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更深露重,百鳥銜食

二十四節氣中,白露也許是最為詩意和浪漫的。無論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還是《紅樓夢》中的楓露茶和冷香丸,白露給人的感覺總是清冷朦朧又淡雅靜美,彷彿那在水一方的佳人。

這種感覺源於白露特殊的氣候特徵。它是全年晝夜溫差最大的節氣,日夜溫度差別可達10℃至15℃。“白露秋風夜,一夜涼一夜”。夜涼如水的街,空氣中的水汽遇冷凝結為水滴,滾落在葉片、花蕾上,化作晶瑩剔透的露珠在晨光中閃爍。秋的靜謐恬淡便如水汽般氤氳開來。

國人自古喜歡在此時收集露水,相信其有特別的功效。《本草綱目》有載:“秋露繁時,以盤收取,煎如飴,令人延年不飢。”飲白露茶、釀五穀酒等習俗想來均與此相關。

白露也是搶收和秋播的季節。“白露遍地金,處處要留心”。秋天的田野已成為一片金色的海洋,莊稼在風中搖曳起伏,似乎懷揣著激動的心情,顫抖著迎接被收割的命運。

2021年的白露節氣從9月7日到9月22日,涵蓋“鴻雁來”“玄鳥歸”“群鳥養羞”三個物候。

白露一候:鴻雁來

白露|更深露重,百鳥銜食

白露的第一個五天,鴻雁從北向南飛。

年輕的戀人手挽手無憂無慮地走著,一群大雁從容飛過天際。女孩若有所思,輕輕念道:“大雁飛上天,一隊小飛船,有灰又有白,鼻子長又尖。”

這是老電影《雁南飛》開場的情景,大雁飛往溫暖的南方,就像戀人們憧憬的美好未來。電影結尾時,大雁南飛的鏡頭再一次出現,但曾經的戀人已天人永隔,物是人非,如彩雲易散琉璃脆。

影片中大雁南飛的場景,寄託著男女主人公濃濃的相思之情。

無獨有偶,20多年後,一首名為《雁南飛》的歌曲傳唱大江南北,同樣表現了電影主人公對愛情的嚮往和忠貞。似乎大雁南飛的行為總能勾起人們心中的情思無限。

世上候鳥千千萬,人們為何單單對大雁情有獨鍾?這與大雁的繁殖習性相關。人們認為大雁秉持一夫一妻制的配偶關係,忠貞不二,於是大雁便成為愛情最美的意象。

在“大雁”所泛指的雁族鳥類中,中國常見的有鴻雁、灰雁、豆雁、白額雁等。其中鴻雁猶為受國人喜愛。一個與鴻雁南飛相關的典故是鴻雁傳書。相傳蘇武奉詔出使匈奴,卻被扣押流放在寒荒之地牧羊。這一過就是19年。此後漢匈關係緩和,匈奴卻不願透露蘇武行蹤,推說其已身亡。為了救人,漢使聲稱皇帝在上林苑打獵時射中一隻鴻雁,雁腿上綁有蘇武的書信。單于才無奈放人。

自此人們開始用鴻雁指代書信。甚至中國郵政的LOGO就脫胎于飛翔的鴻雁。

鴻雁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獨特地位不止於此。“鴻鵠之志”被用來比喻人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驚鴻”本指驚飛的鴻雁,在延伸出的“驚鴻一瞥”“翩若驚鴻”中借指體態輕盈的女子;《水滸傳》中,宋江稱鴻雁為“仁義之禽”……

對農人來說,鴻雁是判斷農時和氣候變化的重要依據。72物候中,有4個物候與鴻雁的遷徙相關,是出現次數最多的自然現象。這是因為鴻雁有著固定的遷徙習慣和遷徙路線,它們喜歡在固定的地點遷徙,途中的停留點和停留時間也絕少變化。

先秦時代,中原文明的核心地帶與鴻雁的越冬地重合,讓中原文明多有忌憚的草原部落的所在區域又與鴻雁的繁殖地重合。這樣的巧合令鴻雁的南來北往與國人產生深刻的交集,也正因如此,鴻雁承載了數不盡的文化意向。

