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影禪茶——佛法與中國傳統意境美學之“茶道”(二)

竹影禪茶——佛法與中國傳統意境美學之“茶道”(二)

竹影禪茶

——佛法與中國傳統意境美學之“茶道”

(二)茶道中的中國傳統文化

主講人:德光法師

影片

竹影禪茶——佛法與中國傳統意境美學之“茶道”(二)

二、茶道中的中國傳統文化

茶道中的中國傳統文化,從以下七個方面來講,我們分別展開。

竹影禪茶——佛法與中國傳統意境美學之“茶道”(二)

【一】茶道中的中庸

泡茶時,注重火候的把握,對茶水的溫度、口感都要求“太和”和“適中”

,什麼樣的茶葉用多少度的水,都有講究。

六大茶種裡面,

白茶

喜歡高溫,可以先泡後煮,煮出來的茶味道更好;

綠茶

黃茶

沖泡溫度不能太高,防止悶熟;

烏龍茶

黑茶

紅茶

都要高溫沖泡,尤其是烏龍茶,在泡茶的時候還要拿熱水燙一下蓋碗和杯子,這樣香氣才能更好地釋放。黑茶和紅茶不宜久泡,否則容易澀苦。

對待茶跟對待人是一樣的,不同秉性的區別對待,而不是千人一面,這才是中道。

奉茶時,要“禮尊對方”,

動作、言語、表情,都要遵循一定的禮數。

比如一定要雙手端給客人,有杯耳的杯子,就是有把兒的杯子,一隻手端著杯耳,另外一隻手托住杯底,把茶拿給客人。如果是沒有杯耳的杯子,要雙手托住杯託,沒有杯託的端杯身,不能直接拿著杯口給客人,那樣不衛生也不禮貌。倒茶一定只倒八分滿,這樣一來端起來不會太燙手,二來涼了的時候還可以往裡面添熱的。如果倒滿了就是失禮,因為茶水很燙,倒滿了,對方拿不起來,這是不待見客人,攆人走的意思,這叫“茶滿欺人”;

喝茶時,講究“一看、二聞、三品”的謙虛態度,不僅是對茶葉的熱愛,更是對主人的尊敬。

喝完茶,主人往杯中續茶的時候,要食指中指輕叩桌面,以致謝意。

這個據說是從乾隆皇帝那來的,當年乾隆皇帝微服私訪下江南,到了一個茶館,茶館的夥計拿了個壺嘴很長的茶壺倒茶,呼啦啦倒入提起,再倒入再提起,如此三次,茶杯中剛好是不多不少的八分滿。乾隆問他這是什麼意思,夥計說這叫鳳凰三點頭。乾隆好奇,就拿過夥計的茶壺給同桌的人倒水,同行的隨從看皇帝給自己倒水都如坐針氈,但是也不能行跪拜大禮,因此急中生智,用手指在桌子上點了三下,代表行了三拜九叩的大禮。從此這個習慣就流傳下來了。

這就是中國人的中庸之道。在前面講座中有人提問,問儒家的“中庸”和佛教的“中道”有什麼不同?這裡我們可以簡單講一下。

儒家的“中庸”是世間法,有為法;佛教的“中道”是出世間法,無為法。

很多人理解中庸就是和稀泥,老好人,其實這是沒有真正理解中庸。

中庸,可以理解為“恆用中和”。

孔子在

《中庸》

中言: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中庸是一種恰到好處的智慧

,既不過,也沒有不及。很多西方人不理解中國的中庸,就以為中庸是公平,其實不是。

中國人的“不公平”就是公平,“公平”就是不公平。西方人是無法理解這句話的:公平就是公平,不公平就是不公平,為什麼公平就是不公平,不公平就是公平?這就是思維的差別。

比如一個西方人因為工作努力,老闆獎勵他一千美金,他很高興,心滿意足。但是如果一箇中國人,老闆獎勵他一萬塊,他只高興五分鐘,然後就會去問同事:“哎,老闆有沒有給你發錢?”他發現你有,他就很奇怪,怎麼你也有呢?再去問其他同事:“你有沒有?”同事說:“有啊,發了一萬塊。”他就不高興了,為什麼人人都有?這算怎麼回事,我工作比他們都辛苦,他們為什麼也會有獎金,還跟我一樣多。

西方人是你有我有大家都有,這叫做公平。

中國人不是,中國人是你沒有,他沒有,只有我有,這才是公平。這是中國文化很特殊的一部分。

很多人說,這是不是劣根性?這不是劣根性,

因為每個人中國人都認為自己很特殊,是特殊貢獻者。

正是因為有了這種精神,大家才會相互比拼,中國才會效率高。西方人是大家拿錢一樣多,都按小時計費,到了時間多一分鐘都不幹,這是公平。

所以在中國這種文化氛圍下,無論是做人還是經營企業,你唯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與別人拉開足夠大的差距,當別人無法取代你的時候,你就不需要擔心了。

