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上海文化新地標丨黑石M+街區:構建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和諧

聚焦上海文化新地標丨黑石M+街區:構建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和諧

今天的黑石公寓外景(攝影:袁婧)

視城市如生命體,有其生長、發展、衰亡的自然過程。上海如今邁入了後工業化的高質量發展時期。在網際網路和文化消費的新的時代語境下,上海的城市空間需要隨之轉型和更新。經濟和社會的變革是城市更新的主要內驅力,城市漸進式有機更新的價值在於適應城市發展模式的變軌:從規模擴張到品質提升、從粗放建設到精細治理。

幾位學者本世紀初在《歐洲城市更新》一文中指出城市更新涉及到“對已經喪失了的經濟活動進行重新開發;對已經出現障礙的社會功能進行恢復,對出現社會隔離的地方促進社會融合;以及對已經失去了的環境質量和生態平衡進行復原”,這反映出城市更新的三個基本議題,即業態開發、社會治理和環境覆育。這是高質量發展亟需面對的關鍵問題。城市更新與其說是內容和形式的推陳出新,不如說是面對以上困境的審慎修整和精心療育。

其中,黑石公寓轉身成為黑石M+街區,可謂近年來上海城市更新的典範,給業態、社會和環境等方面都帶來明顯的改善和提升。

以“音樂”為關鍵詞,營造視覺和聽覺的共鳴、歷史和現實的交響

原黑石公寓位於衡復風貌區內,是建於1924年的折中主義建築,因填充牆體和部分構件採用黑色石材而得名。六層建築主立面沿街,採用新古典主義縱橫三段式佈局,左右對稱,出挑的門廊以科林斯雙柱作支撐,門廊上方依次為中空露臺和逐層收小的弧形陽臺。其拱券窗洞、券齒線腳、雕花石柱以及螺旋形柱,都蘊含巴洛克曲線之美。建築室內以細緻的馬賽克拼貼和低飽和度的莫蘭迪色系牆面,展現出與硬朗的建築主體不同的婉約感。建築配套齊全,傢俱、電梯、中央供暖均為套房標配,還設有恆溫泳池、網球場和停車庫,它在當時被譽為是“上海最好的公寓”,以今天的標準來看,也無疑屬於高品質的環境。

聚焦上海文化新地標丨黑石M+街區:構建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和諧

黑石公寓歷史照片

更新前的公寓內部,除了居住和辦公功能以外,已經零星出現小型藝術工作室這種介於文化生產和消費之間的業態。改造後的黑石M+街區順應了這種趨勢,開發新的文化經濟活動,包括精品酒店、書店、咖啡館、餐廳等業態,為鄰近的上交音樂廳提供配套服務。從治理的角度來看,整個街區由徐房集團承租給幸福裡文化公司運營,改造謹慎地協調原住居民、原住租戶和引進商家等主要人群的利益,統籌建築規劃、室內、景觀、藝術等多個設計團隊參與,以創意撫慰歷史,確保整體品質的高標準和專項設計的精確性;內容的變化帶來形象的改善,整體空間環境保護修繕了黑石公寓歷史建築,保留改造了周邊的辦公用房,對於區域性車棚、陽臺等空間還進行了適當的新增加建,以確保功能的實現。

今天,黑石公寓朝向復興路的街區入口和內部庭院開放空間,成為建築群落的中心,透過風景元素的植入,提升了街區的文化性和公共性。室內空間則融入海派歷史符號和當代藝術語言,把斯維特蘭娜·博伊姆(Svellana Boym)所謂的“修復性懷舊”和“反思性懷舊”恰如其分地結合。最終的環境形象體現出既經典摩登、又清新時尚的新海派風貌。

城市更新的精要處,在於面對多元主體、脆弱遺存、敏感環境和演變功能,構建“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和諧”。

以黑石公寓為主體的黑石M+街區定位為上交音樂廳的配套。其周圍坐落著上海音樂學院、上音歌劇院、上海交響樂博物館等眾多同音樂相關的機構,很多音樂人和音樂主題工作室棲身黑石公寓周邊。引進的“幸福集薈”也是音樂主題書店,有名家作品曲譜、器樂和聲樂考級用書、音樂理論書籍、進口類音樂普及讀物,以及古典、流行音樂唱片。顯然“音樂”作為城市更新的關鍵詞,本身就代表著和諧,意味著視覺和聽覺的共鳴、歷史和現實的交響。

聚焦上海文化新地標丨黑石M+街區:構建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和諧

黑石M+街區隨處可邂逅藝術

在看得見的地方,黑石公寓高大的體量和折中主義外觀是整個街區的核心,周邊的商業建築以謙虛的造型、通透的立面構造和深色的石材外飾面拱衛著主體建築。通透的立面是為了過濾光線。從音樂廳聽完音樂會的人來到這裡,是從視覺緊張興奮的輝煌殿堂走進闌珊夜色,建築立面的疏朗格柵、陽臺欄杆、磨砂玻璃磚讓光線變得柔和,眼睛放鬆的同時,身心也會鬆弛。深色的建築石材飾面則可以讓庭院中的櫸樹葉在白天更顯蔥翠,可以較好地緩解視覺的疲勞感。正是這些理念造就了建築看不見的和諧。

