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衛團丨城憶尋蹤:京西古道模式口

在現代人快節奏的生活中,尋一處靜謐而溫暖的地方,暫時告別都市的喧囂,安靜平和地感受,文化帶給我們心靈的力量,如果你對人文地理感興趣,想了解歷史淵源,與時空對話,那麼請靜靜的聆聽和品味生活,它將帶您走進一個底蘊深厚的文化世界,一個感受“慢節奏”生活的美好世界。

梁衛團丨城憶尋蹤:京西古道模式口

城憶尋蹤:京西古道模式口

說到駝鈴古道,你會想到什麼?大漠孤煙,戈壁荒原。但今天提到的這條駝鈴古道不在西北,就在北京城裡,即歷史名街、京西駝鈴古道——模式口。模式口,原名磨石口,因盛產磨石而得名,後取其諧音將磨石口改為模式口。模式口位於北京市石景山區,是京西古道一條東西走向的古道,全長1500米,古為京西重鎮,曾是幾百年來連線京城與塞外的京西古商路,俗稱“駝鈴古道”。

我對模式口不陌生,2009年來北京後,住三家店西口,距離模式口很近,乘坐公交車6站地就能到。上學時讀過老舍先生寫的小說《駱駝祥子》,老舍先生筆下的駱駝祥子便是從模式口走出來的。在小說《駱駝祥子》中,剛買了輛新洋車的祥子不顧兵荒馬亂,為了兩塊錢的車資拉著客人去清華,結果剛出西直門就連車帶人被當兵的抓了去,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祥子在模式口趁著夜色逃離虎口,還牽了三匹駱駝回來,於是便有了“駱駝”這個外號。早有耳聞,如今終於可以實地一探究竟。

梁衛團丨城憶尋蹤:京西古道模式口

閒暇時曾多次到模式口大街尋訪,每次走進這條古街都有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模式口大街並不是筆直的,因為這個村子是建在一座很低的小山根兒下了,所以大街的走勢,可能是因山勢而來的。村內很少有現代建築,可能大家都自覺地保持著統一的風格。大街的中段往北有岔路,岔路兩邊是六七十年代修的房子,比在西口看到的老四合院風格離我們生活的年代更近了一些。模式口原有四座壯觀的過街樓,東西各一座,樓高十來米,厚達七八米,中間兒兩座。過街樓很像小城門,是由兩個樓垛子托起一座樓子,下面有門供車馬行人透過。東口外立著一塊巨石,上書“京西古道”。村西隘口為京西古道之必經之路,近代西山的煤炭、木石均由此入京。

梁衛團丨城憶尋蹤:京西古道模式口

在模式口大街與法海寺路交叉口,一座由老舍先生之子舒乙題字的“慶春齋”吸引了我的駐足,屋內陳列了老舍先生的作品和舒乙撰寫的文章《老舍和石景山》,詳盡介紹了老舍先生與京西古道的淵源。我曾經虔誠地尋覓這裡的一磚一瓦,斑駁的土牆、風化的石構件、倒塌的殘垣斷壁、字跡模糊的碑刻、棄置牆角的舊磨盤……都向人們昭示著古鎮曾經有過不凡的歲月。村中還儲存了百年以上的古宅多處,古宅中的磚雕、彩畫,有著較高的藝術價值。模式口至今仍保留著傳統風貌的民居,建築格局上分為一進、二進、三進。其中二三十處院落的房齡達百年之久,至今較為完整,如69、71、82、89、93、178號院等,對研究京西百姓生活的變遷史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它們都是硬山起脊,抬梁式木架結構,石板瓦屋頂,如意院門,有石雕門墩、影壁、屏門、隔扇、磚雕、木雕、彩畫、泥塑、山花、土灶、土炕、磨房、碾房、老門聯等。清朝末年到民國初年,是模式口最為興盛時期,各類商鋪有三十多家,還有各類商攤幾十家。商賈雲集,駱駝隊迤邐而行,駝鈴聲不絕於耳。大車店、雜貨店、鐵匠鋪、酒館、飯鋪、糧食店、藥鋪、肉鋪、理髮店、茶館、布店、旅店,為來往的商旅和朝聖的香客們服務,當時這一帶頗為繁榮,時過境遷,往日繁華已成過眼煙雲。

梁衛團丨城憶尋蹤:京西古道模式口

早年間,隨著城市化發展,這裡的文化歷史形態被逐漸淹沒,取而代之的是一批低端業態,違建密佈、道路堵塞,管線密集如蜘蛛網,道路最寬處只有六七米,消防車、急救車無法進入,居民改造升級的呼聲強烈。猶如“一堆國寶埋進了垃圾堆。”自2016年開始,北京市石景山區啟動了模式口大街的修繕改造,先後完成了南小街試點、模式口大街和法海寺路兩廊、菜市場路、法海寺東街等市政工程,實現了架空線入地整治、沿街房屋外立面修繕,開放了模式口公園,街區風貌得到顯著提升。“古道斯存”“慶春齋”等7處精品院落,“湧泉水井”“月色駝鈴”等5處景觀節點以及30家特色商鋪一一亮相,讓老街恢復古風古韻的同時,還散發出時尚的年輕活力。現如今,大街經過整治提升,已經開始重新煥發活力和光彩。如今走在位於模式口大街中段的南小街上,古色古香的青磚灰瓦民居、駱駝造型的街邊園藝小品,還有充滿古韻的商鋪……彷彿讓人“穿越”回了曾經鼎盛繁華的京西古道。

千年古道、百年老街,雖然在如今的模式口,已很難尋回往昔那酒肆客棧林立、駝隊川流不息的繁榮景象,但因為遠離城區,老街上依然保留著不少上個世紀末期的北京風情,這在如今被改造一新的北京城裡已很難尋到了。如今的模式口就像老舍先生的小說一樣,還保留著很多關於老北京的記憶,模式口還有很多故事,漫步其間,恍若隔世,歡迎大家舊事尋蹤,來模式口一探究竟。

TAG: 模式古道京西老舍大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