福兮禍所伏。交集並不總是美好的,也可能釀成悲劇。鴻雁食性廣泛,在冬季食物短缺時,會飛到農田中掘食。此時恰逢越冬作物播種或抽芽,這使得人鳥衝突在鴻雁身上尤為突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鴻雁被列為農業“害鳥”,慘遭有組織的撲殺。

而在秋冬進補的傳統文化驅使下,鴻雁肉被視作養生佳餚,更為其招來殺身之禍。

事實上,人類對鴻雁的獵殺和利用古已有之。早在三四千年前,先民就開始馴養鴻雁,經年累月,野生鴻雁翅膀退化,身材發福,就成了人類第一種馴化的家禽:鵝。不過,由於鳥類分佈區域的不同,只有中國家鵝和非洲鵝的祖先是野生鴻雁,歐洲家鵝的祖先是灰雁。

與家鵝相比,幸運的鴻雁仍擁有詩和遠方;不幸的是,每個硬幣都有它的另一面,因為盜獵和棲息地破壞等因素,鴻雁的種群數量呈下降趨勢,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易危”等級。

白露二候:玄鳥歸

白露|更深露重,百鳥銜食

白露的第二個五天,燕子從北方飛回南方。

靈巧的燕子是候鳥的又一個代表。每到寒冷的冬季,燕子就叢集飛往南方,待來年開春再飛回北方育雛。

燕子之所以年復一年地長途跋涉,主要是為了賴以生存的口糧。眾所周知,燕子是捕食昆蟲的能手。每隻燕子一個夏天可以捕食50萬隻昆蟲,食量驚人。

它們有著極強的飛行能力,視覺結構和其它雀形目鳥類區別很大,更接近於猛禽,可以幫助燕子同時看清前方和側面目標,敏捷地捕捉獵物。

獨特的生存技能造就了唯一以飛捕為主的鳥類,有“燕子不吃落地食”的說法。它們只愛美味的蟲子,對農作物、漿果等缺乏興趣。但北方的冬季沒有飛蟲可吃,燕子也沒有尖利的長嘴,無法深翻土壤吃到潛伏的昆蟲幼蟲、蟲蛹和蟲卵,只能不辭辛苦地飛向溫暖的南方討生活。

為了填飽肚子,燕子每年都要經歷一次橫跨南北的大遷徙。這裡的南北並非我們通常意義上理解的南方和北方,而是以赤道為分界點的南半球和北半球。

據科學家研究,燕子喜歡在月朗星稀的夜晚遷徙,飛得又高又快,所以我們很少看到燕子遷徙,總感覺燕子一夜之間就飛來或者飛走了。

與大雁不同,燕子遷徙時既不會排成特定的隊形,也沒有統一的路線。以家燕為例,東亞地區的家燕通常飛到東南亞、澳大利亞等地區;中亞的家燕會飛到南亞印度地區;美洲的家燕會沿著墨西哥、加勒比群島南下,到南美洲腹地過冬;歐洲地區的家燕遷徙路線最為艱險,它們每年都要去非洲南部過冬,途中不單要橫跨地中海,還得穿越撒哈拉沙漠。

中國的燕子一般按地區呈梯度式遷徙。北方的全部雨燕和部分家燕會遷徙到非洲南部的南非過冬,中東部和南方的家燕則會到東南亞地區過冬。大多數燕子在秋季遷徙,而南方地區的燕子可能在初冬才開始遷徙。一般每年燕子回來早的地區南遷得早,回來晚的南遷得晚,但都會在第一次寒潮到來前南遷越冬。

不過,並非所有的燕子都需要長途跋涉。一些生活在海南、臺灣等熱帶地區的燕子會成為當地的留鳥。

山高水長的遷徙之旅充滿兇險,不僅常有貓頭鷹、遊隼等天敵出沒,每年還會有許多燕子因為體力不支而在飛行中死去。

歐洲的燕子更是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不光要真正地跨越高山和大海,還要面臨沙漠缺水考驗。撒哈拉沙漠中很難找到固定水源,燕群會依賴有經驗的老燕子記住水源位置,一旦水源消失,一批燕子就可能集體脫水死亡。雪上加霜的是,全球變暖正導致撒哈拉沙漠的面積不斷擴大,歐洲燕子未來的命運將更為坎坷。

即便歷經千山萬水,成功到達溫暖的南方,那兒也並非燕子的天堂——在非洲的奈及利亞等地區,當地人每到傍晚就在山頭張開大網,等待過往的燕子自投羅網。落網的小燕子將被製成烤肉串,就這樣成了盤中餐。