建築師透過對視覺做減法來舒張其他感官的體驗,構建環境感知的整體和諧,景觀設計師則從交響樂旋律中汲取靈感創造跨越感官媒介的體驗。面對狹窄平淡的街巷空間,李中偉和團隊以grasshopper演算法和陣列的黑色石塊構建了一段律動的景牆,宛若音律的視覺“層流”(流體層狀流動時視覺上如同凝滯的狀態),體現出空間和音樂的對話,藝術與科技的和諧交融。他們還選用大吳風草、藍羊芒、花葉蔓長春、迷迭香等郊野植物在建築立面上懸掛立體綠化,營造自然閒適的多維花境,草葉的芬芳和咖啡的香濃一起激活了嗅覺。景觀中的公共藝術展現人與貓的互動,戴耳機的人誇張的表情和姿態延續著藝術家張勇一貫脫世方外的精神氣質,鏡面不鏽鋼材質讓形體消融在周圍場景中,暗示著環境的主角也許是看不見的音樂,給位於市中心的環境平添隱逸的氣質。

相較於外部空間的空靈和收斂,室內空間顯得更富張力。幸福集薈音樂書店以大面積留白的牆面、頂棚襯托簡潔的現代拱券以及復刻歷史圖案的馬賽克地面,既表達對老建築的尊重,又留給看不見的旋律飛揚穿越的空間。如果說幸福集薈是交響樂,黑石M+酒店就是音樂劇。它的設計語言更加具有裝飾藝術的意味:餐廳上方的深色玻璃拱頂網架如絲織般柔軟,大堂的大理石地面黑白格圖案如畫素般飄忽,牆上裝點顏磊的當代繪畫深邃朦朧、色彩斑斕。這些設計語言浸潤著海上舊夢,卻又輝映著繁花似錦的當代。室內設計師黃全認為這是“更當下的一種形態,多變而富有戲劇性”,形成有視覺張力的和諧。

聚焦上海文化新地標丨黑石M+街區:構建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和諧

幸福集薈音樂書店走廊

優秀的城市更新專案,為“建築可閱讀”提供拓展的契機

從城市更新完成後的效果來看,設計團隊孜孜以追求的“與歷史共生的當代性”也成為“看不見的和諧”的註解,至少可從兩方面理解:一方面是對歷史建築的態度,建築師堅持不做“福爾馬林溶液中浸泡的標本”,不以老自居,不倚老賣老,要為當代所用;另一方面是對未來的態度,接受在運營中不斷更新,為後人留白,不追求一時的網紅效應。這種不偏不倚的更新邏輯,在設計界浮華的當下是誠實理性和難能可貴的,表達了對建築整個生命過程的理解和尊重,也是對城市自然生長的豁達和包容。

優秀的城市更新專案,是城市動態演進中的一枚參與性的當下節點,為“建築可閱讀”提供了拓展的契機:可以是設計者對歷史文字和場地資訊的解讀,亦可是功能使用者和文化消費者對空間場所的品讀,甚至是城市漫遊者對設計者初心的揣度,各有各的感悟,各有各的精彩。

這些“閱讀”的關鍵,都基於“在場性”。口傳文字是聽覺感知,印刷文字是視覺感知,而立體的建築文字透過身體感知。建築的尺度、深度、密度和顆粒度等測度標準,都是調動身體媒介在現場感受到的,身體感知的參與讓建築閱讀更加生動具體。城市更新正是要把漸進變化的場所資訊抽絲剝繭、披沙析金地浮顯出來,由意識捕捉,被身體感知,讓心靈體驗,從而便於建築閱讀者完成多維度、多感官的“沉浸式閱讀”過程。這對於改善今天人們因視覺資訊攝入過多產生的焦慮和抑鬱有所幫助,對於平衡當下由蕪雜的電子文字引發的“瀏覽式閱讀”盛行狀況也不無裨益。

當城市更新專案透過有效運營真正進入城市的血液迴圈,融入城市的生態系統,建築就可以疏離碎閱讀和淺閱讀,有了被開放閱讀和深層閱讀的可能,成為城市發展文脈中的當代文字。如將不盡,與古為新,“建築閱讀”也是一種對歷史建築文字的創新實踐和生命體驗,是閱讀者調動自己的生命能量對一座建築生命片段的邂逅和生命歷程的造訪,在城市發展的時空格局下,在靜觀和默讀中,完成自我更新的歷程。

聚焦上海文化新地標丨黑石M+街區:構建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和諧

今天的黑石M+街區連通曆史與現代(playze供圖)

作者:程雪松(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教授、博導)、崔仕錦(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博士研究生、湖北美術學院講師)

編輯:範昕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TAG: 城市更新黑石建築公寓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