵能得下人之心,小丫頭們多喜歡找寶釵去玩,“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鬱不忿之意”。至於寶玉,“亦在孩提之間,況自天性所稟來的一片愚拙偏僻,視姊妹弟兄皆出一意,並無親疏遠近之別”。這裡還不見愛的影子。但二人由熟慣而親密,由親密而“求全”,致生口角,漸漸邁開了愛的步伐。於是,寶黛之間無休無止的小衝突,便成為他們求全求愛的基本手段。如第二十回“林黛玉悄語謔嬌音”,寫寶玉從寶釵那裡玩耍回來,受到黛玉的奚落,於是爭辯道:“只許同你頑,替你解悶。不過偶然去他那裡一趟,就說這話。”黛玉聽後,自然惱怒,因與寶玉發生口角。沒兩盞茶的工夫,寶玉又像往常一樣來體貼勸慰:“你這麼個明白人,難道連‘親不間疏,先不僭後’也不知道?我雖糊塗,卻明白這兩句話。”……林黛玉啐道:“我難道叫你疏他?我成了個什麼人了呢!我為的是我的心。”寶玉道:“我也為的是我的心。難道你就知你的心,不知我的心不成?”將親疏關係與“心”聯絡起來,說明寶黛情竇已開。這是二人首次吐露愛的心聲,也是黛玉較明顯地表露“情情”的心態,預示著他們的愛情將步入熱戀階段。

第二十三回“西廂記妙詞通戲語,牡丹亭豔曲驚芳心”,是寶黛由愛而發生的第一次矛盾,也是他們愛情發展歷程上的里程碑。林黛玉讀《西廂》,“從頭看去,越看越愛看,不到一頓飯工夫,將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覺詞藻警人,餘香滿口。雖看完了書,卻只管出神,心內還默默記誦”。顯然,愛的種子在黛玉心田已破土而出。於是寶玉打趣道:“我就是個‘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傾國傾城貌’。”雖是開玩笑,卻明確表示了愛的願望。黛玉的反應很強烈,“不覺帶腮連耳通紅,登時直豎起兩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兩隻似睜非睜的眼,微腮帶怒,薄面含瞋”,儘管努力用惱怒來掩飾,羞赧而激動的心情仍展露無遺。當她也用《西廂記》裡的曲詞來打趣寶玉時,表明她已經愉快地默認了寶玉的比喻,從而正式確立起戀愛關係。過後,黛玉路過梨香院,聽到十二女伶練習演唱《牡丹亭》,立刻被那纏綿悱惻的曲詞所感染,不覺心動神搖,如醉如痴。可見,她確實墜入了情網。

此後,別人對寶黛的特殊關係開始有所覺察。如第二十五回鳳姐跟黛玉開玩笑說:“你既吃了我們家的茶,怎麼還不給我們家作媳婦?”這無異於提醒寶黛,必須考慮戀愛的發展方向,正視木石前盟。他們的心事被道破,再也無法佯裝不知,可又無法表達此時此刻那種驚喜而甜蜜的感覺。於是,“寶玉拉著林黛玉的袖子,只是嘻嘻的笑,心裡有話,只是口裡說不出來。此時林黛玉只是禁不住把臉紅漲了,掙著要走”。千言萬語,盡在不言中。此時此刻的寶黛,正可謂“此時無聲勝有聲”“心有靈犀一點通”。

但是,此時此刻一過,黛玉便又疑惑起來,總覺得不甚瞭解寶玉的真情實意。特別是“金玉”之論,總像咒語一樣糾纏著她,使她寢食難安。不料,第二十九回又橫生出一對“金玉姻緣”。那是張道士為寶玉提親,還送給他一個金麒麟。恰好史湘雲也有個金麒麟,這使黛玉憂心如焚,她又遇到了一個強勁的對手。“情情”的心性令她妒意大發,先是諷刺寶釵:“他在別的上還有限,惟有這些人帶的東西上越發留心。”繼而與寶玉發生衝突,故意拿話刺痛他:“我知道,昨日張道士說親,你怕阻了你的好姻緣,你心裡生氣,來拿我煞性子。”這次衝突,是寶黛之間最激烈的一次,致使寶玉“臉都氣黃了,眼眉都變了,從來沒氣的這樣”,只管“下死力砸玉”。以常情而論,寶玉這番舉動應當可以使黛玉疑慮盡消。然而,黛玉疑心太重,寶玉越表現他對“金玉”之論的反感,就越使她生疑:

你心裡自然有我,雖有“金玉相對”之說,你豈是重這邪說不重我的。我便時常提這“金玉”,你只管瞭然自若無聞的,方見得是待我重,而毫無此心了。如何我只提“金玉”的事,你就著急,可知你心裡時時有“金玉”,見我一提,你又怕我多心,故意著急,安心哄我。

