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別術語的漢譯策略研究-以紐埃為例

引言

中國政府“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太平洋島國以此為機遇對接發展戰略,推進務實合作,致力於實現共同發展。基於這種背景,中國需要加深對太平洋島國的瞭解,也就是說,我們需要太平洋島國的知識,需要一個太平洋島國的知識庫或者術語庫。術語庫中的資料是經過有效知識管理所生成的語言資源,是對知識的清晰表達和有序組織,進而將相關知識呈現給目標使用者。太平洋島國術語庫將會實現太平洋島國相關術語及其翻譯知識與價值的再創造,從而實現知識的再生產。知識只有被使用者使用並在實際的工作中解決問題,才能充分實現其價值。為達此目的,太平洋島國術語庫的構建需要體現使用者友好性、整合性和適應性。使用者友好是該術語庫服務於使用者的的核心理念所在,這也是翻譯中的“異化”標準,讓目標使用者瞭解太平洋島國的特色和風土人情;“整合性”旨在滿足使用者對知識內容多樣化的需求,也就是術語的譯文應該多於或高於原文,符合“變譯”的要求;“適應性”的知識服務貫穿問題解決過程的不同階段,術語的譯文應該符合不同領域、不同階層使用者的需求,讓使用者從術語中獲得更多的原語文化資訊。太平洋島國術語庫的知識服務融入全新的術語庫製作理念和服務社會思想,將傳統術語庫的語料加工製作由簡單的“科學性” 轉為面向需求的多重標準,這是知識服務社會和人類的“人本思想”的集中表現形式。[1]

為一確保研究的效度,利用計算機手段從太平洋島國紐埃的真實語料中提取國別術語,構建雙語國別術語庫,然後對其進行分析。在術語庫製作過程中,居於核心地位的是術語資料的加工、管理與稽核,其質量將影響術語服務社會的質量。“術語翻譯是概念認知與闡釋的動態實踐、多主體介入的過程性選擇”[2],在術語翻譯的過程中應始終強調服務的理念,利用場景化模擬譯者對術語所指概念的認知與對譯名的選擇。太平洋島國特色術語具有自身的文化特殊性及歷史演化的複雜性,本文基於術語庫資料加工的實踐過程,具體分析探討太平洋島國相關術語庫製作過程中術語翻譯的策略,建立富有中國特色的“太平洋島國學”,從而服務於“一帶一路”的國家倡議,服務於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區域合作與交流。

1 國別術語庫的構建

術語庫是重要的語言資源。在機器翻譯、計算機輔助翻譯(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和技術寫作等領域具有關鍵的作用,因此各國政府都把術語庫建設作為實現政府語言政策和語言規劃的基礎手段[3]。術語庫包含對領域術語的加工、稽核與管理,這一過程基於對術語庫資料工作的實踐管理和合理認識。從知識學的角度看,術語庫製作和加工的本質是一種“知識實踐”,也就是“對現存的知識資訊進行加工、整合而再生知識運用於生產的過程”[4]。任何知識實踐過程都會包括四個階段,即知識的採集、分析、傳播與應用。術語庫是一種自動化的電子詞典,實現了對術語的收集、輸入、儲存、分類、排序等功能,可以向用戶提供術語的查詢和檢索服務,因此這就需要術語譯文的準確和完備[5]。

國別術語庫基於真實的國別文獻和研究資料,利用大資料手段從中提取術語。這樣可以摒棄主觀因素的缺陷和影響,體現資料的客觀性。面向翻譯的國別術語庫的構建應該分為5個步驟: 語料收集、術語提取、去噪(denoising)、術語翻譯、術語的校對、更新與保留。遵循以上步驟,首先從蒐集紐埃相關的歷史文獻和官方檔案,製作相關的語料庫;然後利用軟體自動提取術語,術語在文獻中的出現次數為3次,術語的長度為2個詞-5個詞,提取術語的最大數量為200。接下來對術語進行降噪,去除含有停用詞(stop words)的術語,然後對術語進行翻譯、校對和分析。

2 國別術語的翻譯策略

術語翻譯術語科技翻譯的分支,不同於一般的文學翻譯,目的語術語要求概念明確、表達準確。太平洋島國有其獨特的地理和人文景觀,相關的術語翻譯需要體現其特色,傳統的“信達雅”標準不足以實現資訊傳遞的目的。

2。1 變譯

變譯和全譯相對,是一種全新的翻譯理論。“全譯”力求原文和譯文在內容和形式上保持一致,而變異根據譯入語的需要對原文進行改造和取捨。根據特殊需求變譯可以採用增、減、編、述、縮、並、改等變通手段,這七種變譯手段可進一步演化為十一種變譯方法:摘譯、編譯、譯述、縮譯、綜述、述評、譯評、改譯、闡譯、譯寫、參譯。[6] 紐埃地處南太平洋,有其獨特的人文和地理環境,因而相關的文獻資料中的術語也表現出特殊的特徵和內涵,在將其譯入漢語時,需要根據原文的特徵和中國讀者的需要對原文內容有所取捨。

