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在八月十五寫的一首詩: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和大年三十一樣,八月十五是個闔家團圓的節日。

然而對於很多漂泊在外的遊子而言,熱鬧是別人的,孤獨是自己的。

每逢佳節倍思親,多少遊子曾對著那輪圓月,寫下最深的思念。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悽然北望”……

今天要講的這首詩是白居易所寫,其中兩句,“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引起了很多遊子的共鳴。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白居易在八月十五寫的一首詩: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白居易這首詩寫於公元818年,在此之前他因為上書要求嚴查行刺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又因平時多做諷喻詩,為權貴所不容,被排擠出京,貶為江州司馬。

來到江州的第二年,也就是816年,他在潯陽江頭送客時,偶遇了同樣從京城流落到此地的琵琶女,一時感慨萬千,寫下了千古絕唱《琵琶行》。

一句“同是天涯淪落人”,將他遭遇貶謫,去國懷鄉的悲痛寫到了極致。

而這份悲痛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淡化,反而更加深重。

兩年後的中秋夜,他望著天上的那輪明月,萬千思緒湧上心頭,便有了這首《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道盡故鄉難回,親友難見的無奈與愁苦。

白居易在八月十五寫的一首詩: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先來看詩歌前兩聯,運用了對比的手法,抒發了今非昔比的感慨。

詩歌首聯中提到的“曲江”是長安的一大文化盛景,一直以來便是皇家禁苑所在之處,秦朝時有“宜春苑”,隋朝時為“芙蓉園”。

到了唐朝,尤其是唐玄宗時期,又興建了紫雲樓、彩霞亭、臨水亭等,規模之大空前絕後。

當時唐朝很多宴會,例如“進士宴”便是設在曲江畔,許多文人雅士也都喜歡在此宴飲。

白居易曾高中進士,當過左拾遺,在此參加過皇家宴會,也曾與在此友人把臂同遊。

對他來說,“曲江”不僅是長安的一處景點,更承載著他美好的回憶。

而頷聯中的“湓浦”,就是指白居易此時的所居之處,他在《琵琶行》中曾言

“住近湓江地低溼,黃蘆苦竹繞宅生”

,地勢之荒僻,環境之惡劣,可見一斑。

同樣是中秋節,同樣是明月夜,昔年是在繁花滿樹,仕女如雲的曲江畔,如今卻是荒僻的湓浦水邊,如此巨大的反差,詩人的心情可想而知。

白居易在八月十五寫的一首詩: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今昔對比,令他黯然神傷,所以他才會發出“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的感慨。

這兩句對仗工整,感情強烈,歷來被視為“思鄉”名句。

最值得玩味的是“望”和“見”這兩個字,

表面上,這兩字都有“看”的意思,但意義卻大不相同。

“望”一般用於遠景,望卻不一定看得到;而“見”是目之所及。

詩人在湓亭佇立遠望,看得見天邊的圓月,卻望不到遠方的故鄉,無形中又加深了他心中的痛苦。

看似簡簡單單的兩字,卻不可替換,這便是詩人的高明之處。

最後尾聯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又是對比,將詩人的愁情推向了高潮。

昨夜的西風,吹了一整夜,卻無人理會;而今夜的圓月又和往年一樣,言外之意,便是他的憂鬱苦悶,他的思鄉之情,依然如往年,深沉刻骨。

白居易在八月十五寫的一首詩: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自古以來,“明月”便是最易勾起遊子的思鄉之情,何況當時白居易遭遇貶謫,又趕上八月十五,撫今追昔,思鄉之情倍增。

一句“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引起了多少天涯遊子的共鳴。

月華年年如是,惟願千里共團圓。

-END-

作者:解憂詩詞

注: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作者刪除。

TAG: 遊子望鄉白居易八月思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