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67年前存4元兒子拿到銀行兌換,兒子拿到銀行兌換,卻只換12元

【導讀】

一老人67年前在銀行存了4元,兒子拿到銀行兌換,卻只換出12元。黃賓虹當年畫賣1元,67年前用4元買黃賓虹的畫,現在價值4個億。

老人67年前存4元兒子拿到銀行兌換,兒子拿到銀行兌換,卻只換12元

河北一老人67年前在銀行存了4元錢,去世後兒子翻出憑證到銀行兌換,金額令人萬萬沒想到。

按理說錢存得越久,到時候利息就會越來越多。要是存了67年,又該有多少錢呢?

邢臺的沈先生翻出了父親的一個信用社入股的本兒,而且上面顯示在1955年1956年1957這三年時間入了4塊錢,上面還有鄉村信用合作社的蓋章。

1955年的入股證明,這可真是個稀罕物啊。沈先生的訴求就是看看這4塊錢的入股憑證還能不能支取,到底能取多少錢。

沈先生費盡周折拿到銀行兌換,卻只換出12元,讓眾人直呼沒想到。

黃賓虹當年畫賣1元,現在賣3億,如果67年前用4元買黃賓虹的畫,則可以買4幅了,現在則價值4個億了。

老人67年前存4元兒子拿到銀行兌換,兒子拿到銀行兌換,卻只換12元

1200元存銀行現在2684元,買書畫現在值10億

44年前,1200元全買成黃金的話,放到現在價值超過百萬;

44年前,1200元如果全買成可口可樂的股票,現在市值超過千萬;

44年前,1200元全部買茅臺,今天最低價格也需要1億;

44年前,1200元全部買瓷器,今天的價值2億,買佛像、唐卡今天的價值3-4;買書畫今天的價值超10億。

44年前,將1200元全部存入銀行,到今天可以變成2684。04元,可以買輛電動車;

歷史反覆證明: 錢不是用來存的,是用來買藝術品的,前提條件要識貨,如果不懂,還是買房子吧!

老人67年前存4元兒子拿到銀行兌換,兒子拿到銀行兌換,卻只換12元

家族財富傳承,

錢要用來買

藝術品

雖然收藏可以獲得崇高的社會地位,但收藏不一定就是燒錢來刷存在感。

不是你有錢了,你才收藏,而是收藏會令你變得更富有。

每一個時代,都有幾百位藝術家的作品在短時間內暴漲幾十倍到幾千倍,這是一種歷史規律。

這些年,有很多埋頭幹收藏的人暴富起來,而歷史上靠收藏成為鉅富的人,則不計其數。

家中無書畫,必是俗人家,家中有書畫,增值又傳家。

我國古代就有“坐臥高堂,究盡泉壑”之說。

無論您是為了增加室內的空氣清新感,開闊個人胸襟氣度格調;無論您是為了增添對生活的熱情憧憬,無論您是作為收藏升值保值,為子孫後代留下無盡財富與寶藏;有品位的家中,怎少得了名家精美書畫作品。

老人67年前存4元兒子拿到銀行兌換,兒子拿到銀行兌換,卻只換12元

(趙無極《6。10。1985》5。1億成交,2005年該作品才賣1804萬元,13年漲了28倍,賺了4億元。)

富有家族,不能把所有錢都存銀行

假如小夥伴們不小心在家裡的箱底找到了一張幾十年前的銀行存摺,不知道你們是會樂開花呢,還是會哭暈在廁所呢?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幾十年前存銀行一萬元錢,現在取出來還有多少呢?答案你可能想不到。

這看似一道算術題,實則是一道哲學題。

前段時間,廈門姓陳的女士找到了老父親44年前1200元的老存單。幾經波折,連本帶利,陳女士才到手2684。04元。1200元在44年前不是小數目,按通貨膨脹來倒算回去,1200元相當於現在的12萬元。

小夥伴們一定要學會珍惜當下,及時行樂也是一種對未來的投資,不然誰能料到今天存進銀行的一百萬,十年之後會不會連吃雞都吃不起呢!

如果廈門陳女士的父親當年用1200元到榮寶齋賣一批名人書畫,可以買30幅國畫大師作品,留到現在至少值10億元了。

老人67年前存4元兒子拿到銀行兌換,兒子拿到銀行兌換,卻只換12元

(黃賓虹《黃山湯口》3。45億元成交,當年賣1元沒人要。)

當年1000元買書畫,

現在漲到10億元

古話說:糧食布匹十分利、中藥當鋪百分利、古玩字畫千分利。“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如今方一見,覺知言不虛。”

最近,一組榮寶齋賣畫的收款單曝光。看到這些收款單再對比今日才知書畫收藏的暴利如此嚇人。

1959年黃胄人物畫19元,1963年陳半丁畫24元,1964年吳作人畫25元,1957年李苦禪畫47元,1963年葉淺予畫100元,1963年李可染“春雨江南”100元。我們再來看一下如今這些藝術家作品的拍賣價格,都幾千萬幾億的了。

