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汝奭論書:略談“中鋒”

章汝奭shì(1927-2017)是著名文化學者、書法家,外貿專家和國際知名的廣告學專家。其學貫中西,精通外語,譯著等身,兼擅詩詞古文及書法,曾入選香港及美國世界名人錄,並有《晚晴閣詩文集》問世。

章汝奭先生的祖父是蘇州四大名醫之一,章太炎是其堂弟。章汝奭的父親章佩乙曾中蘇州府長洲縣第一名秀才,章佩乙的書畫收藏極富,對章汝奭影響極大。章汝奭任教於上海外貿學院,並首先用英語講授專業課,業餘則以書法自娛。章汝奭先生以其學養與蠅頭小楷在海內外享有盛名,他生前曾自書輓聯“任老子婆娑風月,看兒曹整頓乾坤”,橫披為“無愧我心”,文人的境界與耿介之氣可見。

章汝奭論書:略談“中鋒”

章汝奭先生書法

9月7日是其辭世三週年紀念日。恰一篇章汝奭先生1970年代的論書原稿《略談“中鋒”》近日被發現。茲登載此文與讀者共享。

章汝奭論書:略談“中鋒”

章汝奭先生

近來論書者日多,而書法的中心問題是筆法。古今書家每對後學強調要“筆筆中鋒”,這究竟對不對?我願就管見所及提幾點看法。

(一)為什麼要強調中鋒

為什麼要強調“中鋒”,我以為這是歷代書家從點畫藝術效果上總結出來的。大家知道毛筆筆頭中的一簇長而尖的部分為“鋒”,(筆心)周圍裹以“副毫”,如此製作是為了蓄墨使書寫時均勻流注。毛筆書寫首先是筆鋒著紙,隨著提按程度的不同也有部分副毫著紙。在書寫當中是筆鋒著紙使點畫著墨佔主要成分呢,還是鋒和副毫各佔一半,抑或以筆腹(副毫)先著紙,鋒卻壓在上面,這些就是區別中鋒和側筆的根據。我以為強調筆筆中鋒,說到底,是強調筆鋒在行筆當中最大限度地在點畫的中線執行,使點畫圓滿渾厚而有力。

章汝奭論書:略談“中鋒”

顏真卿 《祭侄稿》 (區域性)

實際上,要使點畫呈現出“力”之所在,也必須“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而只有點畫有力,才能有“肌膚之麗”。強調“中鋒”,強調“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就是要求鋒毫著紙鋪開執行,使副毫常在兩側,使寫出的點畫渾圓飽滿,做到“萬毫齊力”。諦觀前人法書,其點畫大多具備這一特點。而正因為如此,才使人覺得粗不為重,細不為輕,既剛勁有力而又骨氣充盈。顯然,在構成點畫當中由筆心鋪開著紙是使點畫渾厚有力不可缺少的條件。所以在歷代書家的論述中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是論及如何使筆心隨時隨處都在點畫當中執行的技巧的。在這裡有必要指出的是“筆筆中鋒”是“要求”,是“目的”。這與為達到這一目的而需研究的各種“技巧筆法”——等手段是不可混淆的兩回事。至於宋代米元章在論書中提到“人只得一筆,我獨得四面”,是否意味著否定“中鋒”的要求呢?我以為不是的。米的原意似應理解為使用圓錐的毛筆要能做到筆畫向四面八方執行都能透過各種技法做到“令筆心常在畫中行”,以達到圓滿而有力的目的。而這一點卻是很多人做不到的(這裡附帶提一下古人喜用“八”字,如“八分書”、“八面鋒”、“八法”等。“八”字除作數詞用外,尚有相背之義,如“八分書”即指凡向兩側波挑之隸書謂之“分書”)、因此強調“筆筆中鋒”是不錯的,而精研筆法卻是臨池學書的首要問題。

章汝奭論書:略談“中鋒”

蘇軾 《黃州寒食帖》 紙本墨筆 縱33。5釐米 橫118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二)“中鋒”的要求和多變筆法之間的關係

