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別白左,分清左右,你只需要記住這8個字

本文已獲授權

北遊獨立評論(ID:beiyou-talk)

作者

| 我是

北遊

識別白左,分清左右,你只需要記住這8個字

如何區分“左派”與“右派”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筆者對此有過深入的思考,並形成了屬於自己的獨家方法。最近增加了不少讀者朋友,應該還沒讀過我這篇舊文,有必要重溫一下。

01

在政治領域,左右之爭是核心,由此展開的對抗延綿不絕。

一個通常的說法是,左派傾向於平等,右派傾向於自由,但這裡面的門道又往往因為“自由”、“平等”這些概念本身的龐雜不清,而導致很多南轅北轍的錯誤理解。

左右還沒搞清楚,如果再聽到諸如“極左”、“左”、“右”、“極右”的說法,是不是罵孃的心都有了?

在我看來,這都是犯了簡單問題複雜化的錯誤。

認知上的偏差,通常會導致把現象當做本質。

原因也簡單:

當社會現象足夠複雜多樣的時候,抽象能力差的人往往被這些複雜多樣的現象迷惑住,而無法分辨出核心和本質的東西來,而核心和本質的東西往往都是抽象的,並非一眼能看到。

用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話來說,就是缺乏“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其實,“左”和“右”的區別不但清晰明確,而且任何人都可以做到快速識別,不會被那些花裡胡哨的外衣包裝所矇蔽。

今天,我就從哲學和政治哲學兩個範疇上,說說

快速識別左右的方法,你只需要記住4個關鍵詞,總共只有8個字。

我相信,沒有人說的比我還簡單直白的了。

02

首先,任何一個思想體系,我們都需要先從哲學入手。

因為,哲學是一切學問的基礎。雖然從某種程度來說,哲學是最沒用的學問,貌似一點實用價值都沒有。但這個沒有實用價值的學問實際上是個認知框架,是任何一門學問達到一定程度後向上突破的地基,沒有這個地基,往往會導致錯誤的結果。

道理很簡單:認知框架錯了,結論哪有不錯的道理?

那麼,要區分“左”和“右”,

從哲學範疇上來說,我們只需要記住兩個關鍵詞:有限和無限。

右派認為理性是有限的,左派認為理性是無限的。

有點哲學基礎的人都知道,近代哲學呈現為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的對立。

雖然兩派互有交叉,不能完全以國別劃分,但從歷史發展軌跡和代表人物來看,經驗主義主要出現在英倫三島,理性主義則為歐洲大陸的思想家所秉持。所以一般我們為了交流上的方便,又會把這兩大派別,簡稱為英國經驗派和歐陸唯理派,把前者稱為英美系,後者稱為歐陸系。

這個劃分雖然簡化到武斷,但是你會發現很有意思的是,這種簡單粗暴的劃分大致不會錯的離譜,反而會清晰化你的思路,避免陷入學院式的無意義爭辯。

無論是哲學認識,還是政治哲學、法律體系、科學理論,我們都可以清晰分辨出,英美系和歐陸系這兩派截然不同的思路和認知方式。

這裡要糾正大眾普遍存在的一個誤區是,很多人誤以為經驗派就是隻強調知識來源的經驗部分,而否認理性的作用,這是錯誤的。

實際上,經驗派並不否認理性的作用,他們只是認為人類的理性有侷限、不完美,並不可靠而已。

如果我們承認人類理性是有限的,那麼就會帶著謙卑之心,去找到我們理性的邊界和適用範疇,如果超出這個邊界,就不會傲慢的試圖用理性把握一切。

而認為理性無限的左派不同,他們認為人類的理性可以隨著時代的發展日臻完美,通俗的說,就是人類可以透過科學的方法掌握世界的規律,洞穿一切真相和真理。

這裡要注意的是,無論是經驗派還是唯理派都和科學的具體研究本身沒有必然衝突,他們僅僅是在認識論上有差異,在一般性的科學研究上不會產生不可調和的衝突,無論哪一派都會遵循一些共同承認的學術規範和科學規範。

也就是說,左派和右派的區別不在於是否具備科學精神或是否承認科學思維的有效可靠,而在於是否認為科學就是真理,世界對人類來說是可知還是不可知。

左派認為科學就是真理,人類不但可以瞭解自然規律,還可以瞭解人類社會的規律,從而預測未來、把握未來。

而右派認為世界的本質是不可知的,所謂科學不過是未被推翻的假設,是人類透過有限的理性和固有的認識框架產生的結果,並非永恆不變的真理。

從這個區別。我們很容易就能發現,凡是秉持科學主義、理性至上的人基本都是左派,而現在充斥歐美社會的主流精英人群,包括學術界、媒體從業人員大部分都偏左,他們以社會精英自詡,認為人類社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會不斷進步,沒有什麼是不能被人類所掌控的。