佛教的“中道”是出世間法,是無為法。

只有最後修行圓滿了才能迴歸中道,在修行的過程中永遠都是有兩邊的,要麼執著空,要麼執著有。

很多人說既然修行人要放下,不執著,那麼你為何那麼計較誦經打坐?其實這些看似極端的過程是為了迴歸中道。就好比開車,當你方向偏左邊的時候,一定是往右邊打一把方向,然後再回正,車才能走回正中。

修行過程中所有的“極端”都是為了迴歸中道。

有人說,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這句話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是不完整,只有再加上“合二為一”才是完整的表述,這就是中國人的“對立統一”思想。西方人是直線思維,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他不能理解“亦一亦異”、“不一不異”的道理。

“一”是實相,“二”是頭腦的分別。

真理往往看起來前後矛盾

,包括佛經裡面也有很多看起來前後自相矛盾的地方,這部經提倡善行功德,那部經否定一切;這部經講有,那部經說空。其實,這才是真正的智慧。佛陀說法隨立隨破,隨破隨立。最後圓寂之前說自己四十九年來一法未說。說而無說,無說而說。

圓融無礙的智慧一定是超越世間邏輯和思維,超越語言文字的承載。

中道和中庸的道理先講到這。

竹影禪茶——佛法與中國傳統意境美學之“茶道”(二)

【二】茶道與禪道

中國茶道是“飲茶之道”、“飲茶修道”、“飲茶即道”的有機結合。

飲茶之道

是基礎,飲茶修道是過程,飲茶即道是終極。

初級茶者,因茶見茶;中級茶者,因茶見性;高階茶者,因茶見道。這三個過程跟

禪宗

裡面的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修行三重境界

有異曲同工之妙。

初級茶者

,對茶不是非常瞭解,只能看到茶認出是茶。

僅僅透過現象看現象,而不能洞察到事物的本質。

我們經常講“煩惱即菩提”,可是很多人在遇到煩惱的時候只有痛苦,找不到一點菩提的影子,這就是因為沒有智慧,不能識破事物的本質。

《壇經》

雲:

“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

想突破怎麼辦?只有好好用功,儘快進入第二個階段。

喝茶的第二個階段是對茶逐漸熟悉,

不僅瞭解茶,還了解不同茶的茶性,因此無論是沖泡還是品飲的過程,都會遊刃有餘。

對應禪宗的境界就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也不是水”。

有一則公案,唐朝江州刺使李渤,有一次問歸宗智常禪師:“佛經上所說的‘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須彌山容納芥子,是無有疑問的。可是小小的芥子,怎麼能容納那麼大的一座須彌山呢?這個是否妄言妄談呢?”智常禪師輕輕一笑,轉而問道:“聽說你讀過萬卷書籍,不知道是真是假?”李渤說:“當然是真的!”智常禪師問李渤:“你腦袋子只有一個椰子的大小,你所讀過的萬卷書籍現在都安放在何處呢?”李渤聽後當下大悟。

李渤被事物大小所迷,不能悟入中道實相,其實我們何嘗不是如此呢?

如果洞察了煩惱的本質,還煩惱什麼,直接解決就好了。

有一個年輕女孩,面試一家公司的總經理秘書,面試很順利,用工合同也簽了,最後要辦入職手續的時候,總經理突然反悔。這個女孩子非常想進這家公司,費盡周折委託很多人去打聽,都搞不清是怎麼回事,後來來問我。我跟她說:“很簡單,是總經理的老婆不同意。”她問:“師父,您怎麼知道?”我說你工作能力考核過關,面試雙方都很滿意,公司上下沒有其他人反對,突然總經理反悔肯定是家裡的原因。後來聽完我說的,找人去側面打聽果然是這樣。又來問我,那應該怎麼辦?我說知道了癥結就好下藥了,他老婆肯定是覺得老公身邊有個年輕漂亮的女秘書不放心,你就直接去他家拜訪他太太,讓她瞭解你,打消顧慮就好了。後來這個女孩子聽我的,直接去到老闆家,跟他老婆一見面,倆人一聊很投緣,最後成了閨蜜,入職的事情自然就沒問題了。所以一定要能洞察事物本質。

喝茶的第三個階段是因茶見道

陸羽的摯友,

詩僧皎然

在其

《飲茶歌誚(qiào)崔石使君》

詩中寫道:

“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已經得道了,沒有煩惱可破了,對應禪宗

“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的境界。這個“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其實也可以理解為“見山名為山,見水名為水”,