嗚呼!燕子的征程是星辰大海,等待它們的命運卻是天羅地網。輕靈的燕子用一生講述了生命的脆弱與強韌。

白露三候:群鳥養羞

白露|更深露重,百鳥銜食

白露的第三個五天,鳥兒們開始為過冬儲藏食物。“羞”通“饈”,這裡指的是鳥類的食物。

面對日漸寒冷的空氣,候鳥用腳投票,拍拍翅膀飛向南方。那些留在北方的鳥兒,要如何度過漫漫寒冬呢?

和候鳥一樣,留鳥過冬的第一大挑戰就是覓食。寒冬臘月,昆蟲、小動物等不是被凍死,就是蟄伏不出,鳥兒們此時的食物選擇有限,大多不會挑食,有啥吃啥。一些比較有遠見的小鳥則會自建糧倉,提前存放堅果、種籽等容易採集和儲存的食物作為儲備。

最愛存糧的鳥界代表是生活在北美的橡樹啄木鳥。每當秋季來臨,它們就會狂熱地四處鑿洞。在美洲的樹林中,你若看見一棵遍佈孔洞的枯樹,那可能便是橡樹啄木鳥的糧倉。它們會專門選擇枯樹來儲存橡果,那些孔洞並不是空心的,橡樹啄木鳥會仔細地在每一個孔洞裡都塞進一顆橡子。當發現沒有足夠的樹木時,它們連電線杆和木屋也不會放過。

這些缺乏安全感的鳥兒不僅總惦著存糧,對糧倉的保衛工作也很到位,會安排“哨兵”,防止其它啄木鳥或松鼠來偷糧食。

和勤勤懇懇的橡樹啄木鳥不同,以松鴉、烏鴉、渡鴉等為代表的鴉科鳥類會存糧,但也愛偷糧。它們會偷窺、偷聽其它鳥兒埋藏食物的行為,等主人離開後,便去“洗劫一空”。有些鴉科的鳥還會不斷地改變食物的隱藏地以防止被盜,真是心機滿滿。

為了應對食物匱乏的寒冬,還有些鳥會像人類那樣“貼秋膘”,在冬季到來之前就吃飽喝足,儲存脂肪。“食腦狂魔”大山雀便是其中代表。早在十九世紀就有人發現,大山雀會捕食弱小的鳥,還會啄開小鳥頭骨,吃掉富含脂肪的大腦……研究顯示,大山雀的無情殺戮大多發生在冬季,平日裡它依然是以昆蟲為生的萌萌的小鳥。

有些鳥將儲存的脂肪利用到了極致,比如白胸苦惡鳥、美洲的小鴟(chī)鵂(xiū),它們用的是休眠過冬法。來自北美的弱夜鷹是唯一真正會冬眠的鳥,這種生活在沙漠惡劣環境中的鳥兒到了冬季就會找個岩石縫隙或腐木洞穴躲起來,一睡就是100天。剛結束冬眠的弱夜鷹極其虛弱,要7個小時才能恢復正常行動能力。

除了各式各樣的覓食策略,鳥兒們還有各種過冬妙招。其中“換衣服”是常規操作,也就是脫下鮮豔的繁殖羽毛,換上厚厚的冬羽。以雁鴨類為代表的水鳥的羽毛更是防水又防寒,是羽絨服必備的填充物。

在沒有羽毛覆蓋的腿腳部位,鳥兒會在寒冷時降低足部的血液流量。若是在冰冷的地面上站立,許多鳥兒還會“金雞獨立”,以減少熱量流失。

人類有時也會成為鳥兒度過嚴寒的希望之光。它們利用公園、池塘等人工設施獲取珍貴的水源,有時還會在屋簷、煙囪甚至居民的家中尋找庇護。

露從今夜白,夜自此日涼。對於所有的候鳥和留鳥們來說,養精蓄銳的季節到來了。

這期,我們將回顧處暑的物候觀察記錄。下一期《物候記》,我們將為大家解讀秋分三候,同時回顧白露的物候觀察記錄。

(澎湃新聞 作者李蔚系自然教育機構自然萌創始人。插畫:季靜)

TAG: 鴻雁燕子白露大雁遷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