如果當年,你有1000元,在榮寶齋買名家書畫,留到現在大概價值10億元。同樣,在當年你用1000元存銀行,留到現在只得2000多元。

雖然不是同一作品也有貨幣購買力不一樣的情況,但相比把錢放銀行裡,購買這樣的書畫絕對是值得的。

看到這裡不免要遺憾下當年為什麼沒有買個一張兩張的,當然那個年代那個背景下大部分人不一定有餘錢,有餘錢也不一定能想到購買書畫。

老人67年前存4元兒子拿到銀行兌換,兒子拿到銀行兌換,卻只換12元

(李可染《萬山紅遍》2012年保利春拍2。93億成交,而當年榮寶齋從李可染手裡收購花了80元。)

當年100元買入齊白石的畫,現在值千萬元

歷史上每一個昌盛時期,既是文藝創作的繁榮期,也是文化收藏的鼎盛期。

歷代在社會安定,四海昇平之際,總要大量蒐集藝術品,以充實內府收藏。以書畫為例,歷史上就出現過幾次大規模的集中。

作為收藏品,它自有物質、精神兩方面的意義。一方面,他是承載歷史、文化、藝術資訊的商品,其價值具有不穩定性,隨著時代風尚、審美趣味的變化而變化,而整體上呈上升趨勢。

以書畫為例,齊白石的同一幅畫,在70年代值100元,而到現在,可達到數千萬元。至於古代的書畫,經年累月,其漲幅就更大了。

在現代社會,從事收藏已成為人們重要的投資手段。相對較低的投入和相對較高的產出,低風險、高效益的文物收藏已越來越受到有識之士的青睞。在經濟繁榮的今天,收藏已不再成為文人雅士的專利,而逐漸成為人們經濟生活和精神的一部分。

歷史上靠收藏而成為鉅富的人,實在是數不勝數。明代中葉,因為江南的經濟發達,湧現了一大批書畫鑑賞家,如文徽明父子、項元汴家族、王世貞兄弟以及董其昌等等。這些收藏家同時又是著名的書畫家,他們的收藏一方面推動著當時書畫市場的繁榮,同時也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老人67年前存4元兒子拿到銀行兌換,兒子拿到銀行兌換,卻只換12元

藝術品增值最快,書畫漲了千萬倍

任何東西都沒有藝術品增值快,我們70年代,那時候買畫的時候,你像北京幾個重要畫家,像李可染、吳作人、蔣兆和,當時收購價都是45塊錢,李可染山水在1964年,收購價當時賣給榮寶齋四張山水,給他350塊錢,李可染高興壞了,因為都是三裁的,一張一尺合10塊多錢了,李可染高興的說,我的畫超過我老師的收購價,齊白石才賣10塊錢為止。

當年45塊錢,現在拍賣會上至少180萬,當年60到90買的山水,現在至少拍500到1000萬,翻了幾萬倍,什麼房地產,什麼都不成。

改革開放以前,黃金收購價152,三塊零四分一克,現在漲到一百多倍。

收畫的利潤有上千萬倍,有上萬倍。就拿齊白石講,二零零幾年的時候才兩萬塊錢一尺。現在賣多少錢了?幾百萬一尺了。

老人67年前存4元兒子拿到銀行兌換,兒子拿到銀行兌換,卻只換12元

(1981年,許化遲花了20萬直接買下9000張畫,現在價值幾十億)

20萬買9000張字畫,現在值20億

1981年,許化遲花了20萬直接買下9000張畫,其中就有齊白石、張大千、李可染、吳作人、蔣兆和等等大家的作品。現在看來20萬不多,但以當時的購買力,形象一點,是一輛桑塔納轎車的價格。

1979年,歷史博物館成立了“外賓服務部”,做一些近現代畫家作品的銷售,以補充博物館不足的經費——那時候博物館來了外賓要接待,國家財政撥款也不多,接待外賓的標準是一人三塊錢,但這是國家博物館就在天安門前,三塊錢怎麼吃飯吶?差額就得從這兒解決。

當時藝術家們的畫,吳作人一張畫賣5元錢,李可染8元,劉炳森6毛、8毛,這是上世紀80年代初的時候。外賓服務部經營到1981年,經營不下去了。賣得不好,國家博物館賣字畫也不合適,畫於是得處理掉。但這麼多處理給誰,誰又買得起?許化遲,一次性花二十多萬,買了全部的畫作。

那麼這位許化遲到底是何許人也呢?許化遲的父親是許麟廬,是齊白石的得意門生,榮寶齋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任經理,有這樣的父親和家庭以上的事情也就便得讓人可以理解了。

溫馨提示

TAG: 書畫1200收藏李可染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