就是你識破本質了,但是仍然要遵從事物的執行規律。

你看到石頭的本質是碳酸鈣了,別人說這是石頭,你非要說是碳酸鈣,這就顯得格格不入了,這就是沒有智慧。

真正有智慧的人是隨順世俗,看破不說破,讓身邊所有靠近的人都感到舒服,感到歡喜。

透過喝茶也是可以悟出很多道理的,這就是茶道與禪道。

竹影禪茶——佛法與中國傳統意境美學之“茶道”(二)

【三】茶道中的陰陽五行

茶為嘉

“木”

;以“鍋炒殺青”,屬

“金”

;煮茶用

“火”

;沖泡用

“水”

;以陶或瓷盛之,屬

“土”

一茶中“金木水火土”盡得,博取相容陰陽五行的精華靈氣,故而茶葉有諸多養生、養心之功效。

世間事物的顏色其實就反映了五行:白色屬

,對應肺;紅色屬

,對應心;黑色屬

,對應腎;綠色屬

,對應肝;黃色屬

,對應脾。

竹影禪茶——佛法與中國傳統意境美學之“茶道”(二)

《西遊記》大家都看過吧?

《西遊記》其實不是一個神話小說,而是一個人的修行過程。

唐僧師徒一行五人就代表了五行。

唐僧為木

,金蟬子轉世,慈悲善良,這是木的屬性;

孫悟空是火

,脾氣火爆,在太上老君的八卦嶺中煉出了火眼金睛。他學藝的“斜月三星洞”也代表了心。斜月就是心的那個彎鉤,三星就是三個點,合起來就是心。西遊記裡面的名字都不是亂起的,都有講究。孫悟空在斜月三星洞學藝,是修煉自己的心。心對應的五行就是火;

豬八戒為水

,豬是十二地支中的亥,亥就是水。豬八戒當年是天蓬元帥,主管天河,這都是水的屬性;

沙僧是土,

沙屬性本身就是土。沙和尚任勞任怨,踏實肯幹,還經常調和眾人,天天到處說情:“師父,大師兄說得對;師父,二師兄說得對;師父,大師兄、二師兄說得對”。脾屬土,脾的功能就是調和;

白龍馬為金

,雖然是馬形,但是白龍化成的,西海白龍,方位西和顏色白都是金的屬性。

唐僧取經是十萬八千里,孫悟空一個跟頭也是十萬八千里,其實這是指人的心,人的心就是這樣,近的時候可以沒有距離,剎那間就到;遠的時候就可以相隔很遠,距離十萬八千里。

孫悟空代表的就是唐僧的心

,心有七十二般變化,心可以一個跟頭十萬八千里。心還喜歡像猴子一樣攀援,心猿意馬嘛。

馬就代表意志力

,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都散夥了,唯獨白龍馬馱著唐僧始終西行,從不言棄,想成功必須要有堅定的意志力。唐僧對孫悟空很嚴厲,但是對豬八戒很寬鬆,豬八戒做錯事,唐僧只是象徵性地說他一句。其實

豬八戒代表的就是人的慾望

。唐僧見到吃的不動心,見到錢不動心,見到美女也不動心,都是豬八戒替他動了。人往往對自己的慾望所犯的錯誤都很寬容,因為人人都會犯的錯嘛。

沙僧代表的是一個人的理性和邏輯

,他老是挑著擔子,理性和邏輯是要幹活的。脾主思維,思維過甚就傷脾。但是修行中理性和邏輯往往起得作用不大,

最重要的是降服那顆心。

牛魔王開始跟孫悟空是好兄弟,後來孫悟空跟著唐僧取經了,但是牛魔王反而開始搗亂了,牛魔王就是心惡的一面。牛魔王跟誰在一起最厲害呢?鐵扇公主。為什麼?因為鐵扇公主有一把芭蕉扇。芭蕉扇為什麼藏在舌頭下面?因為舌頭可以煽風點火。芭蕉扇一面扇出去是風,另外一面扇出去就是火。

所以西遊記中的每一個情節都不是無緣無故設定的,都有其含義。當最後孫悟空取經成功,跟如來佛說把我的金箍取掉吧!如來佛說,你摸摸看。孫悟空一摸,金箍沒有了。

就像禪宗裡面說的,誰縛汝?都是自己的心束縛自己。

竹影禪茶——佛法與中國傳統意境美學之“茶道”(二)

【四】事茶致知

有一次朱熹喝完茶後感慨

:“茶本苦物,吃過卻甘。”

弟子林夔(kuí)孫問:“此理如何?”朱熹回答:

“如始於憂勤,終於逸樂,理而後和。”