例1 Agriculture is a very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Niuean culture, lifestyle and economy。 A majority of households on Niue are subsistence farmers, growing, fishing, hunting and gathering food for family consumption and for community obligations with surplus being sold at the local market or shared with the wider extended family。

譯文:農業是紐埃文化、生活方式和經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紐埃島上的大多數家庭是自給農漁民,他們種植、捕魚、狩獵和收集食物,供家庭消費和履行社群義務,剩餘的糧食在當地市場出售或與更廣泛的大家庭分享。

原文中的“subsistence farmers”一般會翻譯為”自給農民”,但是太平洋島國紐埃的居民多以漁業為生,偶爾也有養雞、養豬的現象,因此將其翻譯為”自給農漁民”更好一些。這種翻譯是對原文意義的增加,但是沒有增加原文的內涵,是一種增譯。

例2 Poultry farming is now managed and operated by the private sector with technical support provided by DAFF as requested。

譯文:家禽養殖現由私營部門管理和經營,並根據要求由DAFF提供技術支援。

原文中的”poultry farming”從字面上一般會翻譯為”家禽養殖”,包括養豬、養雞和其他家禽等,但是太平洋島國紐埃的居民在漁業之外的養殖以養雞、養豬為主,養豬有專門的術語”piggery farming”為表示,而且”poultry farming”在文獻中和”egg”出現在一起,故應”poultry farming”翻譯為”養雞業”。這種翻譯是對原文意義的減少,但是沒有減少原文的內涵,是一種減譯。

2。2音譯

術語的翻譯多是“名”的翻譯,荀子在《正名》中說:“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可見“名”是約定俗成的,在翻譯術語時,當譯入語中沒有相對的事物時採用音譯,這便是一種約定俗成。玄奘(602-664)在翻譯印度佛經時提出“五不翻”譯論,所謂“不翻”,並非指對原文內容省略而不去翻譯,而是指在目的語中無法找到與原文內容完全吻合的對應詞,因而直接採用音譯,而不採用意譯。因此,“不翻”指的是“音譯”。“音譯即不翻之翻”。太平洋島國紐埃的文化和社會習俗與中國差別很大,很多時候找不到對應詞,因而採用音譯。

例3 I can discover no reason for the custom of oiling the body before going to war。 Perhaps the oil made the toa harder to grasp。 The oil used was obtained from either the fetau tree or the tuitui tree。

譯文:我不知道為什麼要在開戰前給身體上油。也許油使勇士託亞更難抓到。所用的油是從費託樹或圖伊臺樹中提取的。

原文中“the fetau tree”可以翻譯為”費託樹”,它是一種產於南太平洋島國的樹,該巨大,可以讓居民庇護颶風、海嘯、和潮汐等自然災害,可以提取出“the fetau oil”(費託油),這是一種藥物油,可以治療面板病並可發出香味,是紐埃居民重要的收入來源,被稱為“the miracle oil(神奇之油)”。音譯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陌生化,能讓讀者體會到原文的文化特徵,譯者往往就把源語文化灌輸給了讀者,完成了資訊的重新輸入。另外,音譯詞的過多使用會增加讀者的理解難度,降低譯文的流暢性。另一方面,這樣的術語就失去了文化傳播的作用。為了增加可讀性,幫助讀者理解譯文,需要給音譯詞增加一些解釋性的文。

例4 There is no element of wife purchase in the olden day marriage custom。 The talo pudding in itself was not intended as a price given for the woman, as its value was always returned in full。

譯文:在古老的婚姻習俗中沒有購買妻子的成分。求婚禮物塔羅布丁本身並不是給女人的價格,因為它的價值總是全額返還的。

原文中的”the talo pudding”是紐埃的一種求婚禮物,一般用椰肉做,約1。8米長。如果女子接受,則表示接受求婚。但如果她拒絕了,她就等著自己的家人來把補丁吃掉。這時男子會做第二個塔羅布丁,裡面放果鳩肉或狐蝠肉。如果女孩再次不接受禮物,但她的家人吃了,這意味著最後的拒絕。當女孩和她的父母拒絕了求婚者時,這兩個布丁沒有任何回報。“the talo pudding”被翻譯為”塔羅補丁”會增加讀者的理解難度,如果翻譯為 “求婚禮物塔羅布丁”會讓譯文顯得流暢自然,具有可讀性。

