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琴瑟在御,莫不靜好

《詩經》:琴瑟在御,莫不靜好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不學詩,無以言。”

—— 孔子

one

1

《詩經》:琴瑟在御,莫不靜好

《詩經》示意圖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分別為:《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它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

《詩經》的內容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即為《風》,《雅》,《頌》。《風》為當時周人的民歌,《雅》是當時周人的雅樂,《頌》則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

《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我們大概可以透過《詩經》窺見古人生活的一隅。

two 2

《詩經》:琴瑟在御,莫不靜好

文卷示意圖

據說春秋時期流傳下來的詩有3000首之多,後來只剩下311首(其中有六首笙詩有目無詩)。孔子編纂詩經之後,最早明確記錄的傳承人,是“孔門十哲”、七十二賢之一的子夏,他對詩的領悟力最強,所以由其傳詩。

漢初,說詩的有魯人申培公,齊人轅固生和燕人韓嬰,合稱三家詩。齊詩亡於魏,魯詩亡於西晉,韓詩到唐時還在流傳,而今只剩外傳10卷。現今流傳的詩經,是毛公所傳的毛詩。

Three 3

《詩經》:琴瑟在御,莫不靜好

《詩經》古書

如果說歷史學者是為了研究背後的歷史價值,那麼作為普通讀者,定是被他優美的文字和朦朧的意境所吸引。

這些美悠悠的穿過朝代更迭,飄過時光長廊,在遠處在迷濛處搖曳生姿,令人心神往之。

記得第一次接觸《詩經》是語文課本里的《蒹葭》,“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句話就在心間播種下一顆種子。後來便有意去尋一些《詩經》裡的句子,也總是對《詩經》裡的詩句更好感,這份奇妙的好感來的莫名其妙,但卻也那麼自然。

但說她也是無跡可尋,就好像是蘇軾筆下“千呼萬喚始出來”卻依舊要半遮面的琵琶女,總要隔著一層紗才好,偏偏越不清越要仔細看才好,要輕柔的拂去那層紗看清真面目才罷休,但她就要較勁,讓你想著一探究竟,但從一而終的不遂心願,總要念著那些朦朧美。

你可誇她:一顰一笑,顧盼生姿,遙遙萬里,以美歸之。其如霖,若亢陽而有之則乃盡如所期,以氾濫不為災;你可念她:一舉一動,芳華絕代,辰光漫漫,以靈安之。其如月,若李白會友之良辰,以瀲灩為光景。

- end -

編輯:李欣格

責編:張偉桐

稽核:楊秀玲

TAG: 詩經詩三百311孔子詩歌