當然,康德以其宏大的哲學體系讓現代科學同時建立在了經驗和理性兩大根基之上,這個無可辯駁的調和讓經驗派和唯理派從此握手言和,再無爭論的意義。

康德之後,左右派的爭論從虛無縹緲的哲學領域進入了聯絡現實問題的政治哲學範疇。

03

如果你認為哲學還是太抽象,只憑“有限”和“無限”這4個字依然不能做到快速識別左右,那我們就需要透過政治哲學上的概念來進行分辨了。

從政治哲學的範疇上來說,我們仍然只需要記住兩個關鍵詞:

個體和整體。

亨廷頓在比較各種文明的政治文化特徵時,曾引證一項跨文化的研究成果證明:“在20世紀的各文明中,個人主義仍然是西方的顯著標志”。一位學者對50個國家的分析顯示,在個人主義指標方面得分最高的20個國家中,包括了除葡萄牙之外的所有西方國家。

而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中也明確闡述到:

“由基督教與古典哲學提供基本原則的個人主義,在文藝復興時代第一次得到充分發展,此後逐漸成長和發展為我們所瞭解的西方文明。這種個人主義的基本特徵,就是把個人當作人來尊重;就是在他自己的範圍內承認他的看法和趣味是至高無上的。”

也就是說在亨廷頓和哈耶克這些學界大牛看來,

個人主義是區分西方、非西方的核心指標。對應到政治派別來說,也即是區分左派和右派的核心指標。

雖然,我們知道,即使在西方國家,依然是有左右派之分,所以在人們的通常認識裡,並不把這個核心指標作為衡量的最重要砝碼來對待,而這恰恰就是導致很多人無法快速識別左右派的根源所在。

讓我說的再直白一些:決定一個人到底是“左”還是“右”的因素,並不以他站立的位置所決定,並不決定於他人在朝鮮還是在美國,而僅僅決定於他的政治思維的落腳點到底是個人還是整體。

如果他認為,政治文明的一切目標是以個人為目標和價值依歸,那麼他就是右派,反之,他就是左派,就這麼簡單。

04

明白瞭如何區分左右,還有必要具體解釋下個人主義和整體主義不同的思維方式,這是因為,這種差異被很多居心叵測的人妖魔化了。

個人主義並不排斥國家、民族、社群這些共同體的價值,它僅僅是說這些整體價值需要從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的價值裡推出。

因為很難說,一個國家是強大的,國民卻是弱小的,一個民族是強盛的,個體卻是虛弱的,整體是自由的,個人卻是不自由的。

沒有這種邏輯。

正確的邏輯是說,當一個社會的個體普遍是幸福美滿的,那我們可以就此推匯出社會是幸福美滿的這個結論來,這個邏輯順序如果倒過來,並不成立。

個人主義不但並不排斥集體、社會乃至國家的價值,同時也不是利己主義,從個人主義並不必然得出排斥一切集體取向和選擇的結論。它只是說,判斷一種社會政策和價值觀的最終標準只能是個人;個人自由是一個社會最基本的出發點,也是所有社會政策和立法的基礎。

關於這一點,看看美國就明白了。

崇尚個人主義的美國人,卻普遍體現出非常強烈的愛國精神和服務社群的意識,一方面崇尚個人英雄主義,一方面又特別強調團隊意識。由此可見,個人主義和集體價值不但不會天然衝突,恰恰相反,當你自覺自願去服務一個集體時,這個集體的價值才是最高的。

而整體主義的邏輯恰恰相反,他們認為凡事應該從整體入手,為了整體的利益和和諧,是可以放棄個體立場的。

所謂犧牲小我,才可以實現大我,如同歐美社會的白左,他們認為,為了世界大同、普世價值,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即使蜂擁而至的中東難民,帶來了治安隱患和恐怖襲擊,導致個體的權益和自由受到了嚴重的威脅,在整體利益面前也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所以,白左為什麼是白左?這個問題的答案,顯而易見。

決定他們是白左的關鍵,並不在於身份、地位和財富,他們中的很多人其實都是社會精英,而在於他們的思維方式是整體主義的,是以整體為行動目標的。

他們之所以思維落腳點放在了整體價值上,而偏廢了個人價值,不過是他們的思維方式和右派截然相反。

他們的哲學認知讓他們錯誤的以為人類社會可以隨著理性的拓展而始終進步,而他們的優越感讓他們產生了社會需要依賴於他們推動的錯覺。

從這個意義上說,白左的初衷是好的,表面上的天真只是都是認識上的不同帶來的。

然而這個認識上的不同,卻極大可能導致截然相反的災難性後果。

最後,讓我們記住這4個關鍵詞,8個字吧:

有限,無限,個體,整體。

你會發現,一個人,無論他穿著多麼華麗耀眼的服飾,喊著多麼高尚雅緻的口號,你都能一眼看穿他的本質,迅速歸類。

(全文完)

北遊獨立評論(ID:beiyou-talk)

作者

| 我是

北遊

用哲學解構歷史與政治,北遊給你不一樣的解讀。

TAG: 個人主義哲學理性左派右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