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這是“道家”哪位高人說的?

在我們的印象中,“道家”在盛世的時候一般都是歸隱山林潛心修行的,在亂世的時候會出山濟世,戡亂救國,為萬民謀取太平。可是“道家”某一時期發展中其思想本質上是惟我主義的,更是有一位高人說出了:“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這是“道家”哪位高人說的?

深山老道

說這句話的人便是“道家”楊朱學派創始人,戰國初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楊朱。今天為大家詳解,這麼一位偉大的人物為什麼會這樣說。

道家對個體生命的觀點

相對於儒家,道家對個體生命予以更多的關注。道家崇尚自然,與理想化的自然現狀相對應的,道家所理解的“人”,首先並非以群體的形式出現,而是表現為一個一個自我的個體,以這個觀念為前提出發,道家對於人的自我認同提到了突出的地位。老子指出:“自知者明”,“自知”即認識自我。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這是“道家”哪位高人說的?

祭天

它既以肯定人自我生命的存在為前提,又意味著喚起人的自覺性,在與群體的關係上,道家的價值著重指向作為主體的自我。

道家對每個人自然天性的高度重視

《莊子》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自虞氏招仁義以撓天下也,天下莫不奔命於仁義,是非以仁義易其性與?”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從上古時期的堯舜開始以仁義統治天下,天下的人都在標榜仁義,為了仁義奔波勞碌,如果是非對錯都用仁義來評定的話,那不是跟人的本性相去甚遠嗎?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這是“道家”哪位高人說的?

道法自然

莊子認為,如果仁義構成了每個人普遍的社會共同價值觀,那與仁義相對的人性就會被急劇地弱化,從而使人喪失本我,道家的側重點在人類自我個性的品格上面,每個人的品性不同,人類是應該剔除掉各種社會化規定的個體。

把人從社會規範中淨化出來後,作為個體的“人”不再是以德行為主的個體,而應該是以自我生命為主的個體。而對於生命的尊重主要就是“保身全生”。所以道家的養生文化非常的濃郁,完成生命才算是構成了一個人的首要價值追求。為了“養其身,終其天年”,人就算是由德行上的失誤,也應該給予理解和寬容。這是道家敬畏生命的重要理念。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這是“道家”哪位高人說的?

萬物生長都具備自然天性

道家對群體認同感的抑制

過分的強化群體的認同感,很容易讓人變的世俗、急功近利、隨波逐流和人云亦云。特別是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往往讓人忽視每個人的生命存在的原則,導致在不同時代浪潮中普遍的追逐仁義、名利、權貴。但這固然肯定了個體生命的價值可對每個人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和家庭責任不免有所忽視。

《列子》一書更是以極端的形式拒絕一切社會的約束,主張個人的獨來獨往:“亦不以眾人之觀易其情貌,亦不謂眾人之觀不易其情貌。獨往獨來,獨出獨入,孰能礙之?”這種個體至上的價值觀念,往往很難避免自我與社會的對抗,抑制了道家文化的發展,也對道家學者的生存帶來極大的困境,道家文化也未能在戰國之後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這是“道家”哪位高人說的?

老君山

後來經過魏晉時期道教的形成,融合了儒家“有為”和墨家“兼愛”的思想後,以道家思想為主流的道教趨於系統化,思想理論更加的成熟,逐漸形成了現今的“避世”和“救世”的處世理念,並利用道家對自然的尊崇和自身對世間萬物“道”的理解在各個領域做出突出貢獻,成為源於中國本土並影響世界的宗教信仰。

深度學習文化,共同交流文化,一路前行!

TAG: 道家仁義個體自我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