這真是“求近之心,反弄成疏遠之意”。在那樣一個視男女戀愛為淫奔不才之事的社會環境下,不允許他們盡情剖白心跡,必然會造成這種誤會。黛玉除了用衝突來試探寶玉,實在別無良策。她太擔心了,即使暗中聽到寶玉視她為知己的表白,她還是忐忑不安:“既你我為知己,則又何必有金玉之論哉;既有金玉之論,亦該你我有之,則又何必來一寶釵哉!”這種心態,難免使人想起周瑜“既生瑜,何生亮”的慨嘆。

誠然,在熱戀過程中,林黛玉對寶釵、湘雲表現了好像不必要的嫉妒與多心,因此常常為人所詬病。如湘雲就曾說黛玉是“小性兒、行動愛惱的人”,還說她處處“轄治”寶玉(第二十二回)。其實,周瑜的嫉妒與黛玉的嫉妒,性質截然不同。周瑜是嫉賢妒能,黛玉則是“情情”,是她愛情熾熱和專一的一種表現,是所謂“愛的排他性”的必然反映。故脂批說:“金玉姻緣已定,又寫一金麒麟,是間色法也。何顰兒為其所惑?故顰兒謂‘情情’。”(己卯本第三十一回前評)黛玉的嬌情妒意,是清純率真天性的自然流露,絕非什麼病態心理。像有些才子佳人小說中的所謂佳人,對才子見一個愛一個的行為,不僅毫無妒意,還幫助才子物色和引誘別的佳人,這才是十足的病態。像香菱那樣歡天喜地盼望夏金桂的嫁臨,才是精神麻木的表現。像寶釵那樣敦厚大度,似乎內心深處絕無貪嗔痴愛,才是情感的扭曲變形。黛玉“情情”,對寶玉“期望之情殷”,所以才會吃醋,正所謂“未形猜妒情猶淺,肯露嬌嗔愛始真”。黛玉越是嬌妒,就說明她越是情深意真。作者“寫黛玉又勝寶玉十倍痴情”(庚辰本第二十三回夾批),真是“千古情人獨我痴”。

伴著不斷升級的衝突和黛玉日漸強烈的妒意,寶黛的距離越來越近,心跡越來越明。第三十二回“訴肺腑心迷活寶玉”,是他們愛情完全成熟的標誌。寶玉掏出了肺腑之言,黛玉如“轟雷掣電”,完全瞭解了寶玉的心意。雙方無休無止的試探,至此得到了明確的結果。二人定情的明顯標誌,是私贈手帕。那是在寶玉捱打以後,寶玉特命晴雯送兩條舊手帕給黛玉,黛玉立刻便“體貼出手帕的意思來,不覺神魂馳蕩”(第三十四回),百感交集,於是在帕上題詩三道。顯然,這私相傳遞的舊手帕,就是寶黛定情的信物。

寶黛既已得到彼此的心,便不再人為地製造矛盾,黛玉遂流露出她天性中所固有的柔弱、寬厚與誠懇。她與寶釵之間那種劍拔弩張的場面不見了,干戈化為玉帛,情敵變成了朋友。她甚至還誠摯地向寶釵致歉:“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極好的,然我最是個多心的人,只當你心裡藏奸。……往日竟是我錯了,實在誤到如今。”(第四十五回)但這並不表示“金玉”之論的陰影在她心裡已經消失,正相反,她仍是那樣憂鬱,對未來總有一種不祥的預感。就在“金蘭契互剖金蘭語”之後,她便在“風雨夕悶制風雨詞”,表明她的心境實際上正像秋風秋雨一樣慘淡淒涼。她再也無須試探寶玉,無須排斥寶釵,可也不知道如何爭取進一步的勝利。“情情”的心態可以指引她如何贏得寶玉的心靈,卻不能教會她怎樣爭取婚姻的成功。她所能做的,就只有等待。以她的聰穎敏感,不會不知道她所處的環境是“禮”的世界,根本不能容忍她對“情”的執著追求。她知道,她的戀愛,只能以悲劇告終。

果然不出所料,賈府不接納她,社會拋棄了她,時代拒絕了她,儘管後四十回頗多可議之處,但對黛玉之死的描寫,還是相當精彩的。她聽到寶玉定親的訊息,便開始絕食,病得奄奄一息;當聽說那只是誤傳時,她又出人意料地活轉過來。直至玉釵成婚之際,她才徹底絕望,於是焚稿斷痴情,呼喚著寶玉的名字,辭別了人世。“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黛玉為情而生,因情而死;其情可生死,也可死生。這個“情情”的痴心少女,就是“愛”的化身,“情”的精靈。

TAG: 寶玉黛玉情情寶黛金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