“筆筆中鋒”是“要求”,是“目的”。為什麼古往今來卻有人誤以為是“只得一筆”的“筆法”呢?這當然是一種誤解。譬如說:柳公權說“心正則筆正”,其用意不過是要學書者執筆正直,未可厚非。但執筆正究竟和“心正”有什麼關係呢?真是“此誠懸耳”。後人解釋說“筆正則鋒易正”,這話自然對。卻又說“中鋒即是正鋒”,這看來也對,但會使人產生錯覺,也不全面。周星蓮《臨池管見》有幾句話頗有針對性:“筆管以竹為之,本是直而不曲,其性剛,欲使之正則竟正。筆頭以毫為之,本是易起易倒,其性柔,欲使之正,卻難保其不偃。倘無法以驅策之,則筆管豎而筆頭已臥,可謂之中鋒乎?”可見“執筆正”只是“令筆心常在畫中行”的一個條件,但不是唯一的條件。如果以為“筆筆中鋒” 的要求只要“執筆正”就能達到,那真是“只得一筆”了。古代書法論述是常把點畫要求和筆法技巧混在一起的。譬如顏真卿《述張旭筆法十二意》說是“筆法”,實在很多隻是“要求”。如“平畫皆需縱橫有象”“直者必縱之不令邪曲”等等都只是“要求”。當然,其中也有“鉤筆轉角折鋒輕過”等筆法傳授。我們學書的人,應該能把這兩者區別開來,對一些“要求”看怎樣運筆才能達到。對一些“技法傳授”則透過自己的實踐看能得出怎樣的效果。如果不加分析不甚了了,那就容易犯以訛傳訛的錯誤。正因為中國字筆畫的走向是多方面的,要做到“筆筆中鋒”,那就需要以多種技法“以驅策之”。從如何執筆開始,到如何運腕行筆,在在都有筆法。特別是筆畫並不都是直的,更有邪屈轉角,這就需要除了懂得如何取勢、起筆、收筆之外,還要懂得行筆轉換、提按等等,以做到不使筆鋒和副毫扭在一起。因此古代書家論述筆法時甚至提出,這枝筆要能夠“正用、側用、順用、逆用、重用、輕用、虛用、實用,以及疾、徐、澀、 等等。所有這些不但和“筆筆中鋒”的要求毫不牴觸,而恰恰是為達到這個“目的”而提出的“技法”“解數”。

總之,字要有神采就必須點畫飽滿有力,這就是“筆筆中鋒”的要求。而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做到使這支筆一直在自己有意識的控制之下。透過各種適當的技藝使寫出的點畫得乎心應乎手。這就是精研各種筆法的任務。

(三)不是題外的“題外話”

大家知道要寫好毛筆字,首先須從點畫上用功,從解決筆致的問題入手。但往往有些人卻只求結體近似,實際上這是捨本逐末。而那些反對“中鋒論”的人,也有不少是重體勢輕筆致的人。於是就有不練好真書一樣可以寫好行書、草書的說法。我以為這是一種浮而不實的學風。米元章論書有這樣幾句:“有功無性,神采不生;有性無功,神采不實。”我覺得很值得玩味,縱觀稱得上法書的傳世墨跡,其神采無不以過硬的筆致為基礎的。雖然孫過庭《書譜序》有這樣的話:“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使轉為形質,點畫為情性。”似乎草書不必過於講究點畫,但我們從《書譜》的墨跡本身可以看到,他的點畫功夫是異常深厚的,這卻恰好是一個反證。

章汝奭論書:略談“中鋒”

孫過庭《書譜》(區域性

書法是我國的傳統藝術,但在“四人幫”的干擾破壞下,也造成很多的混亂。譬如提倡所謂“新魏體”就是一例,硬要把這種稱不上藝術的東西說成是“書法”,真使人啼笑皆非!現在當撥亂反正之際,我以為我們所有書法愛好者應該儘可能抓緊時間,把老一輩書家的卓越技藝繼承下來。在這個基礎上才有可能推陳出新。這也是我之所以敢於以自己的一孔之見就正於先驅的緣故。

章汝奭於梅山 1978年10月

章汝奭論書:略談“中鋒”

章汝奭先生書法

章汝奭論書:略談“中鋒”

章汝奭先生書法

章汝奭論書:略談“中鋒”

章汝奭先生書法

章汝奭論書:略談“中鋒”

章汝奭先生書法

章汝奭論書:略談“中鋒”

章汝奭先生自題簽

TAG: 點畫中鋒筆法筆筆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