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土│湴塘曉鍾——德安八景傳說之二

風 土

湴塘曉鍾

——德安八景傳說之二

◆ 方明

在德安縣城西半里地處,有座寺廟叫湴塘寺。後來改建時在牆上塗了紅色,又俗稱紅廟。金帶河畔,綠水一灣,湴塘鐘聲,宏灌全城。每到清晨鐘聲敲響,百姓聞聲而起勞作。湴塘曉鍾就由此而來。明正統八年,周振創修《德安縣誌》時選為八景之一。

風土│湴塘曉鍾——德安八景傳說之二

普塘寺,唐代天祐元年(904年),由僧人普碩始建,初名湴溪院。宋代治平二年(1065年),改名普勳院,元代被毀。明代洪武年間,僧人性澄重建,並有山場。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僧人德浩修茸一新。咸豐四年(1854年)又毀。由僧人誓願修復。中華民國十五年(1926年),因北伐戰爭被炸燬,後又復建。中華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又毀於日寇。1927年10月31日深夜,中共德安縣委在寺內召開了黨的活動分子會議。

明朝周振有詩云:“水秀山青絕有情,梵王樓閣聳崢嶸。雲深禪剎三乘寂,風定鯨音半夜鳴。下界分光天欲曙,上方散影月猶明。世間多少塵勞客,清曉應聞百八聲。”清朝邑人王宇詩曰:“入境悠然靜有廬,山排花障水呈蒲。霜煙既到楓應醉,籬粟將成鳥欲呼。兩水碧堪同旦暮,數峰高出並蕭疏。一庵喜邁清溪曲,枝月攜僧宛在湖。”

傳說普塘寺從唐代始建以來,廟內建築功能非常齊全,寺內有寶塔、鐘樓、唸佛堂、藏經閣,側內有廂院等等,人氣興旺,香火鼎盛。說來也巧,德安人才也相繼輩出,到宋代便達到高峰了,相繼有北宋宰相夏竦,北宋樞密副使、禮部侍郎王韶,明代工部主事郭一輪等名人大官。

一年,一個外地縣令來德安做官。到任很久卻沒有一人來向他獻媚朝拜,一個縣衙附身對他說:這裡百姓一向高傲成性,非但不來饋獻,抑或不甚安分。一天,這位縣太爺便裝來到城西普塘寺廟。嗬,寺廟前人聲鼎沸,好不熱鬧。一看這情景,他便知道幾分,再往佛堂上一看,卻見堂臺上放著一雙鋥亮的皮鞋。縣太爺感到好生奇怪,德安百姓為何如此神秘,天天叩拜這雙皮鞋?

原來,這是德安一個做大官的人穿過留下做紀念的皮鞋,人們為了敬仰他,祈求德安百姓日益興旺,就天天來燒香敬佛,對於縣官的到來他們卻不屑一顧。

縣太爺明白此情後,非常惱怒和自愧,我一個堂堂縣官,還不如他人的一雙鞋,真是目中無我本官也。回來後,他與幾個親黨密商,決定要治治這些愚昧百姓,壓壓德安的風水。

過了幾天,縣官便從外地請來一個高深的風水先生,經過幾十天的瞭解觀察,風水先生驚奇地發現並告訴縣官:“難怪德安如此興旺,人才輩出。原來德安縣城是條船地,船頭在東南,船尾在西北。木環壟是條臥龍槽,是要出皇帝的。現在龍船相應,很快就要遊過金帶河到江河湖海了。”

縣官急問:“那該如何是好?”風水先生神秘地告訴他:“要壓住德安的風水,必須打掉沙帽嶺,拆掉維南橋、塞死金帶河,搬走文華塔。要掌握船頭、船尾和臥龍出沒的地方。這樣才能使龍船脫離,船身搖擺不定。德安風水就會壓下去,你縣官之位才能坐得穩。”縣太爺一聽,不禁打了一個寒噤,回來即令匠工依計而行。說來也巧,德安縣自清嘉慶戍午年以後,真的沒出過什麼人才。

直到改革開放後的近幾十年,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投入和精心培養下,德安人才又相繼輩出,並茁壯成長。

TAG: 德安縣官縣太爺金帶普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