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讀澄清——是可忍,孰不可忍

上接

誤讀澄清——是可忍,孰不可忍

《論語》第3篇“八佾篇”第1句:

孔子謂季氏:

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與左丘明的故事

從孔子與左丘明的故事可以側面瞭解當時的“季氏”。

誤讀澄清——是可忍,孰不可忍

孔子時期,有個左丘明,也就是《春秋左氏傳》和《國語》的作者,曾與孔子一同前往周室,在周太史那裡查閱歷史檔案,所以二人應該是朋友關係。

《論語》上還有一句: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所以,孔子和左丘明算是知音。

孔子和左丘明的那個時候,魯國國政被三家權臣把控,這三家權臣,也就是孟孫、仲孫、季孫,國君拿他們沒有辦法。

當時魯國的國君想要請孔子出來做大司寇(總理刑獄及政事),準備去找下面的權臣商量的時候,碰巧遇到左丘明,左丘明就把國君給攔住了。如果國君把任命孔子的事情跟這三家權臣商量的話,意味著有人要與三家進行分權,這三家肯定不會同意,所以,左丘明跟國君說,你既然想好了就直接下任命就好了。因此,孔子順利當了魯國的大司寇。

誤讀澄清——是可忍,孰不可忍

因此,如果沒有左丘明,或者,事情沒有這麼湊巧,國君剛好在這個時候碰到左丘明,也就沒有孔子擔任大司寇的歷史了。

孔子擔任司寇以後,曾向國君建議削弱孟、仲、季三家勢力,但沒有得到執行,後來孔子見“大道之不行”,也就沒有繼續在魯國做官了。

八佾與“

“八佾(yi)舞”

之“佾”指行列,周代的奏樂舞蹈一佾為8人,八佾就是六十四人。按照周禮規定,只有天子的樂舞才能用八佾;諸侯,用六佾,就是由四十八人演奏的樂舞;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

誤讀澄清——是可忍,孰不可忍

所以,按照當時的禮儀,季氏只能用

“四佾”之舞

,結果這位權臣,高興起來,不管頂頭上司(魯國國君),連周天子也不放在眼裡,直接用了天子的標準,所以後世解釋,孔子這個時候就憤怒起來了,喊了一句:

“這樣都可以忍受,還有什麼是不能忍受的!

其實,“溫良恭謹讓”的孔子的脾氣沒那麼不好。

我們要先看

“忍”

字,關於“忍”字,在孔子那個時代還沒有約定俗稱地成為“忍耐”的意思,比如《說文》:

“忍,能也”

。所以,我們不能以對現在的文字理解望文生義。

《論語》裡面的另一處“忍”字在15篇: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這裡的“忍”如果用在處理事情上可以解釋為

“決斷”

,也就是:“不能聽信巧言,在小事上不決斷,則會壞了大事”;

誤讀澄清——是可忍,孰不可忍

那麼,這句話的“忍”字呢?我們除了“忍耐”還有沒有別的更好的意會嗎?其實是有的,如果把“忍”解釋為

“忍心”

或者

“狠心”

呢?

那麼這句話的解釋就應該是:“季氏(季家人)這樣的事都狠心做得出來,還有什麼事不忍心做不出來呢”,也就是說,孔子的意思是說,季家人現在是“八佾舞於庭”,說不準明天就能叛亂造反。這樣解釋才能通。

當然,現在很難讓“是可忍,孰不可忍”恢復到本來的意義了,已經變成了約定俗成的詞語。不過希望大家在讀《論語》的時候一定小心,不要隨便“望文生義”為好。

誤讀澄清——是可忍,孰不可忍

誤讀澄清——是可忍,孰不可忍

TAG: 孔子左丘明國君魯國季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