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讀的幾本書

這是「 青絲的小酒館 」2020年的第6篇文章

作者 |青絲(qingsi0612)

好久不見。這個月非常忙碌,上月的讀書報告一直拖延至今。

上月,讀書7本,紙質書4本、電子書3本。順便說下,整理了未讀的紙質書,尚有100本左右未讀完,加之習慣了用ipad和kindle讀書,今年的書香節應該不會再買書了。後期可能會收藏一些三聯的帶大量插畫的書,但前提是先把庫存讀得差不多。

目錄:

1. 《塔窟東來》★★★★★

2. 《漢家陵闕》★★★★★

3. 《夢迴唐朝》★★★★★

4. 《六朝遺石》★★★★

5. 《送你一顆子彈》★★★★

6. 《越讀者》★★★

7. 《高效學習之道》★★★

《塔窟東來》

三月,讀的幾本書

最初知道王南,是在“一席”上,作為清華的一名教師,他的演講風趣幽默,邏輯清晰,深入淺出。去年因他購入了“一席”的永珍課程,將他的課看了兩遍。他將講課地點選在了清華大學原梁思成林徽因的舊居,在上學期間,將和幾名同學組建的社團取名“新營造學社”,大有向梁林致敬之意。

去年雙十一前看到讀庫發出的求救信,罕見地打了折扣。遂於雙十一時購入王南老師的整套《建築史詩》,直到一月才陸續收齊,另收到贈書一本。

這套小書價格不算低,紙張、印刷均不錯。據說將發行24本,目前已出9本,我也將會收齊。

三月初,開始讀王南老師的這套書。連續幾天沉浸於此。因看過課程,對書中內容並不陌生,讀來倒也輕鬆。《萬神殿堂》是全系列的第一本,而我並沒有按著順序來讀,而是從最喜愛的一本往下讀。首選了《塔窟東來》,這本書介紹的是佛塔和石窟,包括天竺的原型、雲岡石窟、敦煌的壁畫。

佛塔和石窟都源自印度。佛塔最早的形式是印度的窣堵波(Stupa),形狀像個倒扣的飯碗,用以象徵佛陀的墳冢,供早期的信徒朝拜瞻仰。後來發展成下有基座、上有多層相輪的形狀。

佛教傳入中國之後,與本土的建築融合,經過漢化後,最終形成了佛塔頂上的塔剎。

三月,讀的幾本書

中國古代早期佛教以佛塔為崇拜的中心,北魏的雲岡石窟中,多個石窟都採取圍繞著中心方塔開鑿的方式;後來禮拜佛塔漸漸轉化為禮拜佛像,在敦煌石窟中就絕少見到中心柱模式的洞窟,主角成了塑像和壁畫。也是遵循這一變化規律。

《漢家陵闕》

三月,讀的幾本書

書名來自李白的《憶秦娥》: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這本介紹的是漢代陵墓。從出土的漢代畫像磚和明器上,能夠見到的漢代民間宅院、祠堂的形貌和結構,還有墓葬的制度、地宮的建造格局、陵寢前石像中的種種奧秘等。

由於中國的傳統建築是木結構的,很難在歷史中留存。對於漢朝建築,我們可從所幸留存的陵墓建築裡略窺一二。

從考古發掘中可以瞭解到,漢代的宮殿和城市十分廣闊。漢代推崇廣宮室、高樓閣,西漢長安城的規模甚至超過唐朝,而絕大部分割槽域是巨大宮殿。因為求仙問道的風氣盛行,又因為“仙人好樓居”,漢代無論皇家還是民間都酷愛修建高樓。

書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霍去病墓石刻群的描寫,恰好在前段時間看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2》中提及,看似粗獷,實則功力不凡。

三月,讀的幾本書

《夢迴唐朝》

三月,讀的幾本書

本冊講述唐朝建築,包括長安城的佈局和裡坊的設定、由敦煌壁畫中窺見的唐代大型寺廟建築、唐代宮殿建築和中國古代最大的木結構建築——武則天明堂。最後一章介紹了我國現在僅存的三座半唐代建築:佛光寺、五臺山南禪寺大殿、芮城廣仁王廟(五龍廟)及莫高窟第一九六窟木構窟簷(算半座)。

其中佛光寺的發現,在看過的多本書中被提及,這是梁、林二人學術生涯中最閃光的時刻。

三月,讀的幾本書

本冊的書名取自搖滾樂隊“唐朝”樂隊的《夢迴唐朝》,王南老師除本職工作外,不僅是位搖滾樂迷,畫、書法、攝影也同樣優秀,且每本書的後記均填詞一首,或敘事,或抒情,真乃寶藏男神也。

《六朝遺石》

三月,讀的幾本書

本冊講述六朝帝陵的石像與石刻,尤其是宋齊梁陳歷代帝陵存留的有翼石獅子“辟邪”及六朝陵寢的石碑與磚畫。相對來說,對本冊內容興趣不如前幾本,覺得有趣的是帝陵前所立的石柱碑文,一對碑文有的用互為映象的正反書,有的用寫字方向相反的正倒書。匠人們的奇思妙想,不管在什麼地方都以不同形式顯現。

最後一章磚印七賢,寫的是磚印拼嵌壁畫《竹林七賢與榮啟期》,先前在意公子的《藝術很難嗎》中詳細講解過。磚印壁畫每個人的眼睛,雖用筆寥寥,然而各人眼神竟完全不同——王戎得意,山濤含笑,阮籍輕狂,嵇康悠遠,榮啟期質樸,阮咸痴迷,劉伶陶醉,向秀半醉半醒之間……描繪人物目光簡練卻豐富,讓人心生嚮往。

三月,讀的幾本書

《送你一顆子彈》

三月,讀的幾本書

本書作者劉瑜,清華教授,她是一名政治學領域的學者,同時也是一位作家與詩人。

這本書是她在05年到09年,五年間的生活隨筆記錄。她喜歡用幽默風趣的話語談人生,說政治。不經意間說出的妙言雋語,就像一顆顆子彈,擊中我們心中隱秘的小念頭,讓我們豁然開朗,醍醐灌頂。

她這樣說人際關係:我覺得,檢驗友誼的唯一標準,就是兩個人是否能湊在一起說別人壞話。

她這樣說生活:事實證明,治療憤世嫉俗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斷照鏡子。

早上的我,就像是政府,給出無數豪言壯語;晚上的我,就像是人民,蔫了吧唧鳥獸散去。

她這樣說青春:15歲的時候再得到那個5歲的時候熱愛的布娃娃,65歲的時候終於有錢買25歲的時候熱愛的那條裙子,又有什麼意義。

什麼都可以從頭再來,只有青春不能。那麼多事情,跟青春綁在一起就是美好,離開青春,就是傻冒。

讀時覺得內容熟悉,大概是多年前讀過,但已忘卻。

這是一本能讓人產生思考樂趣的書,輕鬆好讀。

《越讀者》

三月,讀的幾本書

之前在另一篇中寫過:幾本關於讀書方法論的書

關於書籍,作者將書分為了四類,並非常巧妙地用美食來打比方:主食閱讀是為了解決我們生存需求的閱讀,幫助我們解決現實存在的各類問題的;美食閱讀是在幫助我們體會人類生命深處的共鳴,查詢一些根本的方向,作者稱這為思想需求的閱讀;蔬果閱讀是幫我們查證閱讀過程中不明確的內容,讓閱讀過程更暢順,所以又稱為工具需求的閱讀。甜食閱讀也是根據休閒需求的閱讀而設定的。

《高效學習之道》

三月,讀的幾本書

作者白仕剛(白詩詩),在知乎關注他非常久的時間。本書寫他的思維、學習技巧、閱讀方法及記憶術,主要理論支撐來自於刻意練習、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的一萬小時理論和斯科特·楊的整體學習法。讀過那幾本書的話,再讀這本便覺水分過多。作為學生,倒可一看。於我,可能是瞭解了這類方法後,將來可以用在孩子的教育上。

這幾年,看了很多所謂乾貨滿滿的書,沉迷於術的提升,工具的使用。到頭來發現,方法大多相似,道理誰都懂,但仍舊過不好這一生。於是,漸漸地不願意再花時間在這種型別的書上了,偶爾讀一本,算作調劑和激勵,但也多是速讀,情願把時間花在讀“無用”的詩歌上。

過去的三月,細想來,也做了不少事情。除工作外,上半月集中讀書7本,下半月集中看電影25部,紀錄片2部,看了《安家》(看到一小半棄劇),又重新開始鉤針,在鉤織一張厚實的毯子,從開始反覆的拆、織,到最後的駕輕就熟,陰鬱多雨的假期便在一邊鉤織,一邊看國產電影中度過了。在豆瓣中將之前看過沒有標記的電影、書籍進行補標,漸漸地竟也積累了不少,但離千本、千部仍有距離。但是並不著急數量的提升,只盼能遇到更多喜歡的作品。

TAG: 閱讀建築佛塔本冊王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