茶初入口是苦味,然而在慢慢品、細細嘗後,卻能品出甘甜香醇來

,在這甘苦的辨證中,朱熹推出“始於憂勤,終於逸樂”的人生哲理。其實這就是人生先苦後甜的成長路徑。如果年輕該吃苦的時候你選擇了安逸,那麼到了年老該享福的時候就只能吃苦。年輕的時候吃苦耐勞,奮鬥出了一番天地,到了年老的時候就可以相對過比較安逸的生活。

人生該吃的苦一定要吃,該享的福卻不一定要享。

小時候,我父親常跟我說一句話:

“人沒有吃不了的苦,只有享不了的福。”

小時候不理解,後來長大後發現確實是這麼回事。

並不是所有的福我們都能消受得起,如果德不配位,享了不該享的福,那麼接下來就是災殃。

現實中這種例子比比皆是,年少成名的人往往很快就會走下坡路。在富裕家庭長大的孩子往往將來很難有出息。

所以遇到苦可以多吃一點,但是遇到福可以適當控制一下,享福消福,吃苦了苦。

茶與人相遇之後,飲茶不僅成為人的一種生理需求、生活方式、良美習俗;更在品飲中生成倫理、發現禮義、彰顯道德。

竹影禪茶——佛法與中國傳統意境美學之“茶道”(二)

【五】茶道中的天人合一

中國茶道是人、茶、道三者之間的關係。

《茶經》

有云:

“茶者,人在草木間”。

日本有位禪師跟山下的雜貨鋪的老闆是好朋友,他們倆經常打禪機,有一次他讓徒弟去山下買東西,但是並沒有告訴他買什麼,而是讓他頭戴斗笠,腳穿木屐。到了雜貨店跟老闆一說,老闆給了他一包茶葉,他問老闆怎麼知道師父需要的是茶葉?老闆說,你頭戴草帽,腳穿木鞋。人在草木間,這不是茶是什麼?徒弟恍然大悟。茶這個字就是上面一個草字頭,中間一個人,下面一個木。因此,茶就是天、人、地;道、人、茶的一箇中介。

泡茶的時候,你為自己與他人走進天地打開了一扇門;喝茶時,用唇觸碰著天地的邊緣,用舌浸潤天地的氣息;當你感受回甘與生津時,你的身體就與天地融為一體了。

統觀中華茶道發展史,實際上就是茶與人的互動過程中,從其自然物質屬性向精神人格化屬性不斷深化昇華的過程,這一過程也便是中華茶文化的得“道”之路。

竹影禪茶——佛法與中國傳統意境美學之“茶道”(二)

【六】水不是茶,茶卻是水

①茶初遇水

,空中散發出茶香,杯蓋附著了茶香,香氣輕淺飄揚。入口不香反澀,聞得見,喝不著,此時為

“水飄香”

② 醒茶後,

茶香大部分彌散開,少部分融入茶湯。茶,聞起來香,喝起來也有香,不過口中的香不如鼻中的香。此時為

“香入水”

③ 再泡,

茶香大部分融入茶湯,香氣下沉,泡茶時只有淡淡的香。茶湯入喉,嘴微閉,茶香從口齒和喉嚨中彌散,回味無窮。此時為

“水含香”

④ 第四層,茶香和茶湯融合度很好,

聞起來只有淡淡微香,喝完後,香氣從喉嚨深處細細反哺,遊走於體內,清甜潤滑,異常持久。此時為令人倍感愉悅的

“水生香”

⑤ 頂級的茶香,香氣和茶湯完全融為一體

,彷彿原本是氣體的茶香凝結成液體,化作茶湯了。喝一口,茶湯流到身體哪裡,香氣就跟隨到哪裡。

“湯即是香,香即是湯”

,這是茶香最高境界,

“水即香”

茶非一日而成

,且需經歷幾次沖泡,才能泡出來茶香,回味才歷久彌新。懂茶的人,想象這杯茶的經歷,

觀茶形、聞茶香、品茶味,從中看到的是人生。

竹影禪茶——佛法與中國傳統意境美學之“茶道”(二)

【七】茶道即人生

茶道即人生。

人生就像茶一樣,第一泡苦澀、第二泡芳香、第三泡濃沉、第四泡清淡。這就如同人生的不同階段,少年時期青澀、青年時期芳醇、中年時期沉穩、老年了歸於平淡。

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經歷風浪與苦難。

人生如茶,會苦一陣子,但不會苦一輩子。

從苦澀到甘甜再到平淡,這中間時間會平復創傷,人生的智慧也能夠改變苦難。

(未完,後一篇為第三章)

(部分素材來源於網路)

文字整理:慧之

美術設計:經年

剪輯製作:翊穎

歡迎轉載,功德無量

圖文轉載請註明作者和出處

微訊號:OneStoryOnePiece

一別塵埃 菩提花開 福慧雙修 歡喜自在

TAG: 就是茶道茶香公平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