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迫不得已代父從軍,居然還要自己掏錢買裝備,憑什麼?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

一首朗朗上口的《木蘭辭》,知名度不可謂不高,這首南北朝時期的民歌流傳了千年。女兒之身、代父從軍、保家衛國、不戀功名……也讓花木蘭成了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

花木蘭迫不得已代父從軍,居然還要自己掏錢買裝備,憑什麼?

花木蘭是自願從軍的麼?“可汗大點兵”為何總要叫上她的父親?她為何需要自費購置裝備?在木蘭從軍的背後,又有著怎樣的軍制?

不得已而從軍的木蘭

《木蘭辭》開篇就說了,這好姑娘在織布呢,然而總是苦惱著嘆息,因為“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木蘭沒有兄長,小弟還是玩泥巴的年紀,這要打仗了,為何總是鍥而不捨地要求她的老父上戰場?

按理說,這要是不去的話也情有可原吧?

那還真不行,因為木蘭是軍戶。

主流學術認為,《木蘭辭》產生於北魏時期。而北魏時期實行的,就是世兵制。

世兵制即世代為兵,父死子繼,兄終弟及。

《管子》曾說:“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這裡的“士”可不是什麼讀書人的意思,而是指軍士。管仲輔佐齊桓公時,便對“士”與“農”作出規定,這兩類國民共處一鄉,鄉民平時務農習武,戰時出征,此即為世兵制的萌芽。

花木蘭迫不得已代父從軍,居然還要自己掏錢買裝備,憑什麼?

經歷了千百年,世兵制也在不斷演變。

漢武帝時,曾設“羽林孤兒”,將死難將士的兒孫養在羽林,虎賁、羽林是可以父死子繼的。但是沒有硬性規定,可以世襲當兵,也可以不世襲當兵,有得選。

到了三國時期,連年征戰,為防士兵叛變逃跑,便將兵士的家屬集中到一起居住,方便扣為人質。為了便於管理,兵與民的戶籍由此分開,兵戶逐漸演化為世襲制。

至此,兵民分離,兵戶歸入士籍,並且士籍只可在內部婚配,不可與民籍通婚。除非有極為特殊的情況(功勳卓著者),否則士籍絕不允許更改為民籍。

這可真是:一入士籍深似海,從此民女是路人。

魏晉之後,世兵制雖經起落沉浮,但到了花木蘭所處的北魏時期,世兵制又實行了起來。

如此看來,花木蘭又怎能不去代父從軍?這“軍書十二卷”可不是什麼高大上的聖旨,點名道姓著叫花老爹去的,該是軍冊士籍一類,記在上邊的軍戶之家,誰都跑不掉。

如果不買馬,那就步行吧

不管是世兵制,還是其後出現的府兵制,在裝備器械的準備上算是大同小異,基本上是自備,只是有時候需要自備的東西種類不同罷了。

如果那時候的軍戶說,他家有一把祖傳的40米大砍刀,還真別不信,有可能還真是祖輩傳下來用於征戰的武器。

《隋書》中記載,隋朝名將張定和年少時窮得叮噹響,要出征的時候壓根沒錢購置軍需,問他老婆可不可以拿她衣服去典當換錢,他老婆堅決不同意。張定和無語,只能罵罵咧咧著上陣拼命,待到立功而歸,二話不說就把這老婆給休了。

由此也可看出,南北朝至隋唐時期軍士們的一些生活縮影。有一些大件如長槊、鎧甲等,一般由朝廷派發,因為要防著軍戶反叛作亂。至於其他的,統統由軍戶自備。

花木蘭迫不得已代父從軍,居然還要自己掏錢買裝備,憑什麼?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也便由此而來。若是不買馬,木蘭也就只能在戰場上撒丫子狂奔了。

當然,這似乎也可以從側面反應出,木蘭的家庭條件還是過得去的,畢竟不像隋朝驃騎將軍張定和那樣,還得求著老婆典當衣服去購置裝備。

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在《木蘭辭》的這一段,沙場凱旋,建功受封,辭官歸鄉,我更期盼著此時的木蘭已是自由之身。

在木蘭所處的那個時代,世兵制幾乎已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北魏孝文帝推行改革之後,軍戶的待遇與社會地位急劇下降,不僅比不上民戶,更有著“有同奴隸”的記載。

若非彼時的世兵制已是弊端百現,亦不會有《木蘭辭》中“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一個已經出現兵源斷層的軍戶家庭,依舊還是這般強徵,才會有那無奈的“惟聞女嘆息”。

花木蘭迫不得已代父從軍,居然還要自己掏錢買裝備,憑什麼?

戰爭從來都是殘忍的,“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這算是好的,“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這可就太過於悽愴了。

如若能夠藉著赫赫功勳,為自己的家人爭取到更改為民籍的機會,這或許才是木蘭最想要的吧。

“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如此,多好!

TAG: 木蘭兵制軍戶士籍從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