2。3 交際翻譯

意譯使譯文貼近讀者,是歸化的翻譯方法;音譯保留了原文的特色,是異化的翻譯方法。太平洋島國有其獨特的文化,為了向讀者展示其文化和風俗習慣,有時需要從交際的角度去翻譯,這就是交際翻譯法。交際翻譯是(英國翻譯理論家)紐馬克提出的翻譯模式,其目的是努力使譯文對目的語讀者所產生的效果與原文對源語讀者所產生的效果相同。在交際翻譯中,譯者根據譯入語的語言和文化特徵傳遞資訊,而不是保留原文的特色。可以根據需要對原文的資訊進行解釋和調整,從而達到交際和資訊傳遞的目的。採用交際翻譯的原文一般為非文學文獻,如新聞、科技文獻、應用文體等,國別研究的資料屬於非文學文體,適合採用交際翻譯法。

例5 Other protein sources of food include wild pigeons (lupe), flying foxes (peka) and coconut crabs and they hold a very significant place in the Niuean culture and cuisine。

譯文:其他食物的蛋白質來源包括果鳩(lupe)、狐蝠(peka)和椰子蟹,它們在紐埃文化和餐飲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原文中的“wild pigeon”指的是在南太平洋非常普遍的“果鳩”,棲息於熱帶雨林中。常單獨活動,很少叢集。主要以樹木、棕櫚樹和藤蔓植物的各種水果為食。果鳩共有4屬61種,這是一些體型中小規模的鴿子。譯文中將其翻譯為“野鴿子”會歪曲原文的語義,應將其譯為“果鳩”,這是為了交際的目的,把重要的資訊傳遞給讀者。

例6 The jambu fruit dove is a shy and inconspicuous bird, camouflaged against the forest canopy by its green plumage。 It is usually seen alone or in pairs, but a sizable flock may gather when feeding at a fruit tree。

譯文:粉頭果鳩是一個害羞和不顯眼的鳥,用綠色羽毛偽裝在樹冠中。它通常單獨或成對出現,但當在果樹上進食時,數量可觀的鳥群可能聚集在一起。

原文中“jambu”指的是洋蒲桃,是一種粉色的水果,但是“jambu dove fruit”的譯文不是“洋蒲桃果鳩”,而是“粉頭果鳩”。2019那年的流行色果鳩粉(Fruit Dove)是由紅色和白色混合而成,非白非紅,界限朦朧曖昧。代表著甜美溫柔與純真,是女性在全年齡段都能擁抱的美感。譯文取它的顯著特徵”粉色”,而不是把該詞的全部語義翻譯出來,這樣讓讀者迅速獲取原術語所包含的語義,實現資訊的快速傳遞。果鳩的下位詞更能體現交際翻譯法在術語翻譯中的應用,如“cream-bellied fruit dove(梅氏果鳩)”、“red-eared fruit dove(費氏果鳩)”、“Tongan fruit dove(紫頂果鳩)”等。

3結論

諸如紐埃這樣的太平洋島國因其獨特的地理和風俗人情,在術語翻譯時需要進行變譯、音譯或交際翻譯,對原文資訊進行增、減、解釋等,以達到交際和資訊傳遞的目的。在大資料時代,術語翻譯以知識服務為宗旨,面向國別研究的術語翻譯有其特有的難度和過程,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需要完善術語翻譯的知識基礎,提高話語實踐能力,以保證術語譯名一致,提升譯文質量,避免術語使用混亂,確保翻譯順暢溝通。[7]

為更好地服務於“一帶一路”和相關文獻的翻譯,需要進一步更新和擴充國別研究語料庫和術語庫,讓術語翻譯和研究基於客觀的語料,擺脫主觀因素的影響。需要規範術語庫資料加工的知識實踐過程、設計面向使用者的資料類目,以期最佳化術語庫的知識服務功能。術語翻譯可以服務於國家文化傳播、語言服務企業的工作效率和個人的翻譯實踐。在“一帶一路”倡議及國家軟實力建設戰略的指引下,術語管理特別是國別術語管理將會得到進一步的開發和拓展。語言服務不能獨立進行,其發展趨勢是叢集化和規模化,需要不斷利用資訊科技和計算機技術,特別是術語翻譯和管理的技術和能力。

4 參考文獻:

1 黃鑫宇,董曉娜。 “中國特色話語對外翻譯標準化術語庫” 資料加工標準研製。 中國翻譯,2019(1):98-103。

2 魏向清。 從“中華思想文化術語”英譯看文化術語翻譯的實踐理性及其有效性原則。 外語研究,2018(3):66-71。

3 劉明。 面向翻譯的術語庫建設—加拿大 Termium的實踐與啟示。 中國翻譯,2017(5):81-86。

4 李國昌。 論知識實踐。 探索,2000(6):62-65。

5 吳昊。 翻譯術語庫的構建與術語構成。 中國科技翻譯,2018(2):21-24。

6 黃忠廉。 變譯的七種變通手段。 外語學刊,2002(1):93-96。

7 王華樹,王少爽。 翻譯場景下的術語管理:流程、工具與趨勢。 中國科技術語, 2019(3): 9-14。

TAG: 術語翻譯島國譯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