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庭筠最悽美的一首更漏子,一句“空階滴到明”,被後人奉為經典

詞發展至晚唐,已經漸漸興起,晚唐寫詞比較著名的,有兩個人,一個是溫庭筠,一個是韋莊,兩人都是著名的詩人,也都是晚唐詞的代表作家,雖然當時詞的地位不如詩的地位高,但也已經受到了一些文人的喜愛。

溫庭筠走的是婉約派的路子,他一共寫過六首內容類似的《更漏子》,內容都是吟詠相思旖旎之事,這也是唐末五代詞的主要題材,如《花間詞》中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如此。溫庭筠這首詞也不例外,詞從夜景起筆,寫一位女子整夜相思之事,從晚上一直到天明,溫柔細膩,婉轉低沉,十分柔媚多情,讓人讀完感覺回味無窮。

更漏子

唐·溫庭筠

玉爐香,紅蠟淚,偏照畫堂秋思。眉翠薄,鬢雲殘,夜長衾枕寒。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開頭六個字寫室內的景象,“

玉爐香,紅蠟淚

”,前者無情,後者有情。說前者無情,是因為詞人只描寫了“玉爐香”這一事物,毫無情緒地流露,不似李清照“薄霧濃雲愁永晝”這種暗含情緒;說後者有情,是因為“紅蠟淚”三個字,加一“淚”字便有了人的感情,給事物賦予了情感。玉爐、紅蠟,足見其精美,也可以看出,這位女子是一位貴婦人,但從“淚”字也突出了孤寂之情。

溫庭筠最悽美的一首更漏子,一句“空階滴到明”,被後人奉為經典

接著“

偏照畫堂秋思

”更加強了這一孤獨寂寞之感。“畫堂”也展現了居室的精美,“秋思”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卻撩人心緒的情愫。要知道,蠟燭是不可能照見內心情感的,可是詞人卻說“偏照”,這種無理的要求,卻巧妙地將室內環境和心緒聯絡了起來,更加深了這種孤獨感。可想而知,這畫堂之中,只有玉爐香、蠟燭淚與女主人公相對,到底是蠟燭在流淚還是人在流淚?我們不得而知,但也不需要知道,只知道女主人公是愁腸百結的便足夠了。

開頭三句,資訊量是非常足的,首句起景,次句含情,三句加強感情色彩,“

詞固言情之作,然但以情言,薄矣,必須融情入景,由景見情

”,可見,融情入景的高手,是要逐步深入的。

接著我們的女主人公出場,“

眉翠薄,鬢雲殘

”,翠黛描眉,足見其美,鬢髮如雲,亦見其佳,雖然只描寫了眉毛及秀髮,卻足見這是一位美人無疑。然而,詞人在翠眉、鬢雲之後,又接以“薄”、“殘”二字,這又是為何呢?接著詞人說出了原因,“

夜長衾枕寒

”,原來是女主人公輾轉反側,難以入眠的情態!漫漫長夜,孤獨一人,夜不能寐,衾枕寒冷,秋思之情,在此匯聚。

溫庭筠最悽美的一首更漏子,一句“空階滴到明”,被後人奉為經典

下片由室內之景寫到室外,不正面寫女主人公的失眠,而是從側面入手,以聽覺為主,寫下了千古傳誦的佳句,“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夜半三更時,突然下起了一場秋雨,一點一滴的冷雨落在梧桐樹上,這種離情的苦楚不經歷是無法理解的,而更淒涼的是,這一聲一葉的冷雨,一直滴到天明時,秋雨連綿,好似無盡纏綿的離情,女主人公聽了一夜,也心碎了一夜。

後來李清照《聲聲慢》中,便引用了溫庭筠這一名句,說:“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也成為了千古流傳的詞中經典,宋人聶勝瓊也化用過此句,寫道:“

枕前淚共階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

”,足見溫庭筠此詞的影響。

溫庭筠最悽美的一首更漏子,一句“空階滴到明”,被後人奉為經典

詞人下片寫梧桐夜雨,直接寫的是雨聲,間接寫的卻是思婦之情,比起上片濃重的愁緒,下片這“空階滴到明”就顯得清淡了,但語句清淡愁情更濃,只不過含蓄婉轉,一夜不眠始終用暗示,不去捅破這層窗戶紙,正因如此,才顯得更有韻味。

溫庭筠這首詞所描寫的秋思離別之情,在唐末五代詞中,是很常見的題材,但是筆法卻頗為清新獨特,尤其是下片的夜雨滴梧桐,含蓄頓挫,帶給人無窮的餘味,因此成為了千古流傳的名句。

TAG: 溫庭筠秋思玉爐下片畫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