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運動時期優秀的代表人物之一——格魯克

啟蒙運動時期優秀的代表人物之一——格魯克

啟蒙運動時期優秀的代表人物之一——格魯克

德國作曲家克利斯朵夫·維利巴爾德·格魯克(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 1714-1787)在1714年7月,出生於上普法茨的埃拉斯巴赫村一個農民家庭裡。

人物介紹

學習經歷

格魯克三歲時隨家遷居捷克,在遼闊茂密的波希米亞森林度過童年和青年時代。十二歲起在教會學校讀了六年書,掌握了希臘語和拉丁語並熟悉了古希臘羅馬的文學和詩歌,畢業後進布拉格大學,同時學習彈奏鋼琴、風琴和演奏大提琴,由於家庭生活困難,他不時要丟開課業,揹著大提琴跋涉郊區鄉間演奏樂曲,以求獲得經濟上的補助。

1736年,父親的主人把格魯克帶到維也納宮廷任歌手和樂師。翌年,出於偶然的機遇,他到義大利米蘭,跟義大利著名作曲家薩瑪蒂尼(G。 B。Sammartini 1701-1775)學習,用義大利文創作了很多正歌劇在米蘭和義大利其他城市上演。

音樂貢獻

1746年,格魯克移居英國,在倫敦遇到了亨德爾,他的音樂留給他很深的印象。1750年,他回到維也納,1754年起擔任宮廷樂長,這時候他根據法文指令碼創作出一些喜歌劇作品,為法國喜歌劇體裁的奠立做出了無可爭辯的貢獻;另一方面,他開始進行歌劇改革,他的歌劇《奧菲士》在1762年在維也納初次上演,成為歌劇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個日子,而在五年後同在維也納初次上演的另一出重要歌劇《阿爾刻提斯》,則更徹底地貫徹了他所確定的原則。

1773年格魯克遷住巴黎,為了歌劇改革進行了一系列的嚴肅鬥爭,他為巴黎而寫的歌劇《伊菲革涅亞在奧利斯》和《伊菲革涅亞在陶洛人裡》,都是使他贏得勝利的重要劇作。他晚年住在維也納,主要創作一些歌曲,1787年11月15日逝世。

人物評價

格魯克是一位偉大的歌劇作家,他擁有寫作曲調的非凡才能,但他畢竟“愛繆斯勝於塞壬”,這也就是說,他最重視的確實不是像希臘神話中那些塞壬(海妖)的甜蜜歌唱,而是繆斯女神的壯偉詩篇——後人在格魯克塑像上刻下的這句銘文,的確道出了他創作的這一特點。

TAG: 格魯克歌